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1、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
。
对人的尊称。
~~~~~~~~~~~~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
现在写作“纪念”。
政论文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
《彷徨》(《祝福》)
《故事新编》
作品简介
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巴金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漏船载酒:用《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得酒满数百斛(hú)……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漏船:原作破船”。“中流:河中”。
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指小孩子,意思是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
~~~
~~~
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今辽宁省)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
公使:由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次于大使一级的外交代表,全称是特命全权公使。
请愿: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变某种政策措施。
1926年3月18日,发生请愿事件,刘和珍等遇害。
3月25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刘和珍等开追悼会。
4月1日,鲁迅先生写下这篇纪念文章。
正字音
追悼 喋血 桀骜
长歌当哭 尸骸 好高骛远
菲薄 不惮 趋之若鹜
洗涤 创伤 黯然
踌躇 攒射 谙熟
诧异 浸渍 喑哑
赁屋 绯红 屠戮
噩耗 殒身不恤 戳穿
dào
dàng
fěi bó
dí
chóu chú
chà
lìn
è
dié xuè
hái
dàn
chuāng
cuán
jìn zì
fēi
yǔn
jié ào
wù
wù
àn
ān
yīn
lù
chuō
作 业
请概述文章行文思路?
1、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结合原文,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写作缘由:祭奠烈士,表达哀痛
二、写作目的:警醒庸人,牢记血债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四、遇难经过概况,惊愕、义愤。 烈士的遇难、政府的诬蔑、文人的中伤、历史的反思
五、叙述遇难细节。讽刺暴行表示愤慨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
记念刘和珍君的缘由
刘和珍的
生平和遇难经过
“三 一八”惨案的思索
作 业
学习活动(一):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请梳理相关文段,找出相关事件,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思想上坚定追求进步,追求真理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2段)
(7段)
揭露社会问题,探寻真理的进步杂志
精读批注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爱国热忱,勇于担当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14段)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追求真理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
爱国热忱,勇于担当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黯然”
反复说她“微笑”
温和善良
作 业
学习活动(二):鲁迅为何要反复描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7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7
刘和珍喋血——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 8
刘和珍惨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 15
作用
1.强调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与反动派的凶残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卑劣、阴险毒辣.
3.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细节描写
被虐杀,被污蔑
作 业
学习活动一:阅读第三段,思考讨论鲁迅为何在交代写作缘由时说自己“无话可说”?
任务二:面对刘和珍的牺牲,鲁迅表达出了什么情感?
品语言,悟情感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段3)
“非人间”: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将描述甲事物的词用到乙事物上,是“移就(通感)”手法。
“后死者”:是鲁迅对自己的谦称,意为时刻准备牺牲。
愤怒程度之深
悲情之浓。
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悲愤力度之强
愤怒:执政府的凶残下劣,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离愤怒。
品语言,悟情感
可是我是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悲痛:进步爱国青年被虐杀。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 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总结:
①爱国青年被虐杀,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②执政府的凶残下劣,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作 业
学习活动(二):言由心生,带着悲愤的情感,大声朗读第二小节。
联系全文思考鲁迅笔下的“非人间”有几种人?作者对这些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鲁迅笔下的“非人间”有几种人?
作者对这些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第一类:爱国青年
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真正的“猛士” ,“奋然前行”
感情: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的勇毅,称她们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 “真的猛士”
“惨淡的人生”
“哀痛者”: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
同时,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
“幸福者”:
第二类:反动势力
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虐杀、污蔑革命烈士,发布“阴险论调”
感情:愤恨,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其无耻卑劣。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12段)
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恶意的闲人”17段)
——冷漠、麻木、不思反抗、苟且偷生
感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第三类:庸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缘由:1.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2.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
~~~~~~
感情:1、对反动派的警告;
2、对民众的呼唤、激励。
。。
。。
作 业
学习活动(三):
阅读第14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写惨案的细节?
精读批注
14段: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pū);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pū)。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驳斥了流言家“受人利用”说
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虐杀
刘和珍等人毫无提防,驳斥了“暴徒”说
虐杀,致人死地,凶残卑劣到极点
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欣然”驳斥了11段流言家“受人利用”说。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刘和珍等人毫无提防,驳斥了10段“暴徒”说。
“这样的罗网”“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残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
“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说明段祺瑞执政府是虐杀学生,致人死地,凶残卑劣到极点。
用意:1、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
2.赞扬刘和珍等人的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表达对牺牲者崇高的敬意。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作者对此的情感
“文明人”、“伟绩”、“武功”:反语,指中外反动派野蛮残酷的屠杀
讽刺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 tà了他们的卑劣无耻,表达作者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讽刺,对三位烈士临难不惧的赞颂。
作 业
作业:根据本课内容,为刘和珍写一段悼念文字。
《痛哭和珍》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有静默之暇,思索一下,暗地里已觉得是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接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我准许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是最愿意参加的,并非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尽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茀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佩敬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功,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的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茀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毁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挠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 ,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
“Social Life in the College”,后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两天写的。刘女士总是懊恼自己的英文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可以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逼不得已之事。
(《剪拂集·大荒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节)
任务三: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有怎样的思考?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17
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把“人类历史的进步”比作“煤的形成”
大量木材——小块煤;
大量鲜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徒手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应该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式。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外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20)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
~~~~~~~~~~~~~~
~~~~
意义: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
教训和意义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意义:
1.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
2.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3.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青年的爱国热情。
全文内容总结
作 业
课内练习:品味文章语言,鲁迅先生在文章流露着什么情感?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该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交代具体的时间,用大学的全称,称学生为“君”,表明作者是为革命烈士写悼念文章,庄重、严肃的态度。
“独”、“徘徊”,表现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为什么以“中华民国”纪年,有何用意。
明确:以“中华民国”纪年,包含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三民主义”立国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命运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同时以史家笔法郑重其事地说明写作时间,意味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思考2:
【第一种设问方式】
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明确 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
本文如果直接从第三节刘和珍的平时表现写起,把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不好。
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既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又丰宽了文章内涵,延展了写作目的。
【第二种设问方式】
试分析以下句子的含义,想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告慰死者,寄托哀思,沉痛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暴行,揭穿流言,表达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不满
唤醒民众,勿忘血债,牢记教训
唤醒麻木的民众、疗救其愚弱的灵魂
三·一八惨案后的文学界与教育界
三·一八惨案后的文学界与教育界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士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同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