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0: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插秧歌》《芣苢》联读
劳动的赞歌
生命的吟唱
素 养 目 标
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应用: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意,着重分析两首诗的动词及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想象劳动场景,比较两首诗情感基调的异同。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悟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相关知识
《风》《风》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雅》《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颂》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风》
《雅》
《颂》



内容
手法
六义
相关知识
车前草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作者介绍
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学习活动一
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
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莒时的吟唱,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来展现她们的采摘过程;
②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学习活动二
品析词句,体悟劳动过程
2.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以白描手法为主。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
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再现情境,如亲历者娓娓道来。
3.根据劳动者的身份和呈现的场景,如何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诗歌的勺情感和意境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尝试概括朗读技巧。
《芣苢》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的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整齐匀称、朗朗上口;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轻重。
4.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莒时的吟唱,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来展现她们的采摘过程;
②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5.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
字 小篆 含义
六个动词写出劳动时的动作姿势,体现了劳动者收获不断增加的喜悦之情。
采 采摘 有 取得获得 掇 拾取 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取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5.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
《插秧歌》分别运用“抛”“拔”“插”等动词来展现一家人插秧劳作、繁忙而辛劳的场景,用“唤”“低头折腰”等人物劳动中的动作表现他们插秧时的心无旁骛。
6.同样描绘劳动场《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莒》有何不同
①《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插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动场景;
②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芣苜》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
7.《芣苢》中描写农妇们采到芣苢的整个过程都是快乐的,那么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呢
不全是。
①诗人似以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实则饱含苦涩意味:一家人一起劳动本应是其乐融融,然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诗人巧妙地叠用两个比喻,把农人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②老妪或老翁招呼正在劳作的老小休息一会儿,说趁这个时间赶快吃饭,可得到的回应是“低头折腰只不答”,这里的“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歇”或者“不歇”,实际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也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
③从尾联可知,他们还叮嘱老妪先回家提防着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使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写到家务事,可谓忙上加忙,农夫一家精诚合作的背后蕴藏着的艰辛和劳苦也跃然纸上。
8.同样描绘劳动场《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苢》有何不同
①《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插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动场景;
②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芣苢》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
9.在诗歌呈现的劳动场场景中,我们窥见了先民们不同的劳作、生活方式, 试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芣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劳动者劳作时的热闹、喜悦之情;
《插秧歌》透露出劳动人民的艰辛,同时字里行间所洋溢的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又使整首诗歌附着上明媚的色彩。
学习活动三
深入思考,传承劳动精神
通过诵读与赏析,你是否对“劳动”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请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两首诗歌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场景刻画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映射出了华夏人民勤劳乐观、奋斗自强的民族性格,展现了他们追求饱暖自足、幸福和谐的生活理想。
《芣苢》中采摘芣苜的女子,《插秧歌》中全家人齐上阵、勤苦不辍的劳动情形,劳动最光荣令人想起当今时代无数勇敢追梦的普通劳动者,更让我们想到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课堂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