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蜜蜂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9: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4蜜蜂 》(教案)
课程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能: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感受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蜜蜂》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的一项实验,目的是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课文,积累有关蜜蜂的词汇和句子,学习科学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作者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尝试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科普文章创作。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蜜蜂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什么。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什么。
(2)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方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音频、蜜蜂相关图片和视频、实验过程示意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法布尔的生平和科学成就;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老师(展示蜜蜂采蜜的图片,微笑着):“同学们,看!这些小精灵在忙些什么呢?”
学生(兴奋地回答):“蜜蜂!它们在采蜜!”
老师(点头微笑):“没错,蜜蜂是勤劳的小精灵,它们不仅会采蜜,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能力。你们猜猜是什么?”
(学生们顿时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有的说蜜蜂会飞,有的说它们会认路回家,有的说它们会传递花粉等等。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好奇。)
老师(微笑着):“看来大家都很有想象力,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蜜蜂》将告诉我们一个关于蜜蜂的真正神奇之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世界吧!”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几个与蜜蜂相关的问题,例如:“蜜蜂是如何找到采蜜的地方的?它们是如何认路的?采完蜜后,它们又是如何回到蜂巢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老师也可以展示一些与蜜蜂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或图片,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神奇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课的热情和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老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告诉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则在教室中来回巡视,给予个别学生指导。时间过去了几分钟后,朗读的声音逐渐减小,学生们开始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
(学生朗读完成后)学生(举手):“老师,我读完了,课文主要讲了作者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老师:“很好,你概括得非常准确。那么,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开始思考并讨论,然后陆续举手回答。)
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他想通过这个实验来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老师:“很好,那么通过这个实验,法布尔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法布尔发现蜜蜂确实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老师:“非常好,那么这个实验对法布尔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这个实验让法布尔更加相信自然界中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对法布尔的实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讨论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他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对蜜蜂的赞美之情。
(2)例如,作者说:“我有了一个新发现,蜜蜂是靠记忆力找到家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蜜蜂的赞美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2. 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1)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问题:作者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试验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相机点拨指导。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方法,以及用词的准确性。
(3)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准确无误’这个词来描述蜜蜂飞回蜂巢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学习第八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八自然段,思考: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他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理解“尽管……但……不是……而是……”等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例如,作者得出结论:“蜜蜂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靠记忆力回巢。”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实验结果与自己最初的猜测不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请大家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作者是怎么做的?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4. 小组汇报(老师邀请一个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学生代表:“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作者先捉了二十只蜜蜂,做了记号,然后放飞它们。结果有两只蜜蜂没有飞回来,但剩下的十八只蜜蜂都飞回了蜂巢。我们觉得这个实验结果很神奇,因为蜜蜂不靠超常的记忆力找到家。”
5.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么,你们认为作者在做实验时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观察仔细外,作者还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学生可能会回答:“实验过程也很严谨。”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还用了很多关联词来描述实验结果。”
6. 老师:“说得非常好!这些正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时应该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性和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 老师:“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蜜蜂的神奇能力,还学到了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方法。那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呢?”
学生(兴奋地回答):“想!”
老师:“很好!那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小动物,比如蚂蚁、蝴蝶等,观察它们的行为,看看它们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能力。然后,把你们的观察和发现写成一篇简单的观察日记。”
(学生跃跃欲试)
2. 老师(展示《昆虫记》的封面):“最后,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非常好看的科普读物——《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布尔写的,里面记录了他对各种昆虫的观察和研究。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兴趣。
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尝试用学到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观察一种小动物,如蚂蚁、蝴蝶等,并写一篇简单的观察日记,记录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蜜蜂的神奇能力和作者法布尔通过科学实验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能力的过程。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方法,并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将这种科学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课后评价与反思
1. 学生评价: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复述作者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学生普遍体会到了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科学精神,对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于关联词的使用,如“尽管……但……不是……而是……”等掌握较好。
2. 教师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较为恰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科学精神方面做得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