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下 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 选择专项练习(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下 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 选择专项练习(1)(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15 21:19: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 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 选择专项练习(1)
1.人体内形成嗅觉和味觉的部位分别是(  )
A.嗅细胞和味觉细胞 B.嗅神经和味神经
C.鼻腔和味蕾 D.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
2.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
A.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3.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  )
A.没有光射到物体上 B.光被物体全部吸收
C.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D.物体不能发光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
A. B. C. D.
5.如图,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6.海洋公园内,北极熊站在透明水族箱内,头在水面上、身体在水面下。水族箱外的游客居然看到了北极熊“身首异处”的奇异场景(如图),游客看到熊身体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7.下列说法中,哪种说法违反了光的反射定律(  )
A.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90°
B.入射角减小15°,反射角也减小15°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40°
8.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石英挂钟和电子钟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分别对应的是(  )
A.02:35和20:0 B.09:25和10:21
C.09:25和10:05 D.02:35和10:05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小科购买了一款临摹神器,该装置主要由支架和平整的透光玻璃片组成。使用者将平板电脑放在左边的支架上(如图所示),透过玻璃片看绘画纸,就可在绘画纸上临摹。下列操作能使临摹的图像变大的是(  )
A.将平板电脑上的图片放大 B.将平板电脑远离透光镜片
C.将平板电脑靠近透光镜片 D.将绘画纸远离透光镜片
10.如图所示,一只白鹭在水面上方飞行,小科在湖边看到水中也有一只“白鹭”在飞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白鹭”是实像
B.水中的“白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若白鹭靠近水面时,则水中的“白鹭”变大
D.水中的“白鹭”比空中的白鹭距离水面更近
11.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门口安装了自动摄像测温系统,快速检测学生体温是否正常。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该系统利用紫外线进行体温测量
B.图中同学与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
C.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摄像所用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12.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虹,是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空气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较复杂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种色散现象。下列关于色散现象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B.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C.疫情期间,人们用红外线测温枪来检测人体发出的紫外线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13.科学老师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实验过程中用抽气机逐步抽出装置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C.电铃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音调高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可以由实验直接得出
14.下列选项中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解释的是(  )
A.人眼看到水中的“蓝天白云”
B.人眼看到水中的“鱼”
C.水中的潜水员看到水面上的“路灯”
D.潜水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舰艇”
15.如图所示是某款智能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空调温度等。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智能系统可根据语音指令完成相应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播放音乐时,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16.1666年,牛顿将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太阳光是复色光,②和③是单色光
B.②→③顺序依次是从红光到紫光
C.单色平行光照射同一个凸透镜红光焦距比紫光短
D.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是光的色散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如图所示,在一面竖直立着的平面镜左方水平放置一个九格的棋盘,平面镜右方表示镜中的像,将一颗棋子“馬”由图中甲处移到乙处,则平面镜中所显示的棋子“馬”,其移动的路径是(  )
A.P→S B.Q→R C.S→P D.R→Q
18.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
B.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丙图:声音在太空中可以产生, 但不能传播
D.丁图:超声波一般不能被人类听到
19.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20.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如图,用乙透镜进行实验,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等于它的两倍焦距时,光屏上成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像;用甲、丙透镜进行实验时,只把透镜放在乙透镜原来的位置,不改变物距,移动光屏,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用甲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B.用甲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C.用丙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D.用丙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下列关于近视眼、远视眼以及正常人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眼观察远处物体时,睫状肌处于舒张状态
B.甲图为近视眼,可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C.甲图为远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D.乙图为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
22.如图所示,该视力表进行测试时,被测者需距离视力表5米,因受到场地限制,可利用平面镜来增距。以下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2米处进行测试
C.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1米处进行测试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3.小雨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桌面上,并在桌面上垫一张白纸,再将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放在白纸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应选用透明玻璃板,效果比茶色玻璃板更明显
B.从A侧透过玻璃板能看到蜡烛A的像,是因为光的反射
C.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在明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D.把纸板放在玻璃板和蜡烛B之间挡住B,从A侧看不到像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4.如图所示的两个平面镜相交成55°角,一束光线AO射到其中一个平面镜上,要使经另一镜面一次反射后,最后的光线从OA路径传播出去,角α应为(  )
A.35° B.55° C.45° D.90°
25.如图所示,小明通过平面镜观察到了蜡烛A的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人能看到A的像,是因为A的像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
B.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则蜡烛的像位置不变
C.蜡烛A远离平面镜,所成的像变小
D.若蜡烛以2m/s的速度远离镜面,则像远离蜡烛的速度也是2m/s
26.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液面,其反射光在固定的水平光屏上形成光斑B,如图所示,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左移动了4cm,则可判断液面可能(  )
A.上升了2cm
B.上升了4cm
C.下降了2cm
D.下降了4cm
2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
C.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
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28.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工作光源原理如图所示。可以将掩膜上的图形曝光在硅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
②掩膜在硅片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③若要硅片上所成的像更大,需将掩膜和硅片都向下移动
④若此时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硅片向下移动1厘米,仍能呈清晰的像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9.如图所示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A状态下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B状态下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C状态下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D.D状态下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像,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光屏上呈正立等大的实像
B.图甲中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处 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80cm刻度处
C.图甲中将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将光屏适当左移,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D.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答案第6页,共6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 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 选择专项练习(1)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A A A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A C C C B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B A B A C D B D
1.D
【分析】(1)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
(2)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传统上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详解】嗅觉的刺激部位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味觉的刺激部位位于舌头表面的味蕾上。嗅觉是刺激物刺激了嗅觉细胞使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中枢,从而产生嗅觉。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因此人体内形成嗅觉和味觉的部位分别是:大脑皮层的嗅觉神经中枢和味觉神经中枢。
故选D。
2.A
【分析】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详解】人的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故选A。
3.C
【详解】由于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不透明物体吸收所有的单色光。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光被物体全部反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像成在物体的后方。
故选C。
5.A
【详解】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不影响音叉的振动,所以甲装置中能看到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声;如果将乙的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右边音叉的振动不能传递到左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所以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详解】游客看到的熊“身首异处”,是因为熊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熊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A.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即入射光线垂直平面镜射入,故反射光线垂直平面镜射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0°,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90°,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A符合题意;
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减小15°,反射角也减小15°,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C不符合题意;
D.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则入射角为
反射角等于7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图中的表的数字顺序与实际表的数字顺序正好相反,所以该石英挂钟的实际时间是 9时25分;因为是从镜子中看,所以对称轴为竖直方向的直线,2的对称数字是5,镜子中数字的顺序与实际数字顺序相反,这时的电子钟时刻应是10:05;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甲可知,临摹神器实际上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工作的,平板电脑上的图片是平面镜前面的物体,所以,使用临摹神器时想要让临摹的图画变大,应使“物体”变大,即应将平板电脑上的图片放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AB.白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正确;
C.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当白鹭靠近水面时,水中的“白鹭”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水中的“白鹭”与空中的白鹭距离水面的距离大小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11.C
【详解】A.自动摄像测温系统是利用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故A不符合题意;
BCD.摄像所用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相当于照相机,即人在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时就会自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A.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疫情期间,人们用红外线测温枪来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电铃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或大小,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故B错误;
C.声音尖锐刺耳,声音的振动频率大,说明声音的音调高,故C正确;
D.将正在发声的电铃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14.A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A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后到达C点,这是光的反射现象;B为A的像,可以用来解释人眼看到水中的“蓝天白云”,故A符合题意;
BC.人眼看到水中的“鱼”、水中的潜水员看到水面上的“路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C不符合题意;
D.潜水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舰艇”属于平面镜成像,不是水面反射成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C
【详解】A.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箱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纸盘振动幅度增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同材料、结构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详解】AB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表明太阳光是复色光,故①太阳光是复色光,②和③是单色光,②→③顺序依次是从红光到紫光,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红光被偏折的程度小,紫光被偏折的程度大,当红光和紫光分别平行射向相同的凸透镜时,红光的会聚点,也就是红光的焦点距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较近,红光焦距比紫光长,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7.C
【详解】平面镜中,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将一颗棋子“馬”由图中甲处移到乙处,则平面镜中所显示的棋子“馬”,其移动的路径是S→P,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8.B
【详解】A.甲图中,雄蛙通过鸣叫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真空罩内不断抽出气体,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如果真空罩内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图中,声音在太空中可以产生,振动产生声音,但不能传播,因为太空中没有介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丁图中,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人类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超声波一般不能被人类听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C
【分析】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
【详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鼓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
故选C。
20.C
【详解】AB.用甲透镜实验,由于f甲>f乙,此时的物距要小于二倍焦距;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此时凸透镜不成像;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AB错误;
CD.用丙透镜实验,由于f乙>f丙,此时的物距要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1.A
【详解】A.当睫状肌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在视网膜上成像,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故A正确;
BC.甲图像成在视网膜前面,是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即近视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BC错误;
D.乙图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故D错误。
故选A。
22.C
【详解】A.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C.要求被测者需距离视力表5米,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3m-1m=2m
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1m处,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m。故C正确,B错误;
D.镜中视力表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23.B
【详解】A.实验时,应选用茶色玻璃板,茶色玻璃比较暗,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比较小,成像更清晰,更容易找到蜡烛的像的位置,故A错误;
B.从A侧透过玻璃板能看到蜡烛A的像,是由于烛焰发出的光照射到玻璃板上反射到人的眼睛中,故B正确;
C.光线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光线越清晰,所以了使光线更加明显,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故C错误;
D.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把纸板放在玻璃板和蜡烛B之间挡住B,玻璃板仍然能反射光,所以从蜡烛A这一侧仍然能够看到像,故D错误。
故选B。
24.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PN垂直,如下图,两块平面镜相交成55°角,则
∠POB=90°-55°=35°
因为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垂直镜面,且平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等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POB=35°,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5.B
【详解】A.人能看到像,是因为蜡烛A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故A错误;
B.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果将平面镜竖直上移,而物体不动,则像不会移动,故B正确;
C.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所以使蜡烛A远离平面镜,则蜡烛A的像不会变小,故C错误;
D.如果蜡烛以2m/s的速度远离镜面,像以2m/s的速度远离镜面,则像以4m/s的速度远离蜡烛,故D错误。
故选B。
26.A
【详解】若液面下降,根据反射定律,如果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B的右侧D处,如图所示
此种情况不符合题意;若液面上升,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B的左侧处G处,如图所示
在图中,入射角i=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COF=45°,由几何知识,∠EOF=90°,则△EO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几何知识,CO垂直平分EF,因BFEG为平行四边形,而且反射光的光斑位置在光屏上向左移动了4cm,故
EF=BG=4cm
因此
故液面上升了2cm,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C
【详解】A.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蜡烛向下运动,根据“倒立”的规律可知,光屏上的像向上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物距和像距的数值交换,即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那么也能成清晰的实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靠近凸透镜,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像距,即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D
【详解】①②光刻机在工作时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缩图透镜是凸透镜,硅片相当于光屏,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①正确,②错误;
③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即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故③正确;
④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若此时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硅片应向上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呈清晰的像,故④错误。
故选D。
29.B
【详解】由图可知,当物距u=20cm时,像距
v=u=20cm
说明此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图中左边的曲线表示的是物体成虚像时像距v与物距u的关系,右边的曲线表示的是物体成实像时像距v与物距u的关系;
A.A状态下,物距小于焦距,因此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B状态下,物距大于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因此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C.C状态下,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因此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D状态下,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因此成的是倒立、 缩小的实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D
【详解】A.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为
u=50cm-30cm=20cm
像距为
v=70cm-50cm=20cm
则u=v,那么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A错误;
B.当透镜在60cm处时,物距为
u1=60cm-30cm=30cm
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像距v1=15cm,则光屏所在的位置为
60cm+15cm=75cm
故B错误;
C.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放入后像距会变大,那么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故C错误;
D.当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