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 (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 (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5: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什么
墨子号,全称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卫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为全球第一颗设计用于进行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
进击的巨人——墨子!
科学家、物理学家
他是世界上首位提出宇宙论的人。称时间为“久”空间为“宇”。
他认为物质是由极小最原始的“端”组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原子的阐述。
光学领域:
人类历史上首位进行光学实验的先驱。他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小孔成像实验,光沿直线传播,倒像。
他探讨了影像的大小和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
他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
他得出了几何光学等一系列基本原理。
李约瑟称他为现代光学研究的奠基人。
进击的巨人——墨子!
力学领域:给“力”定义,通过“动”和“止”解释牛顿惯性定理。对杠杆斜面中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声学领域:研究了声音共振现象。
数学家
1、关于倍数的定义,倍,为二也。
2、关于同长的定义,同长,以正相尽也。还有正方形、直线、圆形等的定义。
3、墨子是对十进制概念最早进行总结和阐述的人。
哲学家
墨子建立了第一个古代逻辑学体系,墨家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以及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为“世界三大逻辑学”。
教育家
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
发明家
纸鸢、能够载重一吨的车、桔槔取水工具、轱辘、滑车……
军事科学家
攻城的赣车(最早的坦克)、连弩车、籍车……
最早使用军事符号学,亭燧(后来的烽火台)、特制战鼓
天文学
墨子及其弟子对天体的运动,空间的远近关系做出了论述。
他的思想
……
墨子关于力的定义
“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上》)
译文:力,就是人和物体运动的原因。
墨子举例予以说明,说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举,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
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例如,两质量相当的物体碰撞后,两物体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物体的质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质量大的物体虽不会动,但反作用力还是存在。
墨子,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曾担任宋国大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墨子和孔子被誉为“显学大师。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思想家。 在春秋动荡时期,农民生活实属不易,成为哲学家难度可想而知,但正是这农民的出身和经历,使得他的思想处处为人民、为社会的安定着想,这也奠定了他思想基础。
穿草鞋、爱科学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 [zhǒng]利天下,为之。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墨子及墨子的主要思想,感受墨子的语言风格。
3、理解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活动一:阅读文段内容,理清每段段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1、者也:判断句式,……的人
2、焉:于是
3、攻:治疗
4、何独:表反问,难道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那样,必须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于是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疗。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
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当:尝试
3、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4、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5、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乱物:纷乱之事
1、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物的人,不能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2、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3、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亏损而使自己得利。
4、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
5、天下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2、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3、故不孝不慈亡。
4、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假使天下人都能互相关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有不孝的人吗?
2、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的事情呢?
3、所以不孝不慈爱的人就没有了。
4、假使天下的人都互相关爱,国家和国家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和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没有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得好。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恶得:怎么能
2、劝:?
3、交相:互相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物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人相爱呢?所以天下人都互相关爱国家就能治理好,相互憎恨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活动二:感受墨子《兼爱》的语言风格
1、意显而语质(即意义明显,语言质朴)。不重文采,重以理服人。
2、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3、反复论说,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
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1.墨子语言浅显质朴,反复论述有利于突出论点,让自己的理论学说深入人心。
2.与墨子的平民立场有关。墨子所谓“人民之利”,指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用浅显的语言反复论说有利于让更多人(百姓)明白道理。
参考答案
再次朗读课文,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画出《兼爱》文章结构图。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明重点】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说原因】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
【若兼爱】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得结论】
每段中心句
4.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2.根源在于不相爱
3.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兼爱
结构图
墨子在《兼爱》中写:“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指出并分析了天下乱的原因在于国与国、父与子、君与臣,兄与弟这些关系都互不相爱,所以才会损人利己。
进而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他认为兼爱是解决一个当时乱世的方案。兼爱要实现国和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和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没有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
如此,便得出“兼相爱则天下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墨子希望社会是公平和充满正义的。兼爱是实现这种愿景的必要手段。如果每一个人都兼爱互利,那么当发生困难的时候,大家就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而不是损人利己。由此看来,这种爱是平等的,无差别的。
但是兼爱是有选择的,并不是说所有人都爱。
墨子说了“杀盗人,非杀人”
危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人,是不爱的。
“杀盗人,非杀人”语出《墨子·小取》。“盗人”,即犯盗窃罪的人。
对于“盗人”,墨子主张施以重刑,认为杀这类人不同于杀一般无罪的人,所以称“非杀人”。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反对不劳而获,反对亏人自利,主张自食其力。在墨家看来,“盗人”触犯了小生产者的私有财产,无异于犯罪,所以应杀。但应注意,墨子的这一主张矛头更多的是指向那些不顾人民死活,一味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君主、贵族。墨家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立场及其利用法律维护小生产者私有财产的愿望。
情境任务
假使孔子的父母、老子的父母、墨子的父母和你同时掉进水里,孔子、老子、墨子会先救谁?
活动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比较
观点回顾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
试比较二人观点的差异。
提示:墨子强调无等差的爱,怎么看待自己就怎么看待别人,一模一样;而孟子的“推及”是“由此及彼”辐射开去的,是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孟子把爱分成了三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资料补充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血浓于水的爱。
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在儒家这里,“爱”是要受“爱的对象”限制的。
所以,儒墨两家分歧的核心,我们可以概括为——差等还是平等。
儒家仁爱 墨家兼爱
同 都主张爱人
异 由近及远、由己推人,有亲疏差别的爱 无差别的爱,平等的爱
“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分等级、有秩序
无等差的、无限制
仁,亲也
兼,并也
情境任务
假使孔子的父母、老子的父母、墨子的父母和你同时掉进水里,孔子、老子、墨子会先救谁?根据他们的思想主张,结合之前所学,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参考:儒者不纠结,更爱谁,就救谁,当然先救自己家的;老子没有犹豫,看谁离得近,该救谁救谁,如果自己不会游泳,则干脆别下水,别瞎折腾。但墨子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他谁都想救。
墨子的思想②
兼爱非攻。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拓知识
天志明鬼。
上天是有意志的——爱天下百姓。
鬼神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拓知识
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指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拓知识
节用节葬。
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拓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秦汉以后,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道家主导了普罗大众的思想,法家则主宰了专制王朝的庙堂。唯独墨家昙花一现,在历史中轰轰烈烈地存在过,却又在乱世中迅速由显而微,乃至分崩离析。如此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为何会突然不见踪影、无人传承?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隐情?
拓展探究
活动四:审视墨子的逻辑
墨子的逻辑链可以浓缩为“天下乱起自不相爱,相爱则天下太平”,在墨子看来,“兼爱”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而且药到病除,功效卓著。然而真正的逻辑和事实是这样吗?再次阅读文中的相关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提示:
1.墨子认为父亲与儿子之间产生矛盾都是因为不相爱,你认同这个推论吗?
2.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之间“乱”的原因是单一的吗?
常言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因爱生恨的例子太多,我们发现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多不是因为不相爱,而是因为爱得太深。父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太多,可能因为观点不同,也可能因为理念不一,也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同样,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之间“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与此同理,解决“乱”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兼爱”只是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方法。在这里,墨子犯的错误就是“唯一归因”——把复杂的矛盾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参考:
单一归因
原因1
原因2
原因4
原因3
结果
单一归因是我们常犯的归因错误之一。很多事儿都是由复杂因素决定的(如生物、心理、社会等),但人们常常从中间抽出一两件最好理解的来解释,所以人们的大脑更愿意接受单一归因的模式。
比如网络上鼓吹的成功学“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实际上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能否成功,除了努力之外,还有运气、时机、选择等等因素,都是很重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活动五:探究墨子牺牲逻辑的原因
作为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的墨子,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逻辑错误呢?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奈之举?
参考:墨子要让他的学说流行于大众,被世人接受,那么他的观点就要简单化。能客观而全面地向大众说清楚当时社会混乱的种种原因固然好,但这既会花费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大众也不一定能理解,更会冲淡他“兼爱”的政治主张。他必须通过这种简单归因和反复强调的方法才能突出他的“兼爱”主张。同时他努力通过追求语言的浅显和论证的形象化来让自己的主张变得极容易理解,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接受他的主张。
事实上并非墨子一人,诸子百家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流行,都会造出一些概念。而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这个概念,他们必须将概念简单化,为此他们选择牺牲一定的论证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