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9: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随堂练习
姓名 班级
文学常识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 ,相传是 (朝代)的 (人名)编纂,是 间 家论著的汇编。
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 , , , ,四书当中的 与 选自《礼记》。
2.给划线字注音
嘉肴( ) 学学半( )( ) 矜寡孤独( ) 兑命( )
讲信修睦( )选贤与能( )
3.用课文原文填空
《虽有嘉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虽有嘉肴》一文中,借助品尝佳肴的日常现象,类比好道理不学习就毫无意义的句子是 ,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有嘉肴》中,与本句含义接近的句子是 , 。
《大道之行也》中,揭示大同社会纲领性原则的句子是 , 。 ,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在《大道之行也》中的 与 。中也得到了体现。
4.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兑命》曰“学学半”
“ ”通“ ”,
2.选贤与能
“ ”通“ ”,
3矜寡孤独
“ ”通“ ”,
5.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2.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女有归
古义: 今义:
讲信修睦
古义: 今义:
不知其善也
古义: 今义:
6.解释划线字词意思
虽有至道
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
货恶弃于地也
男有分
盗窃乱贼而不作
7.翻译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此之谓乎
故曰:教学相长也。
文本理解
下列对《虽有嘉肴》一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 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根据《大道之行也》的具体内容,概括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3.《虽有嘉肴》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4.《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对比阅读
(一)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须是自小至大,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究极其说,反覆相就事理兼收并览博而反约或日温故而知新然后以"思"去其实非见臆所得于己亦无少损益。若此然后可以言读书,不然则未为得也。
(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1.解释下列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
(2)教学相长也 长:
(3)后可以有得尔 得:
(4)勿遽取舍于其间 遽:
(5)温故而知新 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若此然后可以言读书,不然则未为得也。
3.简答填空。
【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但论述的角度不同。【甲】文是从 的角度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论述。
5.【甲】文中说:"教学相长。"你如何理解?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与: (2)不独子其子 子:
(3)女有归 归: (4)秦民大说 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的 戴胜(人名)编纂,是 战国至秦汉 间 儒 家论著的汇编。
四书是指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五经是指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四书当中的 大学 与 中庸 选自《礼记》。
2.给划线字注音
嘉肴(yáo) 学学半(xiào xué ) 矜寡孤独( guān ) 兑命( yuè )
讲信修睦( mù )选贤与能( jǔ )
3.用课文原文填空
《虽有嘉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教学相长 。
《虽有嘉肴》一文中,借助品尝佳肴的日常现象,类比好道理不学习就毫无意义的句子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有嘉肴》中,与本句含义接近的句子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大道之行也》中,揭示大同社会纲领性原则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在《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与幼有所长。中也得到了体现。
4.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兑命》曰“学学半”
“ 学 ”通“ 斅 ”, 教导
2.选贤与能
“ 与 ”通“ 举 ”, 推举
3矜寡孤独
“ 矜 ”通“ 鳏 ”, 老而无妻
5.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
使老有所终: 形作名,老年人
壮有所用: 形作名,中年人
幼有所长: 形作名,幼童
2.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 味美 今义: 意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困惑 今义: 困难
女有归
古义: 女子出嫁 今义: 返回
讲信修睦
古义: 培养 今义: 修理
不知其善也
古义: 好处 今义: 善良
6.解释划线字词意思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省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虽有嘉肴 虽然
货恶弃于地也 厌恶
男有分 职分职守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7.翻译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再发生。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文本理解
B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适的安排,对五种人要施行生活保障,充分体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 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已有.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9.对比阅读
(一)
(1)旨:甘美(2)长:促进(3)得:收获(4)遽:匆忙(5)故:旧的知识。
(1)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2)译文:像这样以后才可以谈论去读书,不然的话还没有完全掌握读书的方法。
【甲】文从读书学习的角度论述了"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乙】文则从教与学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读书方法。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一方面,教是学的手段,帮我们获得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教也是学的目的,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利共赢、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体会思想、认识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获得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等
(二)
1.(1)同“举”,推举。 (2)以……为子 (3)女子出嫁 (4)通“悦”,愉快。
2.(1)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就不会发生。
(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5.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