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魏征
作 者 简 介
内容 详 解
论 证 结 构
语 言 特 色
壹
贰
叁
肆
教学任务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逐字详解
重点积累
伍
知 识 拓 展
以铜为镜,
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可以正衣冠
可以知兴替;
可以明得失。
魏征究竟做了哪些事,让唐太宗发出这样的感慨?
君臣相得
一代良臣:敢说;一代圣主:能容
唐太宗和魏征,
一个爱才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被称为“诤臣”。
了解作者
魏征——大唐第一“直男”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开“贞观之治”的繁荣之景。后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下令修飞仙宫,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背景介绍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复习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
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书」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常识识记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壅( )蔽
塞( )源 载( )舟
jùn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sè
zài
正字音
zhǎng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什么思
人君当思
思些什么
议论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jùn)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求,需求
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
结构助词,取独
(zhǎng)生长。长得好
泉流,名词。
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疏通水道
根本:树根。
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他们的
德行和道义。
研读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结构助词,取独
望/求/思:同义,指望
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何况
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
虽然
清明、安定、治理得好
引出对象。不译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
形作名,重权,重位
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帝位
天地间
推崇
天之极处,指皇权
喜庆,福禄
主持,掌握
无穷
高峻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阻塞
克服
戒除
想
处于
第一个并列连词;第二个转折连词
形作动,行节俭
安/危:形作名
安定的环境;危险
保持
形作动,流的长远
翻译: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思考:1、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参考: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参考:“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排比
第一段
比喻、排比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正
反
对比
“积德义”的重要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深切忧虑
重大的
连词,“却”,表示转折
显著
难道
代词,代指天下
表示推断的语气副词,大概
能够
的确
研读第二段
开头做得好的人
多
坚持到底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轻视他人
连词,表顺承,就
在…之后;已经
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陌路人,陌生人”
臣下
泛指古代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后)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连词,表转折,“却”
督察
通“震”,威吓
即使
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内心里。恭:恭顺
介词,“用”
感念,感激
代词,代指百姓
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只是
大小
深切戒慎
疾驶的车辆却用腐烂的绳索。
轻视,怠慢
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应该
苟且免于刑罚
思
1.请你找到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的句子: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历代君王能够取江山却不能守江山的原因是什么?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作者认为君主守江山成败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人民(民本思想)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说明人们力量的强大。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奔车朽索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本段论证方法及观点
民本思想
居安思危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
第一层:摆事实
第二层:析原因
第三层:敲警钟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创业却不能守业
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
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
对比
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
→
第 二 段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二段小结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游乐,这里指田猎
确实,果真
贪图的东西
名作动 统治
把…作为
自我克制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建造,兴建
以…为乐
居于……之下
使…安定
修养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意见
限度
高(同义复词)
谦虚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广开言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
形作使动,使……
被堵塞蒙蔽
意志松懈
斥退奸恶小人
慎
不恰当地奖赏
采纳臣下的意见
滥用刑罚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所涉及的范围或方面
第三段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思知足以自戒(克制欲望)
思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
思谦冲以自牧(谦虚自养)
思江海下百川(广开言路)
思三驱以为度(三面为限)
思慎始而敬终(慎始慎终)
思虚心以纳下(虚心纳谏)
思正身以黜恶(端身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得当)
思无因怒而滥刑(用刑有度)
(生活)
(待人/修养)
(处事)
(用人)
(执法)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
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没有多少烦扰的事
这,此
九种德行
使…光大
诚信的人
选拔
出游、游乐
(好的)意见
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献出
聪明的人
教化
竞相奔驰,这里指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恩惠
传扬、传布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耗费精神
苦苦思索
使动,使……劳/使……苦
代替臣下
管理职事
最高的治世原则
亏:毁坏,减损。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违背
灵敏的耳,明亮的眼
役使、劳损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 还要
文武
并用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垂拱
而治
思
解决开头问题
思 内容 思路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 结果如何?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以 “ 固本思源 ” 为喻)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①尽臣子之责,态度谦恭诚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
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正反对比论述,说理透彻。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如P1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P3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P1的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说理,通过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之后进一步以 “伐根、塞源”作比,使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鲜明表现了作者的观点。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④富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
主旨明晰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观点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阐释句)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例证句)他们因为有了善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小结句)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不能成功。(结论)
体己感悟
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习近平
相同之处
领导者都要对国家和人民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都要有敬畏心,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勤勉工作。
不同之处
魏征是为统治集团服务,希望皇帝能够“竭诚待下”,缓和阶级矛盾;总书记则牢记“人民的重托”,服务于全体人民,“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休戚与共:休:欢乐,喜悦。戚:忧愁,祸患。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休戚相关: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指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⑦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⑧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成语积累
⑨慎始敬终:自始至终都谨慎。
⑩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卑以自牧:以谦虚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
简贤任能:选用贤能。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耳聪目明:视听灵敏。形容头脑清楚,目光敏锐。
一类是“宽而栗”,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
二类是“柔而立”,性格温柔而又能坚持主见;
三类是“愿而恭”,行为谦逊而又能庄重自尊;
四类是“乱而敬”,具有才干而又能谨慎认真;
五类是“扰而毅”,柔顺虚心而又能刚毅果断;
六类是“直而温”,正直不阿而又能态度温和;
七类是“简而廉”,大处着眼而又能小处着手;
八类是“刚而塞”,性格刚正而又不鲁莽从事;
九类是“强而义”,坚强勇敢而又能诚实善良。
九德
我的世界需要一个听我说话的人,于是你来了。
你的世界需要一个敢于说话的人,于是我来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
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
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
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
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
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
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
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
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
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①妙在思路上
②妙在论证上
③妙在目的上
④妙在语言上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高明的劝谏艺术
①妙在思路上: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先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 再谈及具体做法, 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 语重心长。先开门见山指出中心观点,再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性,而后具体阐述 “十思”。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高明的劝谏艺术
②妙在论证上: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 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同样, 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文中正反对比论证, 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 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 触动唐太宗的心肠。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高明的劝谏艺术
③妙在目的上: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 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无一不令人敬仰。《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唐太宗逐渐 滋长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貌似无礼的忠心耿耿, 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高明的劝谏艺术
④妙在语言上: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臣闻”(而非臣以为)。这些用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此外,本文语言骈句散句结合,华美流畅,亦是一大特色之一。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高明的劝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