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2: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说明
【课程标准】
1.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议论性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
2.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想水平。
【教材分析】
《阿房宫赋》《六国论》是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单元的所属课文,这两篇文章围绕“秦”灭亡与“六国”灭亡展开了说理论述,但两篇文章由于文体不同,因此在说明自己观点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学习时要注重对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区分并注意其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所授班级为高一95班,属于史政地班级,前期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细致梳理,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好,能够进行对比拔高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借古讽今的讽谏艺术。
2.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课前准备】
1.回顾复习《阿房宫赋》《六国论》知识点。
2.梳理两篇文章的框架结构,明确作者意图。
二、过程设计
【任务一】回顾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回顾
《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人称“杜樊川”。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六国论》作者: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2.了解“赋”和“论”
“赋”:是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阿房宫赋》通过描摹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论”又分为两种:政论和史论。本文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方面的借鉴。
【任务二】析原因,探治国得失
1.两位作者的观点各自在文章的第几段?
在《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在《六国论》的第一段。
2.齐背《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和《六国论》的第一段,提炼作者观点。
“不爱其人” 、 “以地赂秦”
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
《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得出结论。
《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而后论证观点。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第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3.合作探究:杜牧和苏洵这么归因的依据在哪里?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填入表格。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灭国原因 不爱其人 以地赂秦
依据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2.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1.赔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
《阿房宫赋》
依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了作者对秦王朝奢靡生活的惊骇之感。
依据: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解析:“剽掠”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六国统治者手段的残暴。
依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秦王朝的质问和控诉以及无奈的复杂情感。
《六国论》
依据: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弥急”作对比,说明了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的影响。
依据:以地事秦,犹抱薪数火、薪不尽,火不灭。
解析:通过引用古人的比喻,说明企图用割让士地的办法阻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说理形象生动,易为人所接受。再比如“如弃草芥”这比喻,既表现了韩、魏、楚三国割地的轻率态度,也显示了作者鲜明的批判态度。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任务三】联背景,悟创作意图
1.《阿房宫赋》写作背景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十五岁继位,在位期间,耽于玩乐,不爱理政,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害。作者预感到唐王朝局势危险,借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六国论》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结合《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写作背景、文章体式及文章内容,感受两篇文章的说理情境。
杜牧希望唐敬宗不要贪图享乐而劳民伤财。
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两篇文章都是缘事而作,都是为了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文章体式 赋体文 史论
文章观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针对问题 晚唐时唐敬宗大兴土木 北宋积危积弱,国运日衰
作者身份 士大夫 士大夫
写作对象 君主唐敬宗 宋朝君主
教师小结升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话言犹在耳,这是历代骚人墨客富于历史责任感的一种概括,也是后人作文的榜样。“为时而著”相对于作者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这一点,在《阿房宫赋》《六国论》中体现得非常典型。
【任务四】析论证,鉴赏语言艺术
1.《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成为了千古名篇,这离不开其高超的论证技巧。请分析两篇文章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两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阿房宫赋》的对比: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对比、“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秦乐与民苦)进行对比。《六国论》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阿房宫赋》没有;《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是夸张的笔法,《六国论》中却不明显。
2.《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请结合文体特点,你我来PK(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
双方辩手说一说各自所选文章的语言优点。
《阿房宫赋》是文赋的名作。这篇作品用语胼散结合,既有声韵之美,又灵活自然,整齐中有变化,复于变化中见整齐。在描写中综合运用铺叙、夸张、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对阿房宫的规模与气派,作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描绘,极尽“铺采摛文”之能事。
文章前半部分长于“体物”,绘形绘声;后半部分侧重“写志”,抒发感慨,议论得失,而归于劝诫。全文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辞采丰富,造语精工。
《六国论》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在增强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同时,又增加了说服力,为文章增添了文采。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任务五】寻启发,感受良士情怀
1.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给后世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以怎样的启示?
六国和秦的灭亡在于统治者骄奢淫逸,不爱百姓,在于国家贫弱因而为强大外部势力所威慑。这告诉我们,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要强国,国家强大了,才有底气,才不会被强大的外部势力威慑。同时还要爱臣民,行仁政,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
2.不管是杜牧写《阿房宫赋》还是苏洵写《六国论》,都是为了警示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这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他们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3.课堂小结:
《阿房宫赋》、《六国论》均为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当肩负自身的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4.作业布置:
请以“时代青年要勇于理性发声”为论点写一段文字,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展开论证分析,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