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掌握《劝学》的论证逻辑和论证方法,理解论述的针对性。
3、了解荀子的性恶论,体会《劝学》的积极意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
导入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璞玉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要想成器也是一样,需要经过学习的打磨。那么,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习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劝学》,探寻领悟荀子的学习之道。
解题及知识检测
首先让我们关注本课的课题《劝学》,劝,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完成了劝学的挖空练习,预习了相关的文言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读《劝学》,对照《劝学》原文进行全文的口头翻译,并对照译文进行字词自查,注意标红的重点字词,并归结蓝色的“而”的用法。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
梳理之后,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是中心论点。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概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四段还有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
文本梳理
第二段讲学习的意义。我们找到了三组比喻论证。第一组比喻论证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这说明蓝和水这样的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第二组比喻论证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线,用輮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是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本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强调后天的影响,对事物的改变可以是根本性的、永久性的。从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到永久的改变事物的本性。两层比喻论证之间存在着深入推进的关系。这样就有了第三组比喻论证,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绳”,准绳,比喻用规矩规范行为。“砺”,磨刀石,刀剑在磨刀石上打磨的过程,正像是我们经过学习打磨的过程。这说明,任何人通过规范和磨练都能进步,直至超越自我。由此看来,君子要想至明而行无过矣,就得像这样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学习,经常打磨,不断进步。这一句不仅总结了本段的中心,也呼应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已。
第三段讲学习的作用,在开头就讲明了自己的观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讲的是思与学的关系:空想不如学习。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后面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证。“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我曾踮脚远望,不如登高所见广博;我曾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我曾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这个我并没有体质的改变,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因就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并不是本性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而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里,这个物质就有了更深的含义,从舟楫鱼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具体内容,论述逐渐深化,并且再一次呼应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四段讲学习的方法、态度,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式。第一组比喻论证正面设喻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由此可推论,君子积善成德,就可具备圣人的智慧和思想。从反面来看,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正反对照,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从而证明了积累的重要性。从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是必须要经过积累的过程。第二组正反设喻论证是“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骏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这里就存在着舍与不舍的问题。不能十步,朽木不折,是舍,也就是放弃的结果。驽马十驾,金石可镂,是不舍,也就是不放弃的结果。所以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舍与不舍。学习一曝十寒,再简单也不会,如果坚持不懈,即使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获得。第三组正反设喻论证时,蚯蚓用心一也,螃蟹用心躁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黄泉。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柔弱的蚯蚓可以在这个方面胜过强大的螃蟹,原因就是用心专一。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学习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做到积累、坚持、专心。而这三点都强调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就又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总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下设的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中心论点。分别是,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贵在积累,重在坚持,用心专一。每段阐述一个问题,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使用比喻进行论述,最后再照应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晰,论述严密。
问题探究
在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呢?究竟是什么使他产生了写作这篇文章的想法呢?
下面就让我们回到任务,一一起来探讨作者此文针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经过探究,我们发现二三段讲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是让大家明白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成为君子。由此可见,荀子这篇文章的潜在读者、听众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在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尚欠缺的众人。众人想学而不会学,产生了学会学习的需求。于是有了第四段,整篇文章论述的针对性非常强,当我们再回头看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能明白荀子此文针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了。他试图唤醒大众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大众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是君子的境界。
说到这里,同学们也许会产生一个问题。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听起来好耳熟啊。它是否相当于现在的终身学习呢?请同学们稍作思考
好,经过思索,我们发现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学不可以已”,针对的应该是大众不重视学习的现状。也许当时大家普遍的疑惑是,学习有什么用啊?由此,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性即本恶,道德教育可以改恶为善,那么后天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终身学习的概念针对的是现今我们一个普遍的错误观念——学习只是学生的事儿,但实际上,我们正处于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不论你是什么年龄层次,一旦停下学习的脚步,就会被社会淘汰了。所以这个观念更强调全年龄段都要有恒心,锲而不舍地学习。由此可见,两个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针对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也就不同了。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东西,那就是不论古今,我们都重视学习,都承认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听到这里,也许同学们会皱起眉头,并产生一个来自灵魂的疑问,“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什么从古至今,我们都要自讨苦吃呢?
答案呼之欲出,对于古人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才能考取功名,这样才能迈入仕途。对于今人来说,情况也是类似的,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入体制才能前途无忧。对于在座的各位同学来说,高考恐怕也是目前学习的最大动力。看上去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是很好的劝学的理由,但是略加思索,我们就会发现,在这里考才是学的目的。表面上是劝学,实际上恰恰是读书无用,学习无用的证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观点呢?论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首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学为乐,痛苦是不能让人自愿的保持学习的状态的。所以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就要在无涯的学海中以乐为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化辞采和人性本真相得益彰,这样之后才能成为君子。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是提升学问和修养的水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我们比起利更重视义的时候,就离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更近了。如果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那也许学习就不会再是一件苦差事了。
六、写作提升
1、根据提示完成任务:以学习之道为中心,写一个课堂发言段。(动笔之前,先请同学们关注辅助思考工具表,先列出身边具体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分类,找到自己议论针对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这里,老师特别推荐同学们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让自己的论述更透彻。写好后,根据议论段评价量规对自己的议论段进行自评、互评并修改,相信同学们都会追求更优秀的标准。那么在这里就请注意论述的针对性,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和现象展开论述。)
2、教师示范
现学现卖,边学边丢,考完即废,这就是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学习无用论。这个观点源于所学知识无法用于日常生活的认知。实际上,学习之用往往并不“显”。正如剑客之见,不必时时亮出锋芒。然而,若因其藏锋,就干脆不磨其锋,那路见不平之时,恐怕再有骨气的剑客也不免心生怯意。考试成绩固然可做为学习的阶段性成就,但如果将其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和为了显摆,明火执杖招摇过市的宵小之徒一样肤浅了。十年磨一剑,固然艰辛劳苦,磨成之后,亦难名满天下,光宗耀祖,但是剑客之气已然炼成,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践行心中正义。学习之用,不正于此乎?
七、作业
1、复习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课后巩固复习题。
2、背诵《劝学》全文。
3、情境写作:
班主任发现最近班上学生普遍心浮气躁,总不能静心学习,上课状态和作业情况都不好,于是准备给同学们开一个班会,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假设你是班主任,你要怎样劝导大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呢 请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写一篇3分钟左右的班会发言稿。
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论证方式恰当,语言得体。
学习之用,在于践行心中正义。就让我们以此共勉。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在无涯的学海中悟到寻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之道,乘风破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