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登快阁
黄庭坚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梳理诗歌脉络。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作者经历与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与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复杂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用典、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作者在苦闷中借助写诗抒发苦闷的做法,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知人论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fú)翁,黔安居士。北宋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人(修水县人)。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英宗治平三年,黄庭坚第二次参加省试,中了第一名。第二年,再到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lěi )、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他又能词,与秦观齐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黄庭坚性格刚直,再加上受苏轼影响,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显赫的家世
黄庭坚的远祖是西汉循吏丞相黄霸,他的十世祖黄翰是唐朝中期的进士,九世伯祖父黄保仁是大唐进士,八世祖黄荣为大唐副相右仆射,七世祖黄浩为晚唐进士,六世祖黄玘( qǐ)为晚唐举人,六世叔祖黄璞(pú)为南唐进士。五世祖黄赡(shàn)为南唐进士,历著作郎,知分宁县。四世伯祖黄元绩为南唐进士,是分宁黄氏自浙江金华迁居江西修水后的第一位黄氏进士。四世祖黄元吉为举人,藏书万卷;三世祖黄中理为大宋举人,在修水创办了芝台书院、樱桃书院,是当时驰名豫章的一位大教育家。祖父黄湜(shí)为大宋进士,黄湜十三兄弟,十人进士及第,时称十龙。父亲黄庶,为大宋进士,著名的诗人,康州太守。修水黄氏,诗书世家,书香越过十代,传至黄庭坚,以致鼎盛。
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因被任命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而到达任所。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
元丰五年(1082)秋天的一个傍晚,黄庭坚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边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的快阁,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到《登快阁》这首著名的七律。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认作黄庭坚的代表作。
登临诗
写作思路:登高——望远——思深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临诗常写景物特点
偏重春秋
春景:凋残、伤感
秋景:壮阔、苍茫
内容上
伤春:红颜衰老、英雄迟暮(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悲秋:怀古伤今、思乡怀人(羁旅漂泊,壮志难酬)
伤春悲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其意蕴则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普通的伤感情绪,更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而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
不得见用之愁;思乡怀人之情;
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
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
知音难觅之憾;壮志难酬之忧。
登临诗常见情感
题目解说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登快阁
理解诗意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诗歌探究
1.请分析首联中“了却”的内涵。
2.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用典
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用典
3.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
自嘲之语,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
既包含对当前官场生活的厌倦,”倚“又含对自然美好景致的热爱,内心的闲适、愉悦。
用典 反用其意
虚实结合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诗歌探究
《晋书.傅咸传》 “(杨)骏弟济素与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
清谈家是指不谈俗事(国事、民生、执政之道等),只聊关于老庄之术的相关理论问题,并进行逻辑分析、辩论,直至分高下的士大夫。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诗歌探究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逃难栖身四川,数经战乱,历尽沧桑,诗人自不免鄙视这人世间纷争,而以鸡虫为喻,创作了这首诗。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诗歌探究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意境高远壮阔(空明阔大),寥廓明净。
②表现了作者心境的空明,襟怀的辽阔,感悟的幽深。寄托了作者喜爱和向往大自然的感情。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诗歌探究
2.颔联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③柳宗元:“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
用典
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
衬托 借景抒情:借落木、月影写天地的宽广、清明的美丽秋景,衬托作者的心境。
表现作者襟怀的远大和心境的空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诗歌探究
1.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运用典故,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吕氏春秋 本味》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晋书 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斜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正眼)”
②阮籍善为青白眼。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
用典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诗歌探究
2.“横”字有何妙处?(结合炼字题)
①“横”意思是横视,把酒杯平端起来,借指作者个人选择;
②诗人只有见到美酒,才把酒杯端起来,眼中才有喜色,他物他人则不然,“美酒”呼应“佳人”,写出诗人知音难觅、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唯有借酒浇愁的形象神情。
③“横”字呼应“聊”字,更是作者遭遇挫折,壮志难酬,但不悔其志,写出作者坚持自我的孤高傲世姿态的展现。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歌探究
1.尾联为什么用“白鸥”的意象?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运用典故。与白鸥结盟表示归隐之心已决,再无俗念牵挂。
《列子 黄帝》载:“海上之人有好沤(ōu)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只有自称“痴儿”的黄庭坚才能与之为伴。(指出用典+解释用典意义)
②弃官归隐
“不如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诗人因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翻译原句+分析)
尾联卒章显志,“归”字,“白鸥”典故等,写出诗人因现实生活中壮志难酬,胸怀无人理解而感到痛苦,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愿望。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如释重负,厌烦官场事务;此为前提。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横”表明世无知音,自己也厌倦人世纷争,壮志难酬;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归”字。点明意旨,全文围绕“归”展开、
找出文中诗眼,并结合诗文进行分析。
悟诗情,绘诗人情脉
厌倦
痴儿了却公家事,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朱弦已为佳人绝,
快阁东西倚晚晴
闲情
喜爱
孤寂
归隐
青眼聊因美酒横。
傲世
情感变化曲线
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渐喜,忽而转忧,终而平静,在顿挫、跌宕中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表达了感情的深沉。
主旨探究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哪些感情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③对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苦闷惆怅和感慨。
④归隐情怀。远离世俗,回归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歌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记叙 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
写景 描写登楼所见美景
抒情 抒发登楼所生之感(世无知音、借酒消愁)
明志 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登高
望远
思深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明知官场扰人、归隐甚快,却依然终生流连官场在宦海沉浮呢?
猜测一:大隐隐于市?
猜测二:争名逐利?
一个才高气傲、身正心寒、心系百姓、眼热情深的黄庭坚
合作探究
不同于前朝的文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本诗不仅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
①气象空阔,精致新奇。
艺 术 特 色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
②曲折尽情,跌宕抑扬。
纵观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纵笔,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由于它用的是顿挫、跌宕的手法,因此,也愈见出感情的深沉。
拓展延伸
1、高洁孤傲、潇洒自由、睥睨天下
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飞翔天宇、举身天外的白鸥正是诗人高洁孤傲的形象,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自信豪情,积极用世、蔑视庸俗、鄙弃无所作为,可谓意气豪迈、壮怀激烈。
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诗中刻画的鸥鸟也是一种潇洒翱翔于万里浩瀚天宇的桀骜不驯之形象。
鸥鸟意象内涵
拓展延伸
鸥鸟意象内涵
2、远离心机、思想单纯、与世无争
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
“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与世无争。
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海翁无机,鸥故不飞”
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于是相处甚好;人没有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也会远之。虽然那时鸥鸟没有什么固定的含义,但鸥鸟的无巧诈之心的美德在这里已初有体现。
拓展延伸
鸥鸟意象内涵
3、淡泊寡欲,闲适归隐
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一个“幽”字,表现出作者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拓展延伸
鸥鸟意象内涵
4、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里的沙鸥有一种漂泊凄凉的身世之叹,杜甫孤独无依,栖身无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
杜甫《雨四首》:“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
他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伤怀中挣扎,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饥鸥形象正是饥寒的诗人自己。
理解性默写
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的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