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彼时有个西欧人到西班牙学习,学成回国后,因为他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当时西欧人都认为他在那儿遇到了魔鬼。阿拉伯人的书,经常是西方大学的标准教科书,在中世纪很长时间里都是这样。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B.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D.实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
2.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B.阿拉伯帝国贡献突出
C.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 D.阿拉伯文化作用巨大
3.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阶层和武士的商品交换,主要依赖京都、奈良、镰仓等都市市场,而领主、名主以下的农民阶层和手工业者等非农民阶层的商品交换,则主要依赖庄园内的商人举行的定期集市。这表明当时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C.庄园领主实力得到增强 D.武士阶层迅速崛起
4.按《古兰经》的说法,一旦一个如肃皈依了伊斯兰教,他就拥有了和其他人一样平等的权利。因此,在德里苏丹国,一些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为摆脱种姓压迫,开始皈依伊斯兰教,“自愿"卖身为奴。由此可知,德里苏丹国时期( )
A.宗教政策相对宽松 B.摆脱了种姓制的束缚
C.婆罗门教开始衰落 D.采用政教合一的政体
5.“他们经营着中国丝绸和瓷器、印度和东南亚的调味晶和香料、拜占庭帝国的珠宝和精美织物;他们的冒险还来到之前从未有过系统的远距离贸易的地区;他们带着驼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用食盐、钢、铜和玻璃从西非诸王国换回黄金和奴隶;他们造访东非沿海地区,从那里获得奴隶和兽皮等当地的土特产。”这里的“他们”( )
A.成为亚欧非交流的桥梁 B.垄断商路威胁西欧市场
C.引领航海时代促进全球联系 D.开通丝绸之路推动东西贸易
6.《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表明《一千零一夜》( )
A.注重表达细腻情感 B.突出批判现实社会
C.处于世界文学巅峰 D.体现多种文化交融
7.孟广林在《世界中世纪史》中指出:“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日本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发展 B.日本自身文化有很强的本土性
C.中日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8.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D.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9.有学者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阿拉伯科学时说道:“当我们想起哥白尼天文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所谓‘哥白尼革命’的概念时,我们便不难想像到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与在他以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天文学家们之间的交融了。”其意在说明阿拉伯文明( )
A.呈现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B.推动了西欧科学革命的到来
C.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D.融合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成果
10.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开始从俄罗斯首都向各地派遣许多特使。这些特使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义务。特使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基辅罗斯的崛起 B.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俄国的疆域版图 D.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11.始建于7世纪初的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其建筑布局采用了两种长度单位,即出自中国的“市尺”和源自日本渔业生产劳动的“ 鲸尺”。南北朝时的魏齐古尺81市尺等于64鲸尺,即市尺数为“九九”有天的含义,鲸尺数为“八八”有地的含义。这反映出( )
A.中华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发展 B.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借鉴推崇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密切 D.东亚地区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12.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认为阿拉伯人引领了文化发展潮流
C.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D.强调阿拉伯人吸收融合古典文化的意义
13.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宗教信仰一模一样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经济基础高度发达
14.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这体现阿拉伯帝国( )
A.文化繁荣 B.科技发达 C.国家富强 D.政治稳定
15.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 )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政权机构完善,在哈里发以下设各部大臣,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地方行政方面,全国分为9省(后来改为5省),行省总督称艾米尔,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另有税务官掌全省的税收,直接对哈里发负责。行省的宗教首领由总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大法官通常从宗教学者中选拔,除办理案件外,还负责管理宗教基金及孤寡的财产等工作。
——摘编自赵永伦《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初探》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在中亚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实行顺之则抚逆之则灭的政策。布哈拉女王哈吐思就是阿拉伯人武力扶持的一个政治傀儡。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每征服一地,就以原有的城市作为统治据点,然后以部落为单位将阿拉伯人分别安置在各个城区内,这些阿拉伯人既占有土地,还可领取丰厚的年金。屈底波征服中亚地区以后,以武力为后盾,命令河中地区居民让出一半房屋给迁入中亚的阿拉伯人定居。他把布哈拉城划分为阿拉伯区和布哈拉居民区。阿拉伯人极力维护中亚地主贵族德赫干的利益,拉拢这些地主贵族为阿拉伯人服务。阿拔斯王朝为了巩固在中亚的统治,又鉴于中亚当地贵族是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同盟者,决定让这些贵族参政。从曼苏尔到哈伦·拉斯德时期,河中各地区基本上由当地封建贵族,主要是出身于中亚古老文化中心巴里黑的巴尔马克家族和萨曼家族出任宰相(瓦齐)进行管理、
——摘编自[英]穆尔《阿拉伯帝国》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国家机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统治措施。
17.造纸术
材料一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 蔡伦传》
材料二 怛逻斯战役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大战。被阿拉伯人所俘的唐军兵士中,有一些是造纸工匠,这些工匠把造纸法传入撒马尔罕和巴格达。830年,巴格达建立了由科学院、图书馆、译学馆组成“智慧宫”,大规模开展翻译事业。撒马尔罕和巴格达生产的纸,为翻译事业提供了条件。译学馆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科学文化遗产。古希腊的许多科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几乎全赖阿拉伯文的译本。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西班牙是欧洲最早发展起造纸业的国家。纸的大量生产推动了西班牙翻译古典遗产的热潮,许多重要的阿拉伯学术著作以及古犹太和古希腊的重要著作在11、12世纪被译成西欧知识界通行的拉丁文。这些著作在希腊古典文化和欧洲近代科学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到14世纪末,意大利、法国、德国南部都有了纸的生产,纸大致已经代替羊皮纸成为通行的书写材料。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1)依据材料一,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其影响。
18.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个较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2)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请按照材料二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中古东亚地区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亚洲世界,是大帝国所属之地。德里、北京、巴格达等大都会令人印象深刻(大小更是当时任何欧洲城市的好几倍大),但中型城市的重要性也不落人后。城市生产书籍、工艺品、上好的织品、精美的乐器、珠宝以及科学仪器,整个亚洲世界都需要这些产品。贸易商把古吉拉特印花棉衣、巴格达花砖、哈里发国银币、大马士革刀、中国陶瓷与丝绸等产品带往亚洲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科学上,至少在公元1300年以前,中东、印度与中国才是主要的发明重镇。
——摘编自【美】斯图亚特·戈登《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该学者认为“世界中心在亚洲”的主要依据。为使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除该美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外,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证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阿拉伯帝国。西欧人在阿拉伯学成归国之后,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而且阿拉伯人的书在中世纪很长时间里都是西方大学的标准教科书,这说明当时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取得了辉煌成就,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而非宗教成就,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在自己境内进行文化传播,并不属于文化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可知,阿拉伯帝国通过大量的翻译活动,保存了文化,又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B项正确;“开始交流”,表述错误,排除A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世界领先,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阿拉伯帝国的贡献,并不是突出对西方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的日本。由材料可知,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和武士只能在都市进行商品交换,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只能依赖庄园,这反映了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项正确;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市场上进行贸易并不能壮大庄园领主的实力,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武士阶层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据题干“一些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为摆脱种姓压迫,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时期存在不同宗教信仰,人们有选择皈依伊斯兰教的自由,这表明宗教政策相对宽松,A 项正确;虽然一些人皈依伊斯兰教,但不能说完全摆脱了种姓制的束缚,排除B 项;题干未体现婆罗门教开始衰落,排除C 项;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政教合一的政体,排除D 项。故选 A 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他们经营着各种商品,并在不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包括中国丝绸和瓷器、印度和东南亚的调味品和香料、拜占庭帝国的珠宝等,还穿越撒哈拉沙漠进行贸易,造访东非沿海地区获取当地特产,这表明他们在亚欧非之间起到了交流和连接的作用,他们是阿拉伯商人,成为了亚欧非交流的桥梁,A项正确;垄断商路威胁西欧市场是奥斯曼帝国,材料中描述的是阿拉伯商人,排除B项;引领航海时代促进全球联系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排除C项;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推动东西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表明《一千零一夜》体现不同类型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体现多种文化交融,未体现其注重表达细腻情感,排除A项;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体现多种文化交融,未涉及批判现实社会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体现多种文化交融,未与其他文学作品作比较,不能得出“处于世界文学巅峰”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可得出,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日本特点的“国风文化”,A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日本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无法体现其本土性,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排除C项;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非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西亚的古巴比伦与西方的欧洲及东方的中国,西亚的阿拉伯与中国,均有科技或者文学方面的交流,可以体现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交流不一定是通过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无法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我们便不难想像到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与在他以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天文学家们之间的交融”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文明成果对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成就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反映了阿拉伯文明推动了西欧科学革命的到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没有涉及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没有涉及阿拉伯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吸收,不能反映阿拉伯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也没有体现融合东西方文明成果,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罗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确实派遣了特使到各地行使权力,这些特使拥有审判、监督的职能,并且有权征税。通过这种方式,伊凡四世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和贵族,减少他们的独立性,从而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基辅罗斯灭亡于13世纪的蒙古入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俄国的疆域变化,无法得出“扩大了俄国的疆域版图”的结论,排除C项;伊凡四世派遣了特使到各地行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初(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五重塔建筑布局使用的长度单位,有中国的“市尺”和日本的“鲸尺”,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这反映出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借鉴推崇,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日本借鉴中国文化,是否促进日本社会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扩大至“中外”即中国和许多外国的交流频繁,排除C项;障碍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推行的翻译运动,使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得以保存,对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融合古典文化的意义,D项正确;材料强调阿拉伯人吸收融合古典文化的意义,未涉及阿拉伯人的起源和发展,排除A项;“引领”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人与其他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观点是阿拉伯文化的意义,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欧。根据材料,西欧的封建制度和拜占庭与俄罗斯不同,阿拉伯帝国的文明又区别于印度,这反映了亚欧大陆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性,B项正确;A项“一模一样”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民族冲突,排除C项;D项“高度发达”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世纪时(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盛行藏书,将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未涉及科技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不能说明国家富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未体现政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将其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涉及东方文明,排除A项;阿拉伯人将文化传播到了欧洲,而非本国范围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没有提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庞大;政教合一;地方行省相对独立;财政体系地位突出。(答出三点即可)
(2)措施:实行政治控制和压迫;大量移民中亚;与中亚地主贵族进行联合统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一“阿拉伯帝国政权机构完善,在哈里发以下设各部大臣,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可知,官僚体系庞大;根据材料一“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可知,财政体系地位突出;根据材料一“地方行政方面,全国分为9省(后来改为5省),行省总督称艾米尔,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行省相对独立;根据材料一“行省的宗教首领由总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大法官通常从宗教学者中选拔”可知,政教合一。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在中亚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实行顺之则抚逆之则灭的政策。”可知,实行政治控制和压迫;根据材料二“屈底波征服中亚地区以后,以武力为后盾,命令河中地区居民让出一半房屋给迁入中亚的阿拉伯人定居”可知,大量移民中亚;根据材料二“阿拔斯王朝为了巩固在中亚的统治,又鉴于中亚当地贵族是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同盟者,决定让这些贵族参政。”可知,与中亚地主贵族进行联合统治。
17.(1)参考答案要点:原因:原有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推广;蔡伦使用的造纸原料易于获得,成本低廉。
(2)参考答案要点:影响: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和欧洲诸国的造纸业发展,革新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阅读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一“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原有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推广;根据材料一“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使用的造纸原料易于获得,成本低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根据材料二“撒马尔罕和巴格达生产的纸,为翻译事业提供了条件。译学馆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科学文化遗产。古希腊的许多科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几乎全赖阿拉伯文的译本。”、“纸的大量生产推动了西班牙翻译古典遗产的热潮,许多重要的阿拉伯学术著作以及古犹太和古希腊的重要著作在11、12世纪被译成西欧知识界通行的拉丁文。”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根据材料二“撒马尔罕和巴格达生产的纸,为翻译事业提供了条件。”、“西班牙是欧洲最早发展起造纸业的国家。”、“到14世纪末,意大利、法国、德国南部都有了纸的生产,”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和欧洲诸国的造纸业发展;根据材料二“到14世纪末,……纸大致已经代替羊皮纸成为通行的书写材料。”可知,革新了书写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8.(1)特点:融合型;开放性;多元性(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
(2)学习儒家文明,将儒学经典作为学校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学习佛教文化(如空海求法);以隋唐制度为蓝本,进行社会变革(如日本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改革);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仿隋唐建筑风格,修建都城、寺庙(如日本的奈良城、法隆寺等);派遣唐使、留学生至中国交流与求学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可得出融合型;根据材料一“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可得出开放性;根据材料一“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可得出多元性(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古东亚地区。根据材料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可得出学习儒家文明,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根据材料二“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可得出学习佛教文化(如空海求法);根据材料二“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可得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仿隋唐的建筑风格,修建都城、寺庙等;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留学生等。
19.依据:帝国众多;城市发达;商贸中心;科学重镇。
证据:考古发现;亚洲学者的研究资料(亚洲地区的国别史、档案、碑刻、方志等);其他第三方资料。
【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亚洲世界,是大帝国所属之地。德里、北京、巴格达等大都会令人印象深刻(大小更是当时任何欧洲城市的好几倍大),但中型城市的重要性也不落人后”可知亚洲帝国众多,且城市发达;由材料“贸易商把古吉拉特印花棉衣、巴格达花砖、哈里发国银币、大马士革刀、中国陶瓷与丝绸等产品带往亚洲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知亚洲是世界的商贸中心;由材料“在科学上,至少在公元1300年以前,中东、印度与中国才是主要的发明重镇。”可知亚洲是科学重镇。第二问,为使“世界的中心在亚洲”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还可以从文献史料、档案馆、考古发现等方面进行补充,即考古发现;亚洲学者的研究资料(亚洲地区的国别史、档案、碑刻、方志等);其他第三方资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