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易错题模拟卷(二)
语 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听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了解一个群体或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学习它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这其实是在要求,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等。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点,就很难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背后的贬义。不同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像德语等西方语言,在表达上通常更加直接明确,而中文则更为含蓄多义。
(取材于肖贤彬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族生活的所有信息都积淀在民族的语言中。
语言和人的关系,就像云和天的关系,是如此牢固,只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语言的生命就不会断绝,而只要语言的生命的种子还存活着,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多年,成为人类历史上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因此语言的意义绝不止于为人们提供单纯交流的“工具”,它还从根本上使得交流中的人们的存在成为可能——语言不仅使人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即不仅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神秘的黏合剂,它还使人们在时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只要有语言,人们就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因为当人们要在时间中确认自己的时候,最先给他凭借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走不出去的生存的极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自己的母语中迷失。
传统文化的生命,有赖于语言文字的生命。语言如果“转向”了,扎根于这种语言的传统必然也要跟着“转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从技能层面谈论如何提高汉语修养,更要把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看待。
(取材于郜元宝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奥登的话强调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于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B. 屈原、李白、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汉语的最高成就。
C. 不同语言的作品很难转译,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
D. 要想真正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需要破解文化的深层编码。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是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用于联络、思维和识别的一种系统。
B. “一言不合,拳脚相加”的现象,表明人类也生活在语言世界中。
C. 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D.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贬义,说明中国人追求思维的整体性。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息。
B. 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C. 语言使人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成为可能。
D. 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转向。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听到汉语独有的词汇时流泪,与语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意识有关。
B. “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几十年保持乡音不改,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
C. “供给侧”“云看展”“碳中和”等新语汇的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特点。
D. 几句家乡话能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说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凝聚的黏合剂。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学好母语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上【1】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急攻陵。汉军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叹曰:“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粮,期至遮虏鄣【2】者相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3】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陵曰:“丈夫不能再辱。”数年,汉求苏武等,李陵置酒贺武,曰:“陵虽驽怯,令汉且贳【4】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5】,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取材于《史记》《汉书》)
注释:【1】上:指汉武帝。【2】遮虏鄣:古地名,在居延附近。【3】韩延年:颖川人,其父征讨南越时战死,武帝封延年为侯,以校尉身份随李陵出征。【4】贳:shì,赦免。【5】曹柯之盟:春秋时鲁国将领曹沫与齐交战,三战三败。后来两国国君在柯邑会盟,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了侵鲁之地。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得自当一队 当:带领,掌管
B.陵且战且引 引:退避
C.单于遮其后 遮:掩护
D.收族陵家 收:逮捕,拘押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壮而许之 若火之始然
B.如泥野侯为虏所得 为天下笑
C.壮士从者十余人 自是者不彰
D.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 空以身膏草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毋令专走贰师也 不使他们特意离开贰师将军
B.三创者载辇 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
C.天子客遇之 天子像接待宾客一样礼遇他
D.立政阴谕之 任立政暗中向李陵示意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李陵拒绝为贰师将军运输辎重的任务,是希望独当一面,一展才华。
B.李陵率军英勇作战,但因军中逃降者泄露军情,最终没能成功突围。
C.李陵自感兵败将死,但身边军吏举前人例子劝说他可采取权宜之计。
D.李陵请苏武转呈心愿:如果得到赦免,他将效仿曹沫之举回报汉室。
10.班级将举行“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李陵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和链接材料,提炼你对李陵功过的观点和依据,作为发言内容。(5分)
【链接材料】
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白居易《李陵论》)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陈子昂(唐)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①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②光首饰,葳蕤③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注释:【1】珠树:即三珠树。《山海经·海外南经》:“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2】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3】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首两句描绘翡翠鸟在三珠树上筑巢,享受自由自在的安乐生活。
B. “何知”二句写美人因翡翠鸟的珍丽羽毛,对它如黄金一般喜爱。
C. “杀身”二句写翡翠鸟被杀的残酷结局,它的羽毛被抛弃到玉堂的阴凉处。
D. “岂不”二句写出翡翠鸟即使远走高飞,也难逃被罗网追杀的悲惨命运。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何知”句中的“美人”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也可推测出致使翡翠鸟遭遇不幸的原因。
B. “旖旎”二句中“光”“烂”表现力强,凸显羽毛的价值。
C. “栖在珠树”与“委羽玉堂”前后对照,巧用对比,为下文的“叹息”伏根。
D. 感遇诗常抒发个人际遇之感慨,本诗怨伤情绪浓重,风格尖峭直露。
13. 本诗寓意丰富,看似句句说鸟,实则句句写人。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寄寓了哪些复杂情感?(6分)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意象。有时“月”是多情的“共情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应照离人妆镜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送我至剡溪”;有时“月”则作为陪衬,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
(2)文人失意时常于山水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浑然忘我。如苏轼在赤壁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赤壁赋》),张孝祥于洞庭“扣舷独啸,______”(《念奴娇·过洞庭》)。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______,______”,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
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
(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4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钤【1】在大地的一方周印
仲秋,重游陕西岐山周公庙。入庙门,拜三公,穿殿宇,拾级而上,登临凤凰山。站在高处俯瞰,淡淡烟雾中,周公庙卧在凤凰山凹,东、西、北三面以山为墙,南面敞开,形如簸箕,其间宫殿横呈,道路竖行,广场四方。看着看着,我忽然意识到——周公庙的格局,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周”字么!
文字是心灵的密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汉字象形,勾画传神。在成百上千的文字中,从周原崛起的周人树立起“周”作为国号,其中寄予了多少期盼、多少希望。八百年的江山,都打上了“周”的烙印。
站在凤凰山半山的亭子中,我欣赏着脚下这方“周”印,思绪顺着每一笔流动的笔画,探秘那曲折的心路历程,体味那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周”,三面以山为墙,要保护什么?要保护一“土”一“口”。
“土”就是土地啊。土地是周人的命根子,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珍视土地,也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为寻找一块适合稼穑的土地而经历一代代人的苦难和追寻。古公亶父【2】时,戎狄屡犯,他带领族人翻过重重大山,条条河溪,终于来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这方水草丰茂的土地,远望,秦岭巍巍,渭河汤汤;近看,土地坦荡,河水缠绕。周人在这里种五谷,兴农业,实现了周族的崛起!甲骨文“周”字,就是界限分明又种满庄稼的田园的形象。周人,也就用周原之“周”作为部族的命名。
文王兴周,开疆拓土。武王翦商,建立周朝,开辟井田,分封诸侯。周公旦跟随文王,襄助武王,辅佐成王,深知创业的艰难、土地的珍贵。当管叔、蔡叔等人裂土为疆、发起叛乱时,周公毅然挥戈东征,维护了国土和疆域的完正统一。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周”字中的这个“土”字,重至千钧!
“周”字中还有一个“口”,口是一张嘴。周族每一个停顿安居之地,那少不了河流清泉。周公庙中有一口著名的泉源——润德泉。多少年前,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周人觅河、淘泉、掘井,就是要让水解口渴,源润嘉禾。周人自后稷始代代和是作务庄稼的高手,有了土地,他们相阴阳,观水向,垦田撒种,耕耘浇灌,收获粮食和瓜果蔬菜,让人民吃饱肚子。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衣衫褴褛,耕种土地,品尝过饥饿的滋味,他们深知食之重要、农之关键。
周公之世,周人执政如履薄冰,唯恐德不配位,重蹈殷商的覆辙,所议广开言路,倾听八方臣民的心声。他们派出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采自乡野的民风和民声,多么亲切多么动人。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为了听大臣的进谏、贤人的良言、百姓的呼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这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和谐、国家平安的大事,亲历殷亡周兴的周公对此自有深刻的感悟。
周人要抒发心情,享受精神生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音乐调节情绪,导引人内心的情感和力量。周公作乐,和其声,安其心,美教化,移风俗。音与乐,拉近了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更团结。
周人以德治国,实施的是德政,就连周公庙里的泉也叫润德泉。觅沃土,勤稼穑,饱口腹,纳雅言,制音乐,体现了周的宽厚,对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尊重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国家的治理肯定也是有法制规矩限制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周”字中的这三面墙,就是规矩:其一是礼,节民心;其二是政,行政令,其三是刑,防邪恶。再加上乐和民声,太平治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看完周公的事迹展,我站到了周公的塑像前。他衣袂飘飘,手握简册,双目炯炯,眺望前方,仿佛还为国事思虑。
周成王居丰都时,天下已经安定,但周国的官制还没有制定好。周公于是作《周官》,明确各种官吏的职责范围;作《立政》,方便百姓,官民都很高兴。他又制礼作乐,使社会秩序井然,使人心和谐欣悦。周公,改变了周的施政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周公是周文化最大的缔造者,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孔子一辈子都崇敬周公。
周公将自己融入了周朝大业,周公就是周王朝、周文化的人格化身。周公庙这方周印,就是对周八百年历史画卷的最有力的签名。
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
(取材于胡宝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1】钤:盖(图章)。【2】古公亶父:上古周氏族的领袖,周王朝的奠基人。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周公庙的格局 格局:布局
B. 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 流徙:居无定所,到处流动转移
C. 周人执政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形容人非常恐惧的样子
D. 体现了周的宽厚 宽厚:指德政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三段承接了上文对文字的认识,引出下文对周朝的历史文化的思考。
B. 润德泉是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对周族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C. 周文化是周王朝生活方式的总和,并为后世儒家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
D. 本文大就运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感强,语言质朴又富有文化底蕴。
18.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19.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通过“周”字解析出哪些“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②中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③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中医药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观念、常识均源自中医药。④可以说,中医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够融入生活的医学。⑤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⑥ 融入生活, ,是中医药得以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②句中的“原创”一词不可以替换为“原始”。
B. ③句中两处“中医药”可改为“中医药文化”。
C. ④句中画线部分是以“中医”为主语的单句。
D. ⑥句中画线处可以填写“融入寻常百姓家”。
(2)根据第②句内容,给“中医”下定义。50字以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之于人的生命、生活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可以使人预防多种疾病,还可以使人拥有充沛的精力。不重视睡眠,不能给睡眠以足够的时间,不能科学地提高睡眠质量都会受害无穷。
请你为世界睡眠日写一则宣传语并对之做简要阐释。要求:有宣传性,有导向性,语言简洁、有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2. 有一首题目为《热爱生命》的诗,其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几句。请你为这几句诗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请你以“时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
剪裁,本义是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裁开,后来有了新的含义,如园丁剪裁花木、创作者剪裁素材等。有的人提倡剪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有的人看重自然而然,认为“夜来一要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
请以“说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眼前的美景,是否触发你的回忆,让你想起曾经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请以“春天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易错题模拟卷(二)解析版
语 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听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了解一个群体或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学习它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这其实是在要求,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等。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点,就很难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背后的贬义。不同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像德语等西方语言,在表达上通常更加直接明确,而中文则更为含蓄多义。
(取材于肖贤彬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族生活的所有信息都积淀在民族的语言中。
语言和人的关系,就像云和天的关系,是如此牢固,只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语言的生命就不会断绝,而只要语言的生命的种子还存活着,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多年,成为人类历史上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因此语言的意义绝不止于为人们提供单纯交流的“工具”,它还从根本上使得交流中的人们的存在成为可能——语言不仅使人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即不仅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神秘的黏合剂,它还使人们在时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只要有语言,人们就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因为当人们要在时间中确认自己的时候,最先给他凭借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走不出去的生存的极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自己的母语中迷失。
传统文化的生命,有赖于语言文字的生命。语言如果“转向”了,扎根于这种语言的传统必然也要跟着“转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从技能层面谈论如何提高汉语修养,更要把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看待。
(取材于郜元宝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奥登的话强调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于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B. 屈原、李白、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汉语的最高成就。
C. 不同语言的作品很难转译,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
D. 要想真正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需要破解文化的深层编码。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是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用于联络、思维和识别的一种系统。
B. “一言不合,拳脚相加”的现象,表明人类也生活在语言世界中。
C. 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D.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贬义,说明中国人追求思维的整体性。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息。
B. 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C. 语言使人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成为可能。
D. 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转向。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听到汉语独有的词汇时流泪,与语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意识有关。
B. “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几十年保持乡音不改,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
C. “供给侧”“云看展”“碳中和”等新语汇的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特点。
D. 几句家乡话能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说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凝聚的黏合剂。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学好母语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答案】
1. C 2. C 3. D 4. B
5. ①有助于深入理解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深层编码,更好地表达自我。②有助于提高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③有助于在时间的长河中确认自身,传承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传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错误,原文有“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首先应该是”说明幸福感还有其他来源。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不同”错误,原文有“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可见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不是由语言决定的,而是多种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错误,原文为“语言如果‘转向’了,扎根于这种语言的传统必然也要跟着‘转向’”错误,是语言的转向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转向,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错误,原文为“‘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可见是表明了诗人的群体认同和母语情节。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可知,有助于深入理解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深层编码,更好地表达自我。
结合“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神秘的黏合剂”可知,有助于提高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结合“只要语言的生命的种子还存活着,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要有语言,人们就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因为当人们要在时间中确认自己的时候,最先给他凭借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走不出去的生存的极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自己的母语中迷失”可知,有助于在时间的长河中确认自身,传承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上【1】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急攻陵。汉军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叹曰:“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粮,期至遮虏鄣【2】者相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3】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陵曰:“丈夫不能再辱。”数年,汉求苏武等,李陵置酒贺武,曰:“陵虽驽怯,令汉且贳【4】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5】,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取材于《史记》《汉书》)
注释:【1】上:指汉武帝。【2】遮虏鄣:古地名,在居延附近。【3】韩延年:颖川人,其父征讨南越时战死,武帝封延年为侯,以校尉身份随李陵出征。【4】贳:shì,赦免。【5】曹柯之盟:春秋时鲁国将领曹沫与齐交战,三战三败。后来两国国君在柯邑会盟,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了侵鲁之地。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得自当一队 当:带领,掌管
B.陵且战且引 引:退避
C.单于遮其后 遮:掩护
D.收族陵家 收:逮捕,拘押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壮而许之 若火之始然
B.如泥野侯为虏所得 为天下笑
C.壮士从者十余人 自是者不彰
D.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 空以身膏草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毋令专走贰师也 不使他们特意离开贰师将军
B.三创者载辇 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
C.天子客遇之 天子像接待宾客一样礼遇他
D.立政阴谕之 任立政暗中向李陵示意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李陵拒绝为贰师将军运输辎重的任务,是希望独当一面,一展才华。
B.李陵率军英勇作战,但因军中逃降者泄露军情,最终没能成功突围。
C.李陵自感兵败将死,但身边军吏举前人例子劝说他可采取权宜之计。
D.李陵请苏武转呈心愿:如果得到赦免,他将效仿曹沫之举回报汉室。
10.班级将举行“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李陵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和链接材料,提炼你对李陵功过的观点和依据,作为发言内容。(5分)
【链接材料】
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白居易《李陵论》)
【答案】
C 7.B 8.A 9.D
10.李陵功过参半。功在于他能“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以寡敌众,重创敌师,扬国威,有大功。他主动请命率精兵出击,有雄心;率军与匈奴重兵苦战数日,全军上下始终奋力死战,有勇气、人格魅力与统兵能力;孤身夜出欲擒敌首,有胆魄;让士兵携粮逃命,有体恤之心。过在于他贪功轻敌冒进,且没能坚守气节,又祸及家人。汉武帝本想让他随大军行动,但他想展现才能,主动请求仅率五千人深入敌境,过于贪功冒进;他虽是在苦战多日、矢尽道绝、救援无望后才投降,且称欲效仿曹柯寻机报国,但终是没有守住气节;这也导致他的家人被轻信人言、冷酷寡恩汉武帝杀害。因此说他功过参半。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遮:阻断。句意:单于断了汉军后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代词,他,指李陵;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皇上认为他勇壮便答应了他。/像火刚刚燃烧(终必不可扑灭)。
B.为:都是介词,表被动,被。句意:就像浞野侯曾被俘。/被天下人耻笑。
C.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句意: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
D.以:介词,因;介词,把、用。句意:李陵痛恨自己的家因李绪而灭族。/白白地用自己的身躯来给草原做肥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走:追赶。句意:不让他们专门追赶贰师将军。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将效仿曹沫之举回报汉室”错,由“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可知,是说假使汉朝暂且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但是皇上逮捕族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即在被逮捕族灭了全家的情况下,李陵不会效仿曹沫之举回报汉室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李陵功过参半。
“功”在于他能“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以寡敌众,重创敌师,扬国威,有大功。由“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可知,他主动请命率精兵出击,有雄心;由“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可知,率军与匈奴重兵苦战数日,全军上下始终奋力死战,有勇气、人格魅力与统兵能力;由“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可知,孤身夜出欲擒敌首,有胆魄;由“令军士人持二升粮,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可知,让士兵携粮逃命,有体恤之心。
由“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可知,“过”在于他贪功轻敌冒进,且没能坚守气节,又祸及家人。汉武帝本想让他随大军行动,但他想展现才能,主动请求仅率五千人深入敌境,过于贪功冒进;由“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等,他虽是在苦战多日、矢尽道绝、救援无望后才投降,且称欲效仿曹柯寻机报国,但终是没有守住气节;这也导致他的家人被轻信人言、冷酷寡恩汉武帝杀害。
因此说他功过参半。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善于骑射,爱护关心他人,对部下谦让,很有好名声。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到祁连天山攻打匈奴右贤王。皇上(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担任贰师将军的辎重运输任务,以此来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追赶贰师将军。李陵叩头自请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搏猛虎,射箭必中目标,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就可以开进单于王庭。”皇上认为他勇壮便答应了他。
李陵于是率领步兵五千从居延出关,向北行三十日,到达浚稽山。李陵军与单于军遭遇,匈奴足有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李陵率军交战相攻,千弩齐发,敌军应弦而倒。匈奴退回山上,汉军进击,杀死数千敌兵。单于大惊,召集左右步兵、骑兵八万多人攻击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南行数日,到达山谷中。李陵军与敌连续交战,士兵中箭受伤,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两处受伤的驾车,一处受伤的执兵器作战。李陵军在树林中交战,又杀死敌军几千人,用连弩射单于,单于下山退走。
当时,李陵军更加危急,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不能取胜,想退兵,正遇李陵军军候管敢逃降匈奴,详细告诉说“李陵军无后援,箭也快射完了”。单于大喜,猛攻李陵。汉军一天就消耗掉五十万支箭,士兵还剩下三千多人,只能砍断车辐当作武器,军官持短刀,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就着山势往下投垒石,士兵伤亡惨重。黄昏后,李陵着便装独自走出营,制止左右随从说:“不要跟随我,大丈夫一人去捉单于可以了!”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有的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顺利,以后再寻找途径回去,就像浞野侯曾被俘,后来逃回来,子像接待宾客一样礼遇他,何况对将军您呢!”李陵说:“你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是壮士了。”于是砍掉所有旗帜,埋藏了珍宝,叹息说:“今天没有武器再战,天亮了就只能被俘!大家各自逃命,还会有脱身回报天子的人。”令军士每人带二升粮,约定到遮虏鄣等待。半夜时,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匈奴人拦阻住狭窄的通道,截断了归路,李陵军队粮食缺乏而救兵又没赶到,匈奴人加紧攻打,要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有面目去回报陛下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
皇帝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后来,汉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责问使者说:“我为汉率领步兵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兵支援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室的,要杀我全家?”使者说:“汉室听说李少卿教匈奴用兵。”李陵说:“是李绪,不是我。”李陵痛恨自己的家因李绪而灭族,派人刺杀李绪。
昭帝立为帝,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向来与李陵友好,派李陵的老朋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到匈奴招回李陵。任立政暗中向李陵示意,说可以归汉。李陵说:“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过了几年,汉朝要求归还苏武等人,李陵摆设酒宴祝贺苏武,说:“我李陵虽然无能怯懦,假使汉朝暂且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从前念念不忘的。皇上逮捕族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李陵在匈奴生活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链接材料】
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白居易《李陵论》)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陈子昂(唐)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①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②光首饰,葳蕤③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注释:【1】珠树:即三珠树。《山海经·海外南经》:“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2】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3】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首两句描绘翡翠鸟在三珠树上筑巢,享受自由自在的安乐生活。
B. “何知”二句写美人因翡翠鸟的珍丽羽毛,对它如黄金一般喜爱。
C. “杀身”二句写翡翠鸟被杀的残酷结局,它的羽毛被抛弃到玉堂的阴凉处。
D. “岂不”二句写出翡翠鸟即使远走高飞,也难逃被罗网追杀的悲惨命运。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何知”句中的“美人”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也可推测出致使翡翠鸟遭遇不幸的原因。
B. “旖旎”二句中“光”“烂”表现力强,凸显羽毛的价值。
C. “栖在珠树”与“委羽玉堂”前后对照,巧用对比,为下文的“叹息”伏根。
D. 感遇诗常抒发个人际遇之感慨,本诗怨伤情绪浓重,风格尖峭直露。
13. 本诗寓意丰富,看似句句说鸟,实则句句写人。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寄寓了哪些复杂情感?(6分)
【答案】
11. C 12. D
13. ①诗人通过写翡翠鸟漂亮的羽毛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婀娜生光,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彩垂花,道出美人喜爱翡翠鸟的真实原因。犹如作者受重用,不是因他的才华,而是统治者点缀升平,粉饰“政绩”的需要,表达作者“遇而不得”、壮志难酬的哀怨、愤懑。②翡翠鸟因羽毛美丽,被杀身取羽,虽巢居南海,最终仍然逃不出虞人的罗网。如同诗人虽被赏识,同时也丧失自由,不免为统治者所强迫。抒发作者多才所累的无奈和向往隐逸、远祸全身的愿望。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C.“它的羽毛被抛弃到玉堂的阴凉处”理解错误,“委羽玉堂阴”是指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不是“被抛弃”。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风格尖峭直露”错误,这首诗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因此风格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诗句表明翡翠鸟漂亮的羽毛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婀娜生光,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彩垂花,道出美人喜爱翡翠鸟的真实原因。作者翡翠鸟,自然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比喻诗人的才华文采,被统治者用来点缀升平,增饰“治绩”。作者和翡翠鸟一样,受重用不是因自己的才华,而是统治者点缀升平,粉饰“政绩”的需要,从而表达作者“遇而不得”、壮志难酬的哀怨、愤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指作为鸟,就不免在炎热的南州被杀,而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写翡翠鸟既然知道自己将受到杀身之祸,何不远走高飞呢?可怜这鸟儿巢居南海,还能算不远吗?没有用,虞人(周礼职掌打猎的官名)还是用罗网来找到了它。不论是鸟是人,总是有了才华,反被才华所累,就像诗人自己不免为统治者所强迫,名列朝班,丧失了在政治上抉择的自由。诗人虽想隐遁,但还是难逃统治者的笼络。诗句抒发作者多才所累的无奈和向往隐逸、远祸全身的愿望。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意象。有时“月”是多情的“共情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应照离人妆镜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送我至剡溪”;有时“月”则作为陪衬,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
(2)文人失意时常于山水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浑然忘我。如苏轼在赤壁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赤壁赋》),张孝祥于洞庭“扣舷独啸,______”(《念奴娇·过洞庭》)。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______,______”,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答案】 ①. 可怜楼上月裴回 ②. 湖月照我影 ③. 醉不成欢惨将别 ④.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 不知东方之既白 ⑥. 不知今夕何夕 ⑦. (抑)本其成败之迹 ⑧. 而皆自于人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裴回”“惨”“浸”“迹”“欤”。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
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
(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4分)
【答案】
(1)①危险 ②正直
(2)①归隐; ②以做官领俸禄为耻; ③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
(3)答案示例1: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原宪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原宪因天下“无道”而隐,不做官领俸禄,虽“贫”但不违“仁道”,也不失志,“贫而无怨”,本质上还是在“学仁道而行”。
答案示例2:我不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孔子虽然教导原宪“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孔子自己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知其不可而为之”,迎难而上,为施仁道改变社会而努力。原宪也应向孔子学习,努力推行“仁道”,而不是独善其身。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危”,危险。句意:不进入危险的国家。
②“危”,正直。句意:言语正直,行为正直。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依据材料①“无道则隐”,可知在“邦无道”时应该归隐。
依据材料②“邦无道,谷,耻也”,可知在“邦无道”时以做官领俸禄为耻。
依据材料③“邦无道,危行言孙”,可知在“邦无道”时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依据“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可知原宪做法和态度是认为自己不是“贫”而是“病”。因为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叫做困窘。对此,可以认同,也可以否定。
如果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则可以依据材料①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准则进行分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孔子提倡的处世原则,原宪“甘贫”正是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的具体表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正是天下“无道”,原宪因而归隐“甘贫”,“邦无道,谷,耻也”,不做官领俸禄,这是践行了孔子的主张;并且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有不满,做到了“贫而无怨”,不违“道”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不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就需要联系《论语》中孔子的其他言行和主张来分析,虽然孔子主张“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结合孔子自身的经历来看,虽然处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但是孔子穷其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迎难而上,为施仁道改变社会而努力。由此,可以认为原宪应该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改变社会面貌,实现大同社会而不屈奋斗,选择独善其身是不可取的。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坚定地相信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是耻辱。”
②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
③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④孔子去世,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贡出任卫国相国,随从的车马前呼后拥,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进入僻陋的里巷,探望问候原宪。原宪整理好破旧衣帽会见子贡。子贡为此感到羞耻,说:“你怎么这样困窘啊?”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叫做困窘。像我这样,是贫,而不是困窘啊。”子贡觉得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钤【1】在大地的一方周印
仲秋,重游陕西岐山周公庙。入庙门,拜三公,穿殿宇,拾级而上,登临凤凰山。站在高处俯瞰,淡淡烟雾中,周公庙卧在凤凰山凹,东、西、北三面以山为墙,南面敞开,形如簸箕,其间宫殿横呈,道路竖行,广场四方。看着看着,我忽然意识到——周公庙的格局,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周”字么!
文字是心灵的密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汉字象形,勾画传神。在成百上千的文字中,从周原崛起的周人树立起“周”作为国号,其中寄予了多少期盼、多少希望。八百年的江山,都打上了“周”的烙印。
站在凤凰山半山的亭子中,我欣赏着脚下这方“周”印,思绪顺着每一笔流动的笔画,探秘那曲折的心路历程,体味那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周”,三面以山为墙,要保护什么?要保护一“土”一“口”。
“土”就是土地啊。土地是周人的命根子,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珍视土地,也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为寻找一块适合稼穑的土地而经历一代代人的苦难和追寻。古公亶父【2】时,戎狄屡犯,他带领族人翻过重重大山,条条河溪,终于来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这方水草丰茂的土地,远望,秦岭巍巍,渭河汤汤;近看,土地坦荡,河水缠绕。周人在这里种五谷,兴农业,实现了周族的崛起!甲骨文“周”字,就是界限分明又种满庄稼的田园的形象。周人,也就用周原之“周”作为部族的命名。
文王兴周,开疆拓土。武王翦商,建立周朝,开辟井田,分封诸侯。周公旦跟随文王,襄助武王,辅佐成王,深知创业的艰难、土地的珍贵。当管叔、蔡叔等人裂土为疆、发起叛乱时,周公毅然挥戈东征,维护了国土和疆域的完正统一。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周”字中的这个“土”字,重至千钧!
“周”字中还有一个“口”,口是一张嘴。周族每一个停顿安居之地,那少不了河流清泉。周公庙中有一口著名的泉源——润德泉。多少年前,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周人觅河、淘泉、掘井,就是要让水解口渴,源润嘉禾。周人自后稷始代代和是作务庄稼的高手,有了土地,他们相阴阳,观水向,垦田撒种,耕耘浇灌,收获粮食和瓜果蔬菜,让人民吃饱肚子。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衣衫褴褛,耕种土地,品尝过饥饿的滋味,他们深知食之重要、农之关键。
周公之世,周人执政如履薄冰,唯恐德不配位,重蹈殷商的覆辙,所议广开言路,倾听八方臣民的心声。他们派出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采自乡野的民风和民声,多么亲切多么动人。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为了听大臣的进谏、贤人的良言、百姓的呼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这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和谐、国家平安的大事,亲历殷亡周兴的周公对此自有深刻的感悟。
周人要抒发心情,享受精神生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音乐调节情绪,导引人内心的情感和力量。周公作乐,和其声,安其心,美教化,移风俗。音与乐,拉近了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更团结。
周人以德治国,实施的是德政,就连周公庙里的泉也叫润德泉。觅沃土,勤稼穑,饱口腹,纳雅言,制音乐,体现了周的宽厚,对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尊重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国家的治理肯定也是有法制规矩限制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周”字中的这三面墙,就是规矩:其一是礼,节民心;其二是政,行政令,其三是刑,防邪恶。再加上乐和民声,太平治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看完周公的事迹展,我站到了周公的塑像前。他衣袂飘飘,手握简册,双目炯炯,眺望前方,仿佛还为国事思虑。
周成王居丰都时,天下已经安定,但周国的官制还没有制定好。周公于是作《周官》,明确各种官吏的职责范围;作《立政》,方便百姓,官民都很高兴。他又制礼作乐,使社会秩序井然,使人心和谐欣悦。周公,改变了周的施政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周公是周文化最大的缔造者,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孔子一辈子都崇敬周公。
周公将自己融入了周朝大业,周公就是周王朝、周文化的人格化身。周公庙这方周印,就是对周八百年历史画卷的最有力的签名。
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
(取材于胡宝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1】钤:盖(图章)。【2】古公亶父:上古周氏族的领袖,周王朝的奠基人。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周公庙的格局 格局:布局
B. 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 流徙:居无定所,到处流动转移
C. 周人执政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形容人非常恐惧的样子
D. 体现了周的宽厚 宽厚:指德政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三段承接了上文对文字的认识,引出下文对周朝的历史文化的思考。
B. 润德泉是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对周族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C. 周文化是周王朝生活方式的总和,并为后世儒家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
D. 本文大就运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感强,语言质朴又富有文化底蕴。
18.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19.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通过“周”字解析出哪些“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6分)
【答案】
16. C 17. B
18. (1)运用象征的手法,“古柏苍苍”象征着周公忠贞、高洁的伟大人格,此处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云天高远”象征着周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2)表达了作者参观周公庙时,对周公献身周王朝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崇敬之情。
(3)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耐人寻味。
19. (1)作者认为“周”字中的“土”,是周人的立足、稼穑、生民、兴盛之地,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
(2)作者认为“周”字中的“口”,能说明周人重视民生;畅通言路,察纳雅言;用音乐美教化,移风俗。
(3)将“周”字的部首比喻成三面墙,从礼、政、刑三个维度建立法制、规矩。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C.如履薄冰: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内容的能力。
B.“润德泉是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错误,由原文“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可知,润德泉灌溉庄稼,至关重要,如果说是“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用语太重,属过度解读。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作用和鉴赏艺术效果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的内容,再从手法、情感的角度分析其效果。
结合“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周公将自己融入了周朝大业,周公就是周王朝、周文化的人格化身。周公庙这方周印,就是对周八百年历史画卷的最有力的签名。”“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为了听大臣的进谏、贤人的良言、百姓的呼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可知,文章赞美周公的丰功伟绩,再结合“古柏”不畏严寒,苍劲有力的特点,可见运用象征的手法,“古柏苍苍”象征着周公忠贞、高洁的伟大人格,此处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云天高远”象征着周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谓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耐人寻味。
结合“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可知,作者离开时恋恋不舍,时时回望,敬仰和尊重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参观周公庙时,对周公献身周王朝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崇敬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先找到有效信息,在分条概括即可。
结合“‘土’就是土地啊。土地是周人的命根子,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珍视土地,也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为寻找一块适合稼穑的土地而经历一代代人的苦难和追寻。……”“文王兴周,开疆拓土。”“周人在这里种五谷,兴农业,实现了周族的崛起!”“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周’字中的这个“土”字,重至千钧!”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上生长的庄稼养育了万民,“周”字中的“土”,是周人的立足、稼穑、生民、兴盛之地,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
结合“口是一张嘴。周族每一个停顿安居之地,那少不了河流清泉。周公庙中有一口著名的泉源——润德泉。多少年前,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周人觅河、淘泉、掘井,就是要让水解口渴,源润嘉禾。……”“重蹈殷商的覆辙,所议广开言路,倾听八方臣民的心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这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和谐、国家平安的大事,亲历殷亡周兴的周公对此自有深刻的感悟”“周公作乐,和其声,安其心,美教化,移风俗。音与乐,拉近了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更团结”可知,“口”用来吃饭,填饱肚子,得以生存;作者认为“周”字中的“口”,能说明周人重视民生;畅通言路,察纳雅言,政治上开明;用音乐美教化,移风俗,使社会和谐。
结合“‘周’,三面以山为墙,……”“‘周’字中的这三面墙,就是规矩:其一是礼,节民心;其二是政,行政令,其三是刑,防邪恶。再加上乐和民声,太平治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可知,将“周”字的部首比喻成三面墙,生动形象,从礼、政、刑三个维度建立法制、规矩,建立社会制度,使天下太平,社会发展。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②中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③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中医药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观念、常识均源自中医药。④可以说,中医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够融入生活的医学。⑤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⑥ 融入生活, ,是中医药得以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②句中的“原创”一词不可以替换为“原始”。
B. ③句中两处“中医药”可改为“中医药文化”。
C. ④句中画线部分是以“中医”为主语的单句。
D. ⑥句中画线处可以填写“融入寻常百姓家”。
(2)根据第②句内容,给“中医”下定义。50字以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答案】
(1)C
(2)答案示例1: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原创医学。
答案示例2: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分析句子的能力。
A.正确。“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始”:最初的、开始的、第一手的;古老的、未开发的。语境是说中医是中国自己独有的,所以不能替换为“原始”。
B.正确。③句中两处“中医药”指的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可改为“中医药文化”。
C.“单句”错误,应为复句。
D.正确。画线处强调“中医生活化”,所以可以填写“融入寻常百姓家”。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时,要体现下定义的规范格式与基本要求:中医是……。
首先筛选出属概念,根据“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的一门科学”概括出“原创医学”或“一门科学”;
然后扣住“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或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等概括其基本特征与内涵。
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式整合:“中医是……的原创医学”或“中医是……一门科学”。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之于人的生命、生活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可以使人预防多种疾病,还可以使人拥有充沛的精力。不重视睡眠,不能给睡眠以足够的时间,不能科学地提高睡眠质量都会受害无穷。
请你为世界睡眠日写一则宣传语并对之做简要阐释。要求:有宣传性,有导向性,语言简洁、有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
优质睡眠筑健康,科学作息活力扬。睡梦滋养心灵美,规律远离疲惫伤。充足休息事业强,智慧睡眠品质扬。关爱睡眠共健康,快乐无限生活长。这段宣传语不仅包含了世界睡眠日的核心信息,融入了关于世界睡眠日的多个重要方面,还以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方式呈现,既便于记忆,又能够弓|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宣传语类微写作题。
审题:首先,写作的主题是“睡眠”,所以所讲的内容应与睡眠好会怎么样,睡眠不好又怎么样有关。而如何做好宣传,则重点在于要写出睡眠对人身体健康、成就事业梦想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睡眠日的意义就是要人们对睡眠引起注意,普及科学睡眠。题目要求写宣传语,就是要通过写的内容引起人们对自我睡眠的关注,主要还是从健康的角度入手分析,故而要写出执行睡眠日提倡的做法会有什么样好的收益,另外题中要求简要阐释宣传语,即要说出这样写的理由。最后注意字数限制。
写作思路: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从睡眠对健康的意义,比如有好睡眠才有健康身体,强调了好睡眠对健康的奠基作用,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睡眠对事业的影响,如睡好觉工作中才能展示智慧;从睡眠对生活的影响,如好睡眠提升生活品质,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写作涉及的各方面都是和睡眠密切相关的,并对人们有重大意义的方面。宣传语言要形象生动,有感染力,有鼓动性,可以使用修辞手法等,如按照以上分析就可以采取排比修辞,语言富有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住。总之宣传语要点明主题,语言简明,辨识度高。最后简要阐释要说明写作的思路、特色和目的。
22. 有一首题目为《热爱生命》的诗,其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几句。请你为这几句诗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
示例:
这首诗立意深远,表达浅易。诗歌的主题深刻高远,道出了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那就是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为此不懈奋斗。具体表达时,则用语平易,甚至浅显,同时又生动而不突兀。尤其是“远方”“风雨兼程”颇有象征和隐喻意味,“远方”即坚定的理想的目标,“风雨兼程”则指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为《热爱生命》写文学短评。写作文学短评,可以从给定的诗歌的这些方面思考:形象(景物、人物、事物等),表达技巧,情感主题,语言角度(炼字、炼句、风格等)。《热爱生命》这首诗,可评价的角度很多,可以分析诗歌用到的意向(“远方”“风雨”),抒情的方式,用词特点,情感主题等。
写作指导:如从主题角度评价,立意深远,诗歌表达的主题深刻高远,道出了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那就是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为此不懈奋斗,无怨无悔。语言角度,用语平易,甚至浅显,同时又生动而不突兀。尤其是“远方”“风雨兼程”颇有象征和隐喻意味,“远方”即坚定的理想的目标,“风雨兼程”则指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把“有了既定的目标,就不畏艰难”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
2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请你以“时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
示例:
时间
太阳已经落下了山
唯剩下落日余晖
我骑着自行车
走在漫漫回家路上
飞快地行向远方
欲与时间赛跑
在这争分夺秒间
千万思绪不断涌现……
时间如流水一般
一去不回头
所以珍惜时间吧!
珍惜每分每秒
时间不会停留
你也不要停下脚步
来场与时间的赛跑吧!
为自己争得更多时间……
少年啊!
不要停下你前进的脚步
就算累
也不要停下来
心中语
或许迈出下一步就是终点
相信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
审题:要求以“时间”为题目,说明题目已确定,必须以“时间”作为标题。题目引用孔子的名言,然后加以解释,指出时间一去不复回,所以,写作中,应重点体现时间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观点要珍惜时间。从写作对象看,时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与价值不同;从具体做法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而言,时间就是他们读过的每一页书,做过的每一道题,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收获的每一份人生阅历;对农民而言,时间就是他们脚下耕种的每一寸土地,手中撒播的每一粒种子,心里怀揣的每一份希望……各行各业的人珍惜时间,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生活更加充实,让生命更有意义。写作中,既可以正面思考,写时间带给人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从反面思考,写不珍惜时间的危害。
本题要求写抒情文字或者诗歌。写抒情性文字,可以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写诗歌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意象或者画面,注意诗歌的韵律感和诗行的摆放。
写作思路:写作时可以先从自然界时间的变化(物)写起,表明时间的流逝;然后,由此(物)引出人们生活中(人生中)时间的流逝,结合细节描述时间流逝的具体表现;接着指出时间流逝的危害;最后紧扣主题,强调应珍惜时间,刻苦努力,积极进取。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
剪裁,本义是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裁开,后来有了新的含义,如园丁剪裁花木、创作者剪裁素材等。有的人提倡剪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有的人看重自然而然,认为“夜来一要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
请以“说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本题的体式有些类似2023年北京高考的题目“续航”,两者都是需要对一个具体词汇的引申义的解读分析。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这道作文题又添加了两种看似是对立的观点,让考生需要在这两种观点之中进行比对、选择、分析。面对此类一元关键词的作文,考生最重要的就是拆分材料,提炼内涵。
首先是拆分材料。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剪裁”的定义:剪裁是“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裁开,之后又引申到了剪裁花木与素材。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剪裁关注的是人们的需求,并且整体的定义并不含有贬义,不管是衣服、花木、视频的剪裁都是生活的必须。由此可见,题目对于“剪裁”这个行为基本是正面评价。材料第二句话的前半句对 “剪裁”是持肯定赞成态度的,因为有剪裁才能删去繁杂,保持精简,如同九月的树木,瘦劲有力。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到剪裁文章、材料、步骤乃至于剪裁生活,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简洁。后半句则对“剪裁”是持否定反对态度,反对的理由是 “剪裁”是有损于自然而然所带来的美。
材料其实围绕“剪裁”提出两种对立观点,立意的关键就在于应该支持哪一种观点,是提倡“剪裁”还是反对“剪裁”?虽然两者都有道理。但是,本文规定题目是“说剪裁”,说明我们需要始终扣着这个主题定义、展开论述。如果我们站在“自然派”去否定剪裁,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从开头定义就驳斥“剪裁”,全文都在“破”的过程中。如果需要立论,却到了“自然”的领域,又容易脱离“剪裁”的主题,导致跑题。所以,本题的立意应该是侧重第一种观点,即赞成剪裁,但吸取对方观点的合理性。
确定立意的方向之后,考生可以围绕“剪裁”展开思考,什么是“剪裁”,除了材料所提的“剪裁衣服”“ 园丁剪裁花木、创作者剪裁素材”之外,还有哪些“剪裁”的现象?为什么要“剪裁”?“剪裁”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剪裁”等等。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入材料,提出观点:人生处处需“剪裁”。接着给“剪裁”下简单的定义,比如:所谓“剪裁”,是以自我的特质与需求为本,剪除生活的冗余,裁定生活的方式。再谈谈生活中有哪些“剪裁”的情况,比如国画的创作、艺术的删繁就简、生活的简约等等。然后对材料的观点——“有人认为保持自我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无需剪裁”进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剪裁”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和素材阐述应该如何“剪裁”,比如“剪裁”需要勇气,“剪裁”需要智慧等等。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立意】
1.剪裁,方能为我所用。
2.合理的剪裁才是生活之道。
3.人生处处需“剪裁”。
4.删繁就简,人生至理。
【范文】
说剪裁
剪裁衣料,以缝制合身的新衣;剪裁花木,以追求植物的生长;剪裁素材,以铺垫作品的辉煌。各行各业都有剪裁,对于个人,掌握“剪裁之道”,亦然重要。
何为“剪裁”?剪裁时,人们先拿来具有潜在价值的原料,去除其不适宜、无价值的部分,从而保留精华而真正地为我所用。剪裁的对象,在剪裁前是粗糙的,不经雕饰的,因此往往难以为用。“剪裁”一事,看似是在做“删减”,实则是让事物“增色”的过程。因此,“剪裁”不是简单的“修补”,去完善那一点点细枝末节,更不是霸道的“筛选”,去把不合心意的事物完全舍弃,而是一种真正的实用——以强烈的“目标意识”,结合淬炼出的“匠心”,用智慧去发现事物中的“闪光点”,为我所用。此般剪裁,便可让事物之价值得以彰显。
面对“剪裁”有人犹豫,质疑“剪裁”会让事物失去“完整性”,因不再“自然”而黯然失色。诚然,剪裁伴随着取舍,必将带来部分上的缺失。然而,我却说这种“缺失”却成就了剪裁后的结果。何谓也?一方面,事物过于繁杂冗长,人们便难以聚焦于其“亮点”,此时的剪裁能够除去那些累赘,从而焕发出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谁说“缺失”本身不是一种美?从金庸《雪山飞狐》胡斐悬而未决的那一刀,再到电影大师惯用的“蒙太奇”手法,艺术大师们贯彻真正的“剪裁之道”,将那故事剪裁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感与魅力。无论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剪裁加工,还是“万卉千葩胜剪裁”的追求自然,其本质都是追求事物的美好样貌。因此,“剪裁”的价值并不因“缺失”而有损,而因“剪裁”带来的美而更加有益。
错用“剪裁”者,却让“剪裁”遭到了污名化。面对经典电影,营销号创造者以牟利之心,用“片段化”的短视频侵占各大流媒体平台。电影的背后是创作者传达的文化,但营销号却盲目地用“剪裁”去除文化之根,而用抢人眼球的情节侵占我们的内心。而“黄色新闻”的乱象丛生,更是源于恶意运用“剪裁”所带来的信息失真。
吾辈青年,如何应对这些现象?其一,我们应深知“剪裁”的核心价值不应只追求表面之光鲜,事物更深层的文化旨意也不可舍弃;其二,当面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剪裁之作”,更应思考“裁了什么?”“为何裁?”等一系列问题,深刻理解“剪裁之道”,才能在这个“人人均能剪裁”时代保持自己智慧的判断。
剪裁,需要匠心,需要智慧。
(2)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眼前的美景,是否触发你的回忆,让你想起曾经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请以“春天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审题】
本题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春天是一年中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在春天,万物充满着生长的能量,开始萌发,渐渐生长,生机勃勃。由此,作者以自然四季为触发点为写作设置情境,以“春天的故事”为题目,引发学生由自然春天中“眼前的美景”回忆在春天这个时间阶段发生的故事,或者与春天有关的故事。当然,这里的“春天”,基本立足点是自然界的春天,这一点不能改变,但我们的思考却可以无限生发,比如可以联想到人生的春天,乃至社会的春天,想到在自然的春天、人生的青春时期或者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发生的事情。
试题要求写作记叙文,对此,可描摹春景,叙述自己在一次春游过程中所见的美景,从而抒发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可叙写春天的故事,表现人物的生机活力;也可抒发你对春天的感想,叙写或阐述自己、他人、民族、国家遇到怎样的“春天”,又是怎样“走过春天”的,从而阐发自己关于“春天”的哲思。
【立意】
1.难忘春天阳光里的奶奶。(叙述自己清明祭祖后回想起自己以往与奶奶春耕的经历)
2.老师的关怀让春天的阳光更加温暖。(叙述自己某次春考失败,被老师鼓励的经历)
3.沐浴在祖国发展的春光里。(叙述自己春游重游故地发现基础设施大为完善的经历)
【范文】
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这段时光,习惯了鸟语花香,习惯了和风细雨,便对春日有了缱绻的依恋,常独自行进在绿荫的小径,寻觅花香的踪迹,那桃红李白早已凋谢入泥,但仍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绽放在初夏里。
对春天的感受,始于二月春风里,柳条吐出了新芽,一排排齐齐地立在府河上游东风渠的河堤边。
一直以来蓉城人引以为傲的是拥有清澈、洁净的水源。李冰父子千年前的治水将岷山冬雪融化的雪水经都江堰的古代引水工程引流到成都平原,造福了千年的民生。有了这冰凉透骨流经千年的圣水,成都平原的春天才会如此的美丽,东风渠便是这引水的河渠之一,专用于灌溉成都平原的肥沃田地。
这条小河从西到东顺着市郊逶迤流过,每逢春季到来,河边的一排排垂柳便绿荫一片,一派生机盎然,最先昭示着春天的莅临,随后河两边田野里渐渐出现了三三两两金黄的色彩,伴随着淡淡的清香,那是油菜花开了,不久便连成了一大片的金色,金黄之间夹杂着众多的桃树,也经不住春风的醉意,渐渐绽开了红红的笑脸,红黄相间,再配上依依的绿柳,顺河缇而泻的潺潺流水,真是春色一片,令人心旷神怡。
周末,我爱徜徉在这春光明媚的河渠边,感受这花红柳绿,百鸟齐鸣,金黄色的田野,尤其是在四月阳春时分,头顶着暖暖的阳光,迎着温柔的河风漫步,无边的美景令人忘乎所以,如入仙境。曾赋诗云:嫩绿绽开千树桠,春风吹放万花裳,百鸟报喜鸣河柳,大地迎娶春姑娘。
美好往往短暂,时光进入五月,依旧是那条青青的小河,依旧是那一行行齐齐地柳,不见了金黄,不见了绯红,大地失去了斑斓的色彩,而将深深的期盼埋进了田间地里,去孕育秋天的果实。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回忆花季的少年,何等天真烂漫,梦想如花儿一片又一片,曾想过翱翔蓝天,曾想过深海探险,曾想过异国漂泊,曾想过身披盛装,头顶花环,四周掌声一片……时光荏苒,经年如旋的木马流了无数的春夏,也失落了儿时的梦幻,没有迎来鲜花和掌声,倒是收获了不少人生的感念。
人生走过了春季,步入了夏秋,全然没有了鲜花般的梦想,没有了天真烂漫的情怀,但却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感慨,心灵的充实,头脑的成熟,伴随着一次次的人生体验,慢慢进入了收获的季节。
我们走过了春天,却留存了那份美丽,留存了那份浪漫与梦幻,当我们回首那片曾经花开灿烂的田园,总会自豪地道一声:我曾经拥有那片绚丽的春色,曾经春光无限。
春天的故事,就凝聚在这一条路上,走过我走过你,走过春天,走过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