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9:0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当堂背诵。
2.结合注释和声韵,理解诗词含义。
3.积累意象典故,辨析诗歌主题争议。
4.了解寒食节由来与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读诵吟咏,当堂背诵。
2.结合注释和声韵,理解诗词含义。
3.积累意象典故,辨析诗歌主题争议。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互助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回忆引入
回忆传统节日及习俗。
教师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热闹的春节,元宵节,吃饺子,赏花灯,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你都参加了什么呢?下面老师考考你,请你回忆一下,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呢?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回顾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其习俗。教师可以搜一些相应节日的图片,进行展示。)
节日习俗: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
2.回忆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背诵,一般会有学生背诵杜牧的《清明》,如果有学生背诵,就让全班齐背一遍,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一下,然后全班背诵。
3.观看视频《清明节的由来》
通过观看视视频明确,清明节前两日还有一个寒食节,引入本诗《寒食》。
二、进入诗歌,整体感知。
听吟正音,明确读音。
教师展示吟诵声调谱,播放乐吟录音,学生听吟,明确字音。
提问:录音中有没有字的读音和你的认知不一样?
明确:有,“斜”,读“xiá”。
教师补充介绍:“斜”在吟诵时要文读为xiá,不读xié。因为“斜”古代是ɑ韵母,而不是ie韵母。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声情特征,这两个韵母的涵义也是不一样的。ɑ的开口度很大,有开放、开朗之意,如果变成ie,开口度变小了,就不再有开朗的意思了。因此,我们在吟诵的时候为了确保“斜”字声韵涵义的完整,把它的韵母恢复成古代的读音,读成xiá。这个方法叫做叶(协)韵,就是把韵腹、韵尾,换成古音,使它读起来押韵。叶(xié)韵,又称“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说的是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所以称作“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反复读诵,熟悉内容。
结合吟诵符号谱,要求学生反复读诵,读出平仄,读对高低长短,熟悉内容。
(此环节可以分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指名读。)
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教师给出提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释义,描绘画面,全班分享。
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
2.求助工具书。
3.结合声韵理解:入短韵长,高是强调,长是延展。
明确: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柳絮飞舞,落红飘动。寒食节时,春风吹得皇城里的柳枝微微倾斜。傍晚,宫里忙着赏赐蜡烛,蜡烛燃烧的轻烟散入了王公贵戚之家。
参考声韵分析:
首句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拖长,可以感知京城之大和一派生机。“无处”高音强调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不”,入声字,读短而促,和“无”字的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飞花”拖长,有杨花漫天飞舞之感。长音延展的是花的数量多,飞舞的范围很广阔。
第二句“食”入声字,吟诵的时候短而促,“寒食”二字高音强调出节气是寒食节,而非别的节气。“东风”拖长,可以想象风吹时间之久。“御柳”二字高音强调出是皇家花园里的柳树。“柳”字为上声,声音有明显的转折,突出了柳条随风摇摆的婉转之态。“斜”读长,长音延展的是春风把都城长安的柳树都吹得迎风起舞的样子。
第三句 “宫”字拖长,有皇宫宽广之感。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指唐代皇宫。“蜡烛”二字入声,吟诵的时候顿挫有力,表现皇恩浩荡。
“烟”字拖长,突出了蜡烛传递的距离感和时间感。“轻烟”拖长,可以想象烟之缥缈。“入”字表现传蜡烛速度之轻快。“五侯”这里是用典,汉成帝宠幸王皇后,于是封了她的五个兄弟为侯,这里用来指代皇帝身边的近臣。作者用“五侯”的典故指出了被赏赐蜡烛的人,是受到皇帝宠信的人。“侯、家”读长,皇城高官很多,高官们的宅邸也很多。
三、反复吟咏,理解主题。
1.思考探究诗歌主题。
本诗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美颂”,一种是“借古讽今”,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你更倾向于哪个呢?
2.结合韵字,体会情绪。
明确:这首诗押的是平声“麻”韵,韵母为“a”,张大嘴巴“啊啊”地叫的感觉。一般表达一种比较单一的情感。
回顾《过故人庄》,体现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呢?开心快乐。那么本诗呢?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里给人单纯开朗的感觉,表现出寒食节的欢乐气氛。
2.了解韩翃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韩翃,字君平,昌黎(今辽宁义县)望族,籍贯南阳(今属河南),后迁至郓州(今山东菏泽)。
唐玄宗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年间,叛乱已经平定,虽然仍有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朝廷与藩镇已经形成一种平衡,社会趋于平稳。唐代宗大历年间,京城活跃着一批诗人,被称为“大历十才子”,韩翃便是其中之一。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曾辗转幕府,担任书记等职务。建中元年(780)入朝为官。
韩翃在寒食节见到了宫廷与京城中的景象,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因《寒食》诗得到唐德宗的赏识,不断升迁,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教师语:关于因该诗得到唐德宗赏识而不断升迁之事,还有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据说韩翃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很快传唱开去,甚至传到了当朝皇帝唐德宗的耳朵里。唐德宗非常喜欢这首诗歌。德宗时制诰(制诰[ zhì gào ] ⒈皇帝的诏令。 ⒉ 指承命草拟诏令)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个记载于唐 孟棨[qǐ]《本事诗》,所以,韩翃的简历后来续写为: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韩翃被唐德宗所赏识,提拔为中书舍人。这个故事成了一段诗坛佳话。但也可见这首诗歌的影响力。
3.明确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美颂”。
每当寒食节这一天,民间不允许生火做饭,唐代皇家会在这一天赏赐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等人点心和蜡烛,彰显皇恩,君臣同乐。作者赞美了这件事中君王所表现出的德性,及对臣子的关怀。
文人古诗的赞美主题,也都是德性教化方面的。不像西方古代诗歌经常赞美力量、权势、富贵等世俗功利。我国诗教传统,赞美的一般是德性,赞美君王造福百姓,赞美圣贤济世之功,赞美君子的高风亮节。这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尊和卑真正说的不是地位的高下,而是德性的高低。比如班级里的班长和各个班干部,有了不同的职位,但不表示他们更加尊贵,而是说他们为班级付出了更多,为大家服务,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再比如老师,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呢?因为老师们给大家讲授知识,教大家读书做人,付出了很多,因而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因而,有德者居尊位,这才是中华文化的尊卑关系。
从伏羲以来,中华文化一直推崇的是道,是德,而不是力量。之后到了孔子,更是确立了以德性论尊卑的观念。所以后来人们才会说“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的话。有德者居尊位,无德者居卑位,这才是真正的尊卑关系。正因为人们对德性的推崇,大多数统治者都会以较高的德性来要求自己。唐王朝的皇帝们经常在各个节日与民同乐,诗中的寒食节,普通人不能生火做饭,皇帝便赐下烛火和点心,是体贴臣子和百姓的表现。作者颂赞这样的行为,也是鼓励统治者保持好的德性,与臣子百姓和谐共处。
4.带着理解,尝试背诵。
相结合吟诵文字谱吟诵一遍,再去掉吟诵符号谱,尝试背诵一遍。
5.补充观看寒食节的风俗,明确其意义。
明确:“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春秋时晋文公后悔逼介子推出山,反而害得他被火烧死,便下令以后每年这一天不许生火,只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之后的历朝历代都传承下来,寒食节成了第一祭祀节日。到唐朝更是成为休假七天的法定假日。寒食节当天,按照唐朝宫廷习俗,由宦官给王公贵族、文臣武将和普通百姓送点心,有体恤百姓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记默写《寒食》,并查找有关寒食节的诗歌并吟诵。
2.预习《迢迢牵牛星》,并查找有关七夕节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