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5: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掌握新闻各个部分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特点。
3.掌握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
新闻知识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新闻的基础知识
4、新闻的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
5、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1、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基础知识
(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
(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
(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1、什么是新闻?
2
新课讲授
港督
撤离
掩映
紫荆花

chè
yǎn
jīng
军舰
瞩目
殖民
汽艇
jiàn
zhǔ
zhí
tǐng
写作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1898年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条约》),英国租借“新界”,为期九十九年。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840年
鸦片战争揭开序幕。
1841年
英军战舰正式占领该岛。6月,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当撒切尔夫人以“考虑非和平方式保留”相威胁时,邓小平讲道:“中国穷是穷了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1984年12月19日:22轮谈判后,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解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不列颠尼亚”是什么?
2.是和什么作别?
3.句式上有何特点,突出什么情感?
1.“不列颠尼亚”号轮船:英国王室游艇,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和“不列颠尼亚”号轮船告别;
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告别;
和曾经的屈辱告别。
3.倒装句,突出“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民族自豪之情,彰显文章主题。
研读课文,根据新闻知识填写下表:
标题 导语 段落: 内容:
主体 段落: 内容:
结尾 段落: 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
1
英国撤离香港
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从海上去
细读课文,主体部分描写了哪五个场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场景
第二场景
第三场景
第四场景
第五场景
晚6:15分,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40:30分,彭定康告别,降下港督旗帜
晚7: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0: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文中三次描写英国降下米字旗有何意义?
1、什么是新闻?
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
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
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
标志着中国从此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文体知识—背景
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背景(根据需要交代)
文中写了四次背景介绍,有何作用?
1、什么是新闻?
第一次: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会举行降旗仪。
第二次: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第三次: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第四次: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对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表现出香港回归的民族自豪感。
3
细节探究
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日落仪式”?
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喻其强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太阳终于落下。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何亮点?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
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156年5个月零4天”?
①作者用精确的时间告诉人们,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漫长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②表明这段历史终于成为过去,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突出这一历史节点的意义表达出对香港回归的渴盼和此时此刻难以抵制的激动和喜悦。
练习拓展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练习拓展
厘清新闻要素,一定要弄清何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事情经过、结果怎么样。
分析内容、合理删减。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以及其他内容,筛选、概括出新闻主旨或主要内容。
检验。看压缩后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
新闻类考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