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327年,当英格兰贵族罢黜国王爱德华二世并将其子推上王位时,引用了“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这句格言。两个世纪以后,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皇党人曾表达了如下观点:“废黜不信守义务的国王并非叛乱,因为国王本人即是一个人民有权推翻的叛乱者。”这反映出14一16世纪的西欧( )
A.资产阶级代议制日渐完善 B.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激化
C.有限王权观念得到了承认 D.人民主权原则深入人心
2.11-13世纪,西欧的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或赎买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市民阶层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的地位,城市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王权的强化与国家的统一。据此推知,西欧城市自治( )
A.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B.为议会制出现奠定基础
C.确立了王权专制统治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3.8世纪早期西欧一部题为《都尔的宗教礼节》的作品中记载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致高贵的主人某某,我,某某因明显的衣食无着,而虔敬地请求您,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给您或委身于您的保护之下。为此,我将按下列条件行事:按照我为您服务的程度和为您服务的好坏,您必须给我以帮助和衣食的支持。至于我,只要还活着就必将以我的自由等级来为您提供服务和尊敬……。
A.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 B.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C.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 D.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
4.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新设立大学需要从合法的机构中获得有效的认可,这种做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 B.欧洲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大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D.宗教完全控制了市民生活
5. “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这里的“独特”是指( )
A.效法西方政治以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B.采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强化封建统治
C.用对外军事扩张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D.废除农奴制度以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6.法兰克王国在改革土地分封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封臣效忠于封君,封君保护封臣 B.封臣要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
C.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关系严格 D.封臣土地扩张到一定规模就可成为封君
7.在世界史概念里,“中古”一词也可以称为“中世纪”。以下关于中世纪西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中世纪西欧具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C.西欧兴起的城市通过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获得自由和自治权
D.为适应封建领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西欧许多工商业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
8.在中古西欧,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这就使得封君封臣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B.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
C.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 D.政治上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9.“他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他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材料中的“他”( )
A.实现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首次统一 B.6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C.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10.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卡诺萨会议上颁布敕令,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1076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也宣布:剥夺亨利四世的国王权力,并将他开除出教。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西欧国家结构极为松散 B.早期民族国家的观念形成
C.罗马帝国内部秩序混乱 D.西欧王权与教权矛盾凸显
11.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拉拢小贵族组成“特辖军团”,成为与大贵族割据势力斗争的得力工具。这一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B.俄国正式确立了沙皇体制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进一步完善了封君封臣制
12.12世纪,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捐款的帮助下,西欧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如意大利的波伦法律学校、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开设科目除神学外还有法律、医学、经济、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创办有赖于( )
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③市民文化教育的需求④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对于中世纪统治制度的理念基础,圣保罗的名言“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做官的是神的佣人,是 于你有益的……所以你们必须服从”被奉为圭臬。但在中世纪的城市中,无论是最初由全体市民共同 参加的市民大会,还是此后建立在选举制基础上的议事会制度,它们都是以“统治权力的来源是被统 治者自己同意”为理念基础的,所代表的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统治模式。这一变化源于( )
A.自治城市的独立发展 B.封建领主的分裂割据
C.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D.统治理念的开放多元
14.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1439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发布国王令,规定除了贵族所属领地的年贡及征集军队之需,贵族不得征收人头税等税项。这些变化旨在( )
A.打击割据势力 B.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C.加强中央集权 D.增强国家实力对抗教皇
15.13世纪,西欧很多骑士领主转变成了富有商业头脑的“经济人”,骑士领主和总管总是要密切关注羊毛的价格,并为他们母牛的产奶量或多或收成好坏而高谈阔论。这些现象反映出西欧( )
A.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 B.农业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C.社会经济转型趋势显现 D.市场发展源于阶层分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世纪开始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有着与古典城市极其不同的特质。古典城市大多只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人口聚居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则不一样,它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城市共同体是典型的公社制度。它是地缘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血缘关系退而为次。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中的一种主体单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级政治权力的代表,对下(市民)负责而不对上(领主)负责。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指出11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1世纪以后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影响。
17.“双剑论”
材料一 “双剑论”是中古西欧罗马教会所提出的一种神学政治理论,“双创”指教会和世俗君主这两种权力,国王这把剑可以锐利教会之剑。教会之剑则可以缓和国王之剑,两把剑互为作用、相互结合,因为它们都是基督之剑。
——摘编自《试论中古西欧“双剑论”的流播与诠释》
材料二 “双剑论”提出后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诠释。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认为,上帝将“精神之剑”和“世俗之剑”都交到了教皇手里,教皇可以将“世俗之剑”交给国王,教皇可以随时收回“世俗之剑”以及随剑的权力。
但丁(1265—1321年)认为,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剑”并不掌握在教会之手,教皇和帝王的权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所以不能由一人来体现。井特别指出,世俗的君主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皇。
马丁·路德(1483—1546年)认为,基督不使用刀剑,因为在他的国里,只有虔敬的人,所以用不着刀剑。教皇对皇帝犹如主教对国王,除了在圣坛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权柄。
——摘编自《试论中古西欧“双剑论”的流播与诠释》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双剑论”所体现的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人对“双剑论”的不同诠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诺曼征服前的英国,“没有一个以土地占有来服役且骑马作战的骑士阶层,没有封臣与封君的权利与义务的纽带,也没有封建的采邑”。由此,国王与贵族之间并未有“封建契约”存在。另一方面,在海峡对岸,诺曼底公爵以服骑士役为土地占有条件的封建军事封土制为基础,建立了强大而世袭的封建宗主政权。威廉公爵上位后,大力扩张领土,用武力摆脱了其封君法国国王的控制,并在1066年对英格兰进行了军事征服,将大陆的封建制引入英格兰。同时,他继承了原来英王的王位传递的血统权利与“王权神授”的神权政治遗产以及郡制、土地税等资源。从此,英王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身份与地位,建构起中古西欧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
材料二 1215年6月《大宪章》问世后,作为国王与贵族群体之间签订的文本化的封建契约,要求国王循守“法律”,并对以往约定俗成的封建习惯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条款化规定。由此,国王与贵族之间权利义务的“合理”关系不仅有了“法治”依据,标明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且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对之进行监督与仲裁,如国王违反,贵族即可实施“兵谏”。所有这些较之于此前国王与单个贵族所做的“口头契约”乃至国王在加冕誓词中对贵族群体所作的笼统承诺,理应对英国王权形成有力限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广林《封建契约与中世纪英国王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3世纪后英国封建制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19.欧洲的中世纪史,在西方文明史上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材料二
问题: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废黜不信守义务的国王并非叛乱”可知14—16世纪的西欧,各国普遍接受国王权力要受到限制的观念,说明有限王权观念得到承认,C项正确;这一阶段,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建立起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有限王权的观念,并不是王权与教权矛盾的计划,更不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深入人心,排除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市民阶层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的地位,城市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王权的强化与国家的统一”可知,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王权强化,这样有利于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D项正确;城市自治不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巩固,排除A项;市民阶层支持王权强化,这不利于议会制度的出现,排除B项;西欧的城市自治是强化了王权专制,而不是“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西欧)。依据材料概况: “我,某某因明显的衣食无着”“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给您或委身于您的保护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早期的西欧人们因社会动荡和生活困苦,自愿把自己身份、自由甚至所有财物都归于一位尊贵的主人,以求得到庇护和生活的保障,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特征,B项正确;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表现在拥有大量庄园,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材料强调8世纪早期西欧人们寻求庇护和生活保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我把自己交给您或委身于您的保护之下”表明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而不是弱化,排除C项;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而8世纪早期,西欧王权较弱,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后期(欧洲)。根据材料“将一所大学作为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由教皇或皇帝决定,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及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但大学的设立须得到教皇或皇帝的同意,说明欧洲当时的基督教会仍有较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与大学兴起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大学是当时最具特权和声望的学术思想机构之一,并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会与市民生活的关系, “完全控制”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俄国。据材料“彼得大帝”“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可知,彼得一世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他进行这种“独特尝试”的目的是要改变俄国极端落后的状况,以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即引进西方文明成果来巩固封建统治,B项正确;彼得大帝是采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强化封建统治,不是废除沙皇专制体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西方来加强国防,没体现用对外军事扩张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排除C项;“废除农奴制度”是亚历山大二世时的措施,与彼得大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是一种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关系。封臣土地扩张不代表他能在这一契约关系中从封臣转变为封君,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所学可知,大学的产生是中世纪教育和学术出现的新气象,城市大学由于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的,不是封建领主的需求,符合题意,D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是西欧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形态,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基督教是欧洲中世纪的精神支柱,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居民通过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获得自由和自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封君封臣关系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经常发生,可见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领主都具有较大的自由权力,从而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D项正确;国王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B项;据材料“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并结合所学知识,附庸只需要对直接赐予他土地的领主效忠,而对领主的领主则不需要效忠,所以国王附庸的附庸不是国王的附庸,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世界)。据材料“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他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绘的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在6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B项正确;局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此时期尚未产生基督教,排除A项;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和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都是奥斯曼土耳其的描述,奥斯曼土耳其属于伊斯兰教文明,不属于基督教文明,排除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75年(西欧)。根据材料,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会议上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世俗统治者任命教职人员。这一决定引发了国王亨利四世的强烈反对,他在法令颁布后不久即废黜了教皇,可知,教皇与国王为争夺权威,明争暗斗,反映了西欧王权与教权矛盾凸显,D项正确;西欧国家结构极为松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5世纪前后,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才日益显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帝国内部秩序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俄国。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在位时期,实行“特辖领地制”等措施,组成“特辖军团”作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俄国建立帝国是在1721年彼得一世时期,排除A项;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皇帝,自称沙皇,沙皇制度正式确立,而不是题干措施导致俄国确立沙皇体制,排除B项;“特辖领地制”等措施,直接有效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完善封君封臣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2世纪的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2世纪,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专业性人才,故而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的捐款先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可知大学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从科目的开始看包括法律、医学、经济、自然科学和神学,表明了市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①③正确;②错在,理性主义盛行的时期是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在此时西欧仍受制于罗马教会,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无论是世俗统治制度还是教会统治制度, 都表现为一种由上至下的统治模式。其统治者的权力的源头都被归结为更高的权力,并最终追溯至上帝,但中世纪 的城市自治制度却与此截然相反,它代表的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统治模式,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自治,与封建领主无关,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于14世纪,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统治理念的开放多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后的西欧。依据材料概况可知: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并且规定贵族不可征收人头税,表明国王逐渐集中了财权,限制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力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出现了割据势力,排除A项;税收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与教皇权力的争夺,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富有商业头脑的‘经济人’”“总是要密切关注羊毛的价格”“或多或收成好坏而高谈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欧领主庄园生产商品化比重大大增加,不再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面向销售市场、寻求商业利润,社会呈现出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倾向,C项正确。西欧封建庄园崩溃时间是14~15世纪,排除A项;13世纪时资本主义萌芽尚未产生,“蓬勃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原先的封建领主开始趋向从事商品性生产与经营,而这一现象源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城市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共同性(答出地缘共同体、城市共同体也可);外来人口多,血缘关系淡化;市民构成城市主体;通过契约关系结合。(三点即可)
(2)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自治为近代民主政治积累经验;兴办大学孕育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如答出民族国家及社会转型角度也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材料“它是地缘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血缘关系退而为次。”可知,其具有共同性(答出地缘共同体、城市共同体也可)并且外来人口多,血缘关系淡化;根据次啊了“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可得出受契约关系结合;据材料“伯尔曼认为,中世纪城市是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和整体性的共同体”可得出具有较大的政治自治权和独立性;据“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可知,市民构成城市主体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中的一种主体单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级政治权力的代表,对下(市民)负责而不对上(领主)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治为近代民主政治积累经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办大学孕育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
17.(1)教权是王权的基础,王权可以充实教权,两者互为依存。
(2)教皇:世俗权力的决定权在教皇手里;但丁:世俗权力由上帝赐予而不是来自于教皇;马丁路德: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权力外,没有其他的权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双创”指教会和世俗君主这两种权力,国王这把剑可以锐利教会之剑。教会之剑则可以缓和国王之剑,两把剑互为作用、相互结合,因为它们都是基督之剑”得出教权是王权的基础,王权可以充实教权,两者互为依存。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教皇可以将“世俗之剑”交给国王,教皇可以随时收回“世俗之剑”以及随剑的权力”得出教皇主张世俗权力的决定权在教皇手里。根据材料“世俗的君主统治权直接由上帝赐予而非来自罗马教皇”得出但丁主张世俗权力由上帝赐予而不是来自于教皇。根据材料“教皇对皇帝犹如主教对国王,除了在圣坛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权柄”得出马丁路德主张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权力外,没有其他的权力。
18.(1)基本特点:借助军事强权征服形成;突出君权神授;国王具有双重身份。
(2)变化:契约关系得到强化;彰显“王在法下”精神;明确权力运作措施。影响:调整了封君封臣的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1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在1066年对英格兰进行了军事征服,将大陆的封建制引入英格兰”可得出借助军事强权征服形成;根据材料“他继承了原来英王的王位传递的血统权利与‘王权神授'的神权政治遗产以及郡制、土地税等资源”可得出突出君权神授;根据材料“英王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身份与地位,建构起中古西欧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可得出国王具有双重身份。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3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作为国王与贵族群体之间签订的文本化的封建契约,要求国王循守‘法律’”可得出契约关系得到强化;根据材料“国王与贵族之间权利义务的‘合理'关系”“有了‘法治’依据,标明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可得出彰显“王在法下”精神;根据材料“并且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对之进行监督与仲裁”可得出明确权力运作措施。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英王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身份与地位,建构起中古西欧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1215年6月《大宪章》问世后,作为国王与贵族群体之间签订的文本化的封建契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封君封臣关系、统治稳定、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等方面分析作答。
19.从变化上来说:政治上,世俗王权得到加强: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城市自治:思想文化上,兴办大学,发展新教育、市民文学兴起,市民追求世俗生活的快乐、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从原因看:社会相对稳定,封建国家实力上升。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写出两点即可)
从影响来说: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总之孕育了西欧近代社会的曙光。(写出两点即可)
【详解】本题是对比、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变化:由材料“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及所学可得出政治上,世俗王权得到加强;由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及所学可得出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城市自治;由材料“中世纪西欧大学分布、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及所学可得出思想文化上,兴办大学,发展新教育、市民文学兴起,市民追求世俗生活的快乐、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原因:由材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及所学可得出社会相对稳定,封建国家实力上升;由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结合所学可得出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由材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西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由材料“中世纪西欧大学分布”及所学可得出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变化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孕育了西欧近代社会的曙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