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环境描写刻画人
(30分钟)
一、定义: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二、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三、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 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场景
2.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4. 反映人物性格和品质
5. 承上启下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1. 交代时代背景
2. 社会习俗、思想观念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无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当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的。主要作用是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一、心情暗示
法国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的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二、衬托活动
当代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在【红门(二)】中,有关暴风雨的描写和杜小康的成长是分不开的。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可以说环境愈是恶劣,愈是能突出主人翁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也愈加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三、反映性格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详细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四、反衬形象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态: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那一群扭捏作态的“清国留学生”与那美丽的樱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对比之余,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跃然纸上。
五、增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铺垫。
另外如莫言老师的《蛙》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描写的细,因为莫言老师的《蛙》本身就属于现实小说,使人拥有了带入感,这个场景是通过固定画面构成的。《红高粱》中环境也是描写的非常之细。
五、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方法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还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 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染上新的色彩。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
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小说《故乡》 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 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由于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 于是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高雅志趣,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那分伤感悲凉。 一位学生在《茵草坪上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场雨之后那一遍茵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子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 张厚厚的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这样的句子含蓄有情,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不同。
三、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初三的烦恼》一文 中,作者与“枫”初次相识于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文中写道:“这是一个太阳特好的春日, 柔柔的轻风、暖暖的阳光,枝头绽放的新绿,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勃勃的生机,广阔的田野里也如一张浅绿的地毯,一望无垠。” 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作者又不得不与“枫”相别,在这时,作者又用了一段景物描写,不过,已不是春日的美好景色,写出的是秋天的萧条与孤寂。文章通过春秋景物的不同,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来衬出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 感受或期待。
如杨朔的《海市》一文中,先对虚幻的海市蜃楼花了大量的笔墨,极力写出了它的令人神往。 然后写出寻找时看到的真实的海市——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这时,作者感叹,“我们看到的长山列岛胜过了海市蜃楼的实景。”虚幻的海市蜃楼写得越美丽神奇,就越能写出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朝气蓬勃。 唐代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的诗句:“春花秋日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自然之意)。”确实,环境描写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25分钟)
典题探究 考点一:在文中准确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chā chà)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háo hào),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 用“√”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 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 用“~~~”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对詹天佑的 、 、 进行了细致描写,表现了他 的品质。 答案: 1. chà háo 2. 勘测线路 3. 作用是表现出筑路条件恶劣,衬托詹天佑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形象 4. 语言、动作、心理 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解析: 1. 文章中人物有什么特点?主要从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神态这些细节描写,结合事件综合分析 2. 人物某特点表现在哪里(哪些方面)?主要在文章中寻找这种特点的佐证,主要也是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回答 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爱如茉莉 ①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②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③“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④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⑤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⑥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⑦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 ⑧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⑨爸爸去买洗漱品,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⑩“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 ”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五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描写,写出了清晨的阳光的美好,渲染了父母在一起时的幸福气氛。 解析:第五段的划线句子描写阳光照射在屋里,笼罩在父母的身上,上我感受到了那种幸福的时光仿佛停留在那里,渲染了气氛。 考点三:综合阅读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弟笑嘻嘻站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弟的手。弟弟冲我做个鬼脸。看着弟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 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答: 3. 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答: 4. 纵观全文,找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答案: 1.宁静平和。展示人物活动环境,衬托人物的美丽和充满母爱。 2.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 3.失去了倚在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 4.(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笔记(解题要点、技巧、重难点)
课后总结: 一、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一)心情暗示 (二)衬托活动 (三)反映性格 (四)反衬形象 (五)增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方法 (一)连串式描写 (二)情景式描写 (三)对比式描写 (四)梦幻式描写
(20分钟)
题目 总结(错因)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选文有改动) 1. 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__(yíng)②娇________(nèn) 2. 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 3. 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 。 5. 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6. 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 7. 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 答案: 1. ①盈;②嫩。 2. 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或平凡)。 3. 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4. 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6. 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有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7. 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学生自行完成)
1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环境描写刻画人
一、定义: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二、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三、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 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场景
2.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4. 反映人物性格和品质
5. 承上启下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1. 交代时代背景
2. 社会习俗、思想观念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无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当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的。主要作用是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一、心情暗示
法国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的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二、衬托活动
当代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在【红门(二)】中,有关暴风雨的描写和杜小康的成长是分不开的。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可以说环境愈是恶劣,愈是能突出主人翁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也愈加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三、反映性格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详细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四、反衬形象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态: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那一群扭捏作态的“清国留学生”与那美丽的樱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对比之余,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跃然纸上。
五、增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铺垫。
另外如莫言老师的《蛙》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描写的细,因为莫言老师的《蛙》本身就属于现实小说,使人拥有了带入感,这个场景是通过固定画面构成的。《红高粱》中环境也是描写的非常之细。
五、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方法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还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 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染上新的色彩。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
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小说《故乡》 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 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由于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 于是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高雅志趣,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那分伤感悲凉。 一位学生在《茵草坪上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场雨之后那一遍茵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子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 张厚厚的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这样的句子含蓄有情,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不同。
三、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初三的烦恼》一文 中,作者与“枫”初次相识于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文中写道:“这是一个太阳特好的春日, 柔柔的轻风、暖暖的阳光,枝头绽放的新绿,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勃勃的生机,广阔的田野里也如一张浅绿的地毯,一望无垠。” 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作者又不得不与“枫”相别,在这时,作者又用了一段景物描写,不过,已不是春日的美好景色,写出的是秋天的萧条与孤寂。文章通过春秋景物的不同,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来衬出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 感受或期待。
如杨朔的《海市》一文中,先对虚幻的海市蜃楼花了大量的笔墨,极力写出了它的令人神往。 然后写出寻找时看到的真实的海市——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这时,作者感叹,“我们看到的长山列岛胜过了海市蜃楼的实景。”虚幻的海市蜃楼写得越美丽神奇,就越能写出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朝气蓬勃。 唐代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的诗句:“春花秋日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自然之意)。”确实,环境描写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典题探究 考点一:在文中准确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chā chà)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háo hào),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 用“√”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 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 用“~~~”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个句子的作用 。 4. 文中对詹天佑的 、 、 进行了细致描写,表现了他 的品质。 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爱如茉莉 ①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②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③“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④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⑤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⑥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⑦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 ⑧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⑨爸爸去买洗漱品,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⑩“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 ”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第五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考点三:综合阅读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弟笑嘻嘻站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弟的手。弟弟冲我做个鬼脸。看着弟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 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答: 3. 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答: 4. 纵观全文,找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笔记(解题要点、技巧、重难点)
课后总结: 一、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一)心情暗示 (二)衬托活动 (三)反映性格 (四)反衬形象 (五)增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方法 (一)连串式描写 (二)情景式描写 (三)对比式描写 (四)梦幻式描写
题目 总结(错因)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选文有改动) 1. 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__(yíng)②娇________(nèn) 2. 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 3. 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 。 5. 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6. 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 7. 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 (学生自行完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