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一贬再贬的人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通读全文,明确读音,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彭蠡( ) 郦( ) 桴( )止响腾
铿( ) 莫(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穴罅( ) 识( ) 无射( )
窾坎( ) 镗鞳( )
如乐( )作焉
lǐ
lì
fú
kēnɡ
mù
qī hú
zhé zhé
chēnɡ hónɡ
xià
zhì
wú yì
kuǎn kǎn
tānɡ tà
yuè
石钟山记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游历——解疑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夜游见闻
肯定命名
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议论为主
提出问题
叙议结合
解决问题
集中议论
抒发感想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鄱阳湖别称
兼词“于彼”
振动
击、拍
把
放置
即使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同“含糊”
高扬
鼓槌
传播
韵:指声音。徐:慢
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更加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铿锵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人 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道元
李 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 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 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这两种说法的态度及依据。用课文原句回答。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六月初九
就任、赴任
得以,能够
敲打
硿硿:拟声词。焉,相当于“然”
当然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晚上
捉人,打人
宿巢的隼
鸟鸣声
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船夫
裂缝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中间是空的
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句末语气词
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于是
知道
《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古乐器
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手法】
①比喻、拟人摹形—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②比喻摹声—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③直接摹声—磔磔、噌吰、窾坎镗鞳
④动静结合—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以动衬静-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⑤高低结合—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⑥侧面烘托—心动、大恐
【作用】①描绘了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色,十分逼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引人入胜。(景趣)
②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亲身寻访的不易,反映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环境艰险,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但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情趣)
③正是这样寂静幽深的环境,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做了铺垫。也为后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水石相搏-- 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
空中而多窍
微风鼓浪--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
与风水相吞吐
声如洪钟-- 噌吰如钟鼓不绝
有窾坎镗鞳之声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哪里与第一段郦道元的说法相印证?
水石相
搏说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大概
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浅陋的人
因此
敲击
指事情的真相
表原因、目的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点明主旨: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道元)言之不详,人常疑之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
——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
——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叹
笑
讽
惜
思考探究
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质疑、解疑、去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求实精神是一致的。
当一个人抛弃了“当然”二字,开始反思自我的认识是否真的天衣无缝,而勇于实践求证时,追求和探索就成了一种享受。
1. 语言精练,描述生动,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
2. 结构独特,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全文以“质疑——解疑——说疑”为线索展开,首尾呼应,逻辑严密,达到情与景,事与理的浑然融合。
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
1.《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是石头呢?
2.《石钟山记》中,苏轼对李渤看法更加怀疑,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鹳鹤声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