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泉港一中、德化一中、厦外石狮分校四校联盟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联考
高二年段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
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
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
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
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
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
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
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
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
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
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
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
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
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
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
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
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
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
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
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
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
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
新问题。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
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
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
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
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
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
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
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
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
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
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
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
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
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
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
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
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
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
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
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
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
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
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
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
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
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
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
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①
中国不亡,有我!
齐邦媛
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
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
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
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
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弦歌岂止未辍,流亡途中
更收留一些新加入的湖南、广西、贵州学生和四川的本地生。
我父亲在重庆四德里祖屋恢复东北协会(负责训练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由政府资助,
一九四六年东北光复后解散),但落脚不久,房子即被炸毁。父亲托人在沙坪坝镇外找到
两所平房,一所住家,一所作协会办公用,后来《时与潮》编辑部亦设于此。
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
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
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
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
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
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 年~
1951 年)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
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
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
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
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
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
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
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
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
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
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
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
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
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
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
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
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
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
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
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
瘦,精神萎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
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
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
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 O 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
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
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
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
“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究、见习,做了许多交流
活动,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
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南开。当时蒋委员长公开宣称,“南
开为国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将南开与北平的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
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抗日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张校长荣誉博士,一九四八年胡适和十一
位美国学者合撰《There is Another China》一书贺他七十岁之成就。此书由燕京大学校
长司徒雷登汇编,哥大 Crown Press 出版,中译为《另有表现的中国》,意指藉由南开精
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自一九 O 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
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
那五十年间,中国的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
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之战中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
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
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
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
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
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
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节选自《巨流河》)
[注]①选自台湾著名翻译家、作家齐邦媛教授的自传性作品《巨流河》第三章。这部
内容丰厚、思想沉重的作品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海外华文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文章既可以看成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也可以看作家族史、国家史,大时代与小
命运在这里得到了奇妙的碰撞与统一。
B.文章标题即张伯苓半个世纪演讲的主题,体现其对教育救国的热情,更是民族大义
精神的印证,鼓舞人心,影响深远。
C.在南开中学因形势危急、辗转沙坪坝期间,张伯苓校长仍坚持办学,宣扬教育救国
的理想,“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此而来。
D.张校长每天早晨挂杖出来巡视,看到路旁的学生便关切地问候冷暖起居,他珍爱这
些孩子,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昙花凋谢”比喻贴切,写出种种微小幸福转瞬即逝,间接表现了家庭的颠沛流
离,时局的动荡不安。
B.“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张伯苓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也指张校长和他的故
事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
C.“眼睁睁”描写细腻,表现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国力衰微时内心的无奈、痛心
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D.“丢得起”“丢不起”对比鲜明,展现了当时“很多人”的自私与狭隘,说明像张
伯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
7.张伯苓教育救国的理想是如何形成并一步步实现的?请加以梳理概括。(4 分)
8.学者王德威评价《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理解。(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
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
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
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
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
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
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
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
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
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
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
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
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
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
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
成员。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若以柳子之言 A为然 B是 C曾元为孝子 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 E于病革之中 F为不仁
之 G 甚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训”词义相同。
B.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C.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
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
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3.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相和歌辞·蜀道难
唐·张文琮
梁山①镇地险,积石阻云端。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注]①“梁山”即“高梁山”“大剑山”,主峰在今四川剑阁境内。晋时张载《剑阁
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巍卷”就是说的这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全诗用“积石”“深谷”“绝岭”等景象,以浪漫主义笔法尽言梁山蜀道之阻。
B.前四句侧重于对梁山一带山川之险的描写,写出了山高谷深、岩陡壁峭之貌。
C.五、六句通过“飞梁”“危峦”等写蜀道仰望之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七、八句写骑马而至的诗人发出“斯路难”的感喟,表现了蜀道的难不可攀。
15.本诗与李白的《蜀道难》都发出了“蜀道之难”的感慨,请结合内容,比较两首诗抒
情特色的异同。(6 分)
(三)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舅夺.母志 夺:强行改变 ②祖母刘愍.臣孤弱 愍:怜惜
③匪我愆.期 愆:拖延 ④形影相吊. 吊:安慰
⑤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⑥逮.奉圣朝 逮:及、至
⑦寻.蒙国恩 寻:不久 ⑧除.臣洗马 除:授官
⑨责臣逋.慢 逋:逃避 ⑩不矜.名节 矜:看重
B.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②听.臣微志 听:应许
③庶.刘侥幸 庶:或许 ④室始.洞然 始:才
⑤亦遂增胜. 胜:美 ⑥妪,先.大母婢也 先:去世的
⑦其置.也若弃 置:放置 ⑧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⑨吾妻来归. 归:女子出嫁 ⑩所以游目骋.怀 骋:开畅,舒展
C.①列坐其次. 次:旁边 ②当其欣于所遇. 遇:接触
③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④及其所之.既倦 之:求得
⑤感慨系.之矣 系:连接 ⑥况修短随化. 化:自然
⑦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徒然 ⑧齐彭殇.为妄作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⑨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⑩眄.庭柯以怡颜 眄:看
D.①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②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③名我固.当 固:确实 ④早实以蕃. 蕃:多
⑤妪每.谓余曰 每:常常 ⑥则又爱之太恩. 恩:宠爱
⑦字.而幼孩 字:养育 ⑧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从前,过去
⑨桴止响腾. 腾:传播 ⑩遂.而鸡豚 遂:养好
1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谨拜表以闻.
④乳.二世 ⑤垣.墙.周庭 ⑥东犬西.吠
⑦少.长.咸集 ⑧齐.彭殇为妄作 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⑩眄庭柯以怡.颜 园日.涉以成趣 悦.亲戚之情话
早实.以蕃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而此独以钟名.
A.①②⑦/③⑩ /④⑤ /⑥ /⑧⑨
B.①⑦/③⑩ /④⑤ /⑥ /⑧⑨ /②
C.①⑦/③⑩ /④⑤⑥ / /⑧⑨ /②
D.①⑦/⑩ /④⑤⑥ / /③⑧⑨ /②
18.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 分)
A.可.怜.体无比/槌床.便大怒
B.涕.落百余行/自可断来.信.
C.处.分.适兄意/生.人.作死别
D.叶叶相交.通./府吏见丁.宁.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 1 分,共 11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 分)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
少幸福。
(2)杜甫《客至》“ , ”两句,家常话语听
来十分亲切,从中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
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
表现自己辞官,摆脱束缚,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
的轻松。
(4)《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比探视抚摸更出格的行为的句子是:
“ , ”。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一句惊问,写出了这位长期宦
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
(6)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
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
沉的哀叹:“ 。”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7)屈原《离骚》中“ ”一句和成语“方枘圆凿”的意思相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0 题。
2023 年 2 月 3 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为后续线路开通
运营创造条件。验收完成后,预计 4 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静态验
收是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建设、系统设备等的第一次全面“体检”。
铁路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将检查确认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
格。
福厦高铁于 2017 年 9 月全线开工,正线全长 277.42 公里,设计最高行车时速 350 公里。
建成通车后,福厦高铁将推动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串联起一条“黄金旅游带”,
加速经济贸易,让城市更繁荣。福厦高铁的修建,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
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带来益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20.根据文中信息,给"静态验收"下定义。不超过 50个字。(4 分)
静态验收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1 小题,4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
根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根蜡烛,说这
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1)
(2)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
‘我’。”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
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
们”,孰轻孰重?这自然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泉州一中、泉港一中、德化一中、厦外石狮分校四校联盟
2023-2024 学年春季期中考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那些具备一定思
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的主体”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C项,“只要……就……”
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五段的表述是“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
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 项,“中国发展节奏……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2.(3 分)D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错
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是其“根
本目标”。
3.(3 分)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D 项说的是人类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提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无法支撑
材料二的观点。
4.(4 分)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①相同点:二者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
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重在引用名言,侧重于道理论证;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
举例论证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从论证结构上分析,材料一,先总说“现
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再从三个方面分说“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
到人民拥护”,最后进行总结: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材料二,
先总说“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再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说: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尊
重群众首创精神”“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动实践
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两文都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展开,思路
清晰,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引用了习近平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
并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材料二,也引用了习近平同志的
重要论述,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以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革命战争
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
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
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5.(3 分)C [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文章倒数第二段“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推断可知,“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来已
久。故选 C。
6.(3 分)D[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说明像张伯
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于文无据。文中“丢得起”“丢不起”是
说很多人对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不理解。故选 D。
7.(4 分)①幼年跟随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便知晓教育的意义。②在北洋水师学堂
时,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志气,影响了他一生。③“通济轮”见习时,目睹国帜三易,
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振作民心。④先后出国参观、读书、交流,回国创设南开。⑤半个世纪
激情演讲,宣扬教育救国理想,影响深远。(一点 1 分,答对 4 点给满分)
[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幼年
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
教育的重要意义”可知,幼年跟随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便知晓教育的意义。②由“考取
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
他一生”可知,在北洋水师学堂时,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志气,影响了他一生。③由“勉
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
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
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可知,“通济轮”见习时,目睹国帜三易,深知只有教育
才能振作民心。④由“一九 O 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
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
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可知,
先后出国参观、读书、交流,回国创设南开。⑤由“自一九 O 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
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
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可知,半个世纪激情演讲,宣扬教育救
国理想,影响深远。
8.(6 分)示例:①悲伤:个人体弱多病,家庭颠沛流离,时局动荡不安,战争与死
亡的威胁如影随形。②愉悦:张伯苓校长对学生的无私关怀令人温暖,教育和精神薪火相
传。③独特:文字精确冷静、叙述平白和缓,时间跨度漫长,人称视角转换自然。(答对
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给 4 分,答对三点给 6 分)
[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紧扣“如
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评价分析。悲伤:从个人看,“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
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个人体弱多病,家庭颠沛流离”;从国家看,“从
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
影随形”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愉悦:结
合“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
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可知,张校长每天早晨挂杖出来巡视,看到路
旁的学生便关切地问候冷暖起居,他对学生的无私关怀令人温暖,教育和精神薪火相传。
独特:这是一篇自传性作品,文章叙述了个人的一段成长史,其中重点写了校长张伯苓对
自己的影响,文字精确冷静、叙述平白和缓;文章从自己幼年写起,到沙坪坝的南开中学
生活的六年,又写了张伯苓从幼年到办学的经历,时间跨度漫长,人称视角转换自然。
9.(3 分)BDF [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认为柳宗
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
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若以柳子之言为然”中,“以……为”是固定结构,
“认为”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B 处断开;“是曾元为孝子”是判断句,结构齐全,其
后 D 处断开;“于病革之中”是后置状语,其后 F 处断开。故选 BDF。
10.(3 分)A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现象
的理解能力。A.错误。教诲,教导;准则,典范。句意:对下可以教导后人。/不值得作
为效仿的准则或榜样。B.正确。句意:即使没有楚国。/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
有今天。C.正确。众多;希望。句意: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希望祖母刘氏能幸运地
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D.正确。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正确。句意:却忧虑饮食。/觉
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故选 A。
11.(3 分)D [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柳宗元认为曾元
是孝顺的”错误,这是苏轼为反驳柳宗元而提出假设:如果柳宗元的话正确,曾元就是孝
顺的。而非柳宗元认为。故选 D。
12.(12 分)
(1)(4分)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
(“嗜”、“属”、状语后置各 1 分,句意 1 分)
(2)(4 分)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
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乃”“斧斤”“考击”“其实”各 1 分。)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嗜”,喜欢;“属”,
通“嘱”,嘱咐;“祭我必以芰”,状语后置,应为“必以芰祭我”。(2)“乃”,竟
然; “斧斤”,斧头;“考击”,敲打;“其实”,那事实真相,即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13.(3 分)①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
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②苏轼肯定了
“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
从父亲的遗愿。(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
[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唐柳宗元非之
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知,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
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②
由原文“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
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可知,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
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
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
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
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
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
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
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
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
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
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
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
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
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
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
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
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
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
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
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
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
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
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
《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
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
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
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
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
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
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
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
14.(3 分)A[解析][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的能力。A.“浪漫主义笔法”错。本诗直接以含有一定历史意蕴的现实蜀道之景为“揽辔
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的现实感叹张本,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抒发现实感叹为主要目
的的诗作,现实主义意味浓郁。故选 A。
15.(6 分)同:①直抒胸臆。两诗都以抒情结尾,直言“蜀道之难”。(1 分)②借
景抒情。两诗都通过描摹自然环境之艰难,渲染了蜀道的壮丽奇险,表达了诗人的惊叹惶
悚之情。(1 分)异:①张诗抒情平淡克制;李诗善用反复,多次咏叹“蜀道之难”,使
诗歌的抒情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②张诗通过描摹眼前实景,以此抒发感情;
李诗善用想象、夸张、用典等,虚实结合以抒发强烈情思。③张诗感叹“斯路难”,意在
表达对蜀道之难的感叹;李诗则内容饱满,发出了对奇崛自然与困苦人生的嗟叹,旨趣丰
富,情感厚重。(答出任意两点给 4 分)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张文琮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
这两首诗都描写蜀道山川之险峻,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李白的《蜀道难》采用浪漫主义
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
凌越的磅礴气势,借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展示了诗人
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篇韵律与散文交错,文句起伏跌宕,笔触肆意纵横。诗
中诸多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
皆有逼人之势,整首诗展现出宏伟的气象,广阔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和独特的创作个性。本诗以雄浑壮丽的景观表现道路的险阻,通过描绘山峰的高耸和岩石
的重叠,展现了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用笔触形容驾驶车辆的人停下休息,通过驾车
的人的视角,表达了对蜀道险难的深切体验。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象,同时也
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根据以上分析,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
与同即可。
16、(3 分)B B 项 ③庶:希望 ⑦置:放下,放在一边不管
17、(3分)B ①⑦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③⑩ 均为使动用法,④⑤ 均为名
词作动词,⑥ 均为名词作状语,⑧⑨ 均为意动用法,②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②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③使动用法,使……
知道;④名词作动词,乳养;⑤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⑥名词作状语,朝西;⑦形容词
作名词,少者、年轻的人,长者、年长的人;⑧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⑨意动用
法,把……看作一样;⑩使动用法,使……快乐; 名词作状语,每天; 意动用法,以……
为乐;1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使动用法,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名词
作动词,命名
18、(3 分)D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槌床便大怒(古义:
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自可断来信(古
义:信使,这里指媒人。 今义:书信,信件。)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置、安排。 今义:
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生人作死别(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叶
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府吏见丁宁(“丁
宁”同“叮咛”,嘱咐,通假字,不是古今异义。)
19.(11 分)
(1)《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2)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两句,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
切,从中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
的深厚情谊。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自己
辞官,摆脱束缚,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4)《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比探视抚摸更出格的行为的句子是:爪其肤
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谁令骑马客京华 ”一句惊问,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
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
(6)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
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
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7)屈原《离骚》中“何方圜之能周兮”一句和成语“方枘圆凿”的意思相同。
20.(4 分)福厦高铁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
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去掉“带来益处”;二是搭配不
当,把“的修建”去掉。4分。每处 2分)
21.(4 分)(静态验收是)对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
毕且质量合格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的过程。(4 分。单句 1分,“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1 分,
“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1分,“全面检查确认”1分)
22.(4 分)①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②托尔斯泰是俄国
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提炼观点的能力。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时拉上窗帘,此举喻指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黑暗社会背景;又分别以三支蜡烛和
阳光喻指四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前三只蜡烛代表俄国三位不同的文学大师,注意教室是黑
暗的,蜡烛从一只,到两只,再到三只,说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
光明;介绍托尔斯泰时,“阳光洒满教室”,与前文形成对比,据此可知,教授认为列夫·托
尔斯泰为在黑暗中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光明,他才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
大师。
23.(60 分)参照 2023 年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指导】基于二者关系,从不同角度观照,可以有如下几种构思:
①“我们”的利益远大于“我”的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选择前者,
摒弃后者。
②一个人只有寓“我”于“我们”之中,才能有所作为。
③认清“我”在“我们”中的位置,把握好“有我”“无我”“忘我”的时空。
④只有无限热爱“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我”的作用。
⑤“我们”是无数个“我”的力量的凝聚,无论是谁,断不可将“我”凌驾于“我
们”之上。
⑥“我”和“我们”血肉相连,“我们”因为“我”而精彩,“我”依靠“我们”
而生存发展。
⑦ “我们”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个“我”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