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石钟山记》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2: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石钟山记·苏轼
石钟山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山名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曾经据守。
侧 景
夜 景
正 景
历史上还是儒家的圣地、佛家的道场。儒学名流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提诗撰文,记胜抒怀。
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
侧 景
夜 景
正 景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之)发声)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聆之,南声函胡(“含糊”),北音清越,桴止响(回声)腾,余韵徐(慢慢)歇。自以为得之矣。然(但是)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所在皆是(这样)也,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
【解释重点字词与句式】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敲击时能铿铿地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翻译重点语句】
【理解文义及思路】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是驳论据。
5.请归纳第一段段意。
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元丰(年号纪年)七年六月丁丑(干支纪日),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去)临汝,而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
其中)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还是)笑而不信也。至莫(“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名作状,倾斜地)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扑击)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有人)曰此鹳鹤也。余方(正)心动(心惊胆寒)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断)。舟人大恐。
【解释重点字词与句式】
徐(慢慢)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偏义复词,“深度”),微波入焉(兼词,于之),涵淡(动荡)澎湃(撞击)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江流入口处),有大石当
(挡住)中流(水流中心),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演奏)焉。因
(于是)笑谓迈曰:“汝识(记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宾语前置句)也!”
【解释重点字词与句式】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重点语句】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
【翻译重点语句】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翻译重点语句】
【理解文义及思路】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深夜泛舟江面探险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请问两笑的内容?(讨论)
一是笑寺僧和小童的浅陋行为,二是探险而得山名由来的兴奋。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心动(欲还)”的特点? 其作用何在?
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寂静幽深,怪异恐怖的特点,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为下文揭示主题做了重要铺垫。
6.请概括第二段段意。
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
事不目(名作状,亲眼,用眼)见耳
(名作状,亲耳,用耳)闻,而臆断(主观判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虽然)知而不能
言(用文字记载)。此世所以(……的原因)不传也。而陋者乃(竟然)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它的真相)。余是以(因此)记之,盖(是因为)叹郦元之简(简略),而笑李渤之陋(浅陋)也。
【翻译重点语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翻译重点语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因事见理。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理解文义及思路】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游历——察疑
夜游见闻
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肯定命名
游感——评疑:不可臆断有无
议论为主
提出问题
叙议结合
解决问题
集中议论
抒发感想
【小结文章思路】
质疑
—— 察疑
—— 评疑
质 疑
{
对象
郦说
李说
人们态度
疑之
尤疑之
理由
今 而况石乎!
石 何哉?
思考: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
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3.李渤真的可笑吗?
不可笑。(1)他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这同样可贵。(2)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明代罗洪光《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了彭雪琴的实地考察,我们才知道原来苏东坡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6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实为之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明,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
敢于质疑,
勇于察疑,
疑而有悟。
难能可贵!
谢谢聆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