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0:5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史铁生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课堂导入
当青春年华遭遇了暴风雨的洗礼,你是否还能坚持到晴日的到来;当至亲之人,突然离自己远去,独行的路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赏析作者笔下地坛的美,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目标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文学常识
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周国平: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
韩少功: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莫言: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铁凝:这是一个少用“伟大”一词的时代,可是史铁生完全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人物评价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是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
全文共七个部分,课文选的是第一二部分。我们将透过恳切、优美的文字去感受作者沉静的生死之思,去体验作者深切的亲情之念。
作品介绍

二部

细读文本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我与地坛
① (1-4段),我与地坛的缘分。
② (5-7段),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我与母亲
① (1-3段),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4-10段),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与我分享快乐。
梳理脉络
3
2
1
叩缘
我与地坛的缘分
忆母
悟景
悔心
母亲深深的爱
领悟地坛之景
我永远的悔痛
4
1.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叩 缘
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第3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4段: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第5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区别?
叩 缘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3.齐读课文第1节、第5节的第1句话,说一说“我”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叩 缘
第1段: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第5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被人遗弃
我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1.第3段和第5段这两处描写的景物各有何特点?
悟 景
第3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剥蚀了的琉璃
淡褪了的朱红
坍圮了的高墙
散落的雕栏玉砌
苍幽的古柏
古旧沧桑
破败荒芜
冷落沉寂
1.第3段和第5段这两处的描写的景物各有何特点
悟 景
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生机勃勃
2.根据第5段的景物描写,完成下表。
悟 景
景物描写 生命启示
峰儿:
蚂蚁:
瓢虫:
蝉蜕:
露水:
悟 景
景物 特点 生命启示
蜂儿 “稳稳地”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蚂蚁 ①“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②“转身"“疾行” 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 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露水 “摔开万道金光”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悟 景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衬托作者的心境: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②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③景物描写本身,也是对“生命”及“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
悟 景
4.面对园中的景象,作者思考“我”应该怎样活着呢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园子虽然荒芜,但不衰败;
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悟 景
4.面对园中的景象,作者思考“我”应该怎样活着呢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园子虽然荒芜,但不衰败;
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悟 景
5.总结概括我与地坛的变化
走进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亲近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感悟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残废
废弃、荒芜冷落
颓废、迷惘
荒芜但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荒芜但不衰败
悟 景
5.总结概括我与地坛的变化
走进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亲近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感悟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残废
废弃、荒芜冷落
颓废、迷惘
荒芜但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荒芜但不衰败
悟 景
5.总结概括我与地坛的变化
走进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亲近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感悟地坛 的我与 的地坛
残废
废弃、荒芜冷落
颓废、迷惘
荒芜但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荒芜但不衰败
忆 母
1.母亲为我做了什么 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
第2段: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忆 母
1.母亲为我做了什么 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
第3段: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忆 母
1.母亲为我做了什么 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
第8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忆 母
1.母亲为我做了什么 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
送我去地坛 五知道,一不知道,担心,无言目送
(回忆)
到地坛找我 看见:悄悄缓缓 看不见:茫然急迫
在家担忧我 心神不宁,坐卧难安
(想象)
关爱心疼
理解体贴
坚忍无私
耐心呵护
悟 景
2.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的
①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②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③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悟 景
1.文章没有直接写母亲的形象,而是采用了哪些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没有正面直接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来写母亲,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
以此表明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使文章更加真诚动人,极具感染力。
悟 景
2.思考概括母亲的形象。
母亲整日整夜处于惊恐痛苦之中,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着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因而母亲是一位平凡、苦难、坚强而又伟大的女性!
一位“疼爱”儿子的母亲
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一位“艰难而伟大”的母亲
悟 景
3.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什么人生启示。
第9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部

研读探究
忆 母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
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写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1.“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3.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悟 景
4.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二写母亲,两者有什么关联?
生命感悟
地坛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母亲
人生启发
坚忍意志
理解他人

四部

群文阅读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呢 以及风景带给作者哪些感触
《故都的秋》
《我与地坛》
《荷塘月色》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佳果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地坛
小生命
草木
清、净、悲凉
朦胧、宁静
淡雅、柔和
荒芜但不衰败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沧桑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黑暗现实与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
苦闷彷徨与寂寞败
双腿残废后的颓废迷茫
平和、豁达、反思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而,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我们,也就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了与生命的契合。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