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下 学期 春季
课题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新诗 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看一首诗,看它和以往我们学习的“李白”“杜甫”的诗歌有什么区别?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对,这是这是早期以白话为基础创作的“新诗”。那么什么是“新诗”呢?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 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 “白话韵文” “国语的韵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位诗人的诗,去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韵与哲思。 二、初读诗歌,畅谈感受 学习活动:朗读诗歌,谈谈诗歌带给你怎样的初读感受。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风 雨 吟 芦 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统 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朗读提示内容,梳理主要信息。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主要信息: 1.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的意象; 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 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2.学习方法: 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 四、归类整合,解读诗歌 1.画面感强,抒彩浓:《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 2.哲理性强:《断章》《统一》板块一、诗画品情—— 学习《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 任务一:诗中有画——把握意象,描述意境 学习活动:朗读三首短诗,圈画出诗中的意象,并边读边想象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怎样的意境,请具体描述下来。 1.《月夜》 意象:霜风、月光、顶高的树 深秋的夜晚,冷风一直在吹,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旷野上一个人与一棵顶高的树并排而立,互不依靠,营造了冷清寂寥却又不失生机的意境。 2.《萧红墓畔口占》 意象:长途、红山茶、长夜、海涛 诗人不辞辛苦,长途跋涉,走了六小时的路,来到墓前,虔诚地送上一束红山茶。诗人在漫漫长夜默默凝视,逝者却在安静闲适地倾听着海涛的声音。营造出深沉平和的意境。 3.《风雨吟》 意象:风、雨、郊原、房舍、年轻舵手的心、风雨 狂风席卷而来,暴雨骤然而至,大地顿时如海,房屋如同小船在水中飘摇不定。内心恐惧和担忧的屋中人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努力掌握着船行的方向。营造出迷茫、忧郁和不安的意境。 任务二:诗中有情——联系创作背景,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活动:默读诗歌,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用简练的语言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1.《月夜》 (1)阅读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7年,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1918年元月,沈尹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月夜》《鸽子》《人力车夫》三首新诗,发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声。 “霜风”“月光”象征着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原本给人冷清寂寥的感觉,然而“呼呼的吹”“明明的照”却又增添了生机和亮色,让我们感觉到诗人虽独自站立,却并不孤独;“树”是“顶高的”,象征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凝练的修饰语表现出他们的强大,含蓄地暗示了“我”的渺小。然而如此渺小、势单力薄的“我”却与“顶高的树”“并排”而立,不靠不依,这又表现了诗人独立自强、倔强不屈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表达了作为个性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无比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情感和探求真理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以及进步青年希望唤起国人觉醒和民族觉醒的思想感情。 2.《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以及挚友的逝去,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地凭吊时的即兴之作。 诗人经历了被捕入狱的沉重打击之后,“走”“六小时”“长途”,这凝练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诗人走的时间之长,路途之远,更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意之诚。而“寂寞”一词本是指人物的心情,这里用来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委婉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孤寂悲凉,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 诗人写到将“红山茶”放到“头边”而不是墓前,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痛惜朋友早逝,希望朋友还活着,幻想她只是暂时安睡。 “我等待着”,诗人等待什么呢?结合诗歌结尾的写作时间,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期待抗日胜利的到来。 “我”满怀热情而来,送上“红山茶”,“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好友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期待。 3.《风雨吟》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1949年8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中的“风雨”仅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吗?“年轻”说明了什么?“舵手”又应该做什么 …… “风雨”暗示了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年轻”说明“我”经验不足。 “舵手”象征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引路人。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个人未来的迷茫和担忧之情,同时“年轻舵手的心”也表达了诗人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并作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板块二、诗画悟理——学习《断章》《统一》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任务三:诗中有画——把握意象,描述意境 学习活动:自读两首短诗,圈画意象,边读边思考,可以适当想象,描述一下诗歌的意境。 1.《断章》 意象:桥、楼、明月、窗子、梦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听耳边风声吟吟,想那林中鸟鸣啾啾,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如梦如幻。不经意间,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2.《统一》 意象:叶、花、果实、树木、大地 所有的叶子没有区别,那是一片蓬勃的生机;所有的花朵也没有差异,那是肆意绽放的美丽;所有的果实都是一样,那是成熟的模样;所有的树都相同,那是生命的状态;整个大地是一朵花,那是统一的整体。 任务四:诗中有理——抓住意象之间的联系,品味语言,感悟哲理 学习活动:再读诗歌,抓住意象之间的联系,品味诗歌中富有意蕴的诗句,感悟诗人传达的哲理和思考。 1.《断章》 诗人将看似毫不相干的形象以类似顶真的手法连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让我们感悟到哲理: 宇宙间的事物存在普遍联系,互相依存。 万事万物的区别和分别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2.《统一》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叶、花,不论他们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承。所以诗歌蕴含的哲理就是: 世界万物终究归于统一。 五、抓住特点,综合比较 (一)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2.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3.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4.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五、拓展训练,灵活运用 任务五:诗中有趣——尝试创作,诗意表达 怎样写诗?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借助“鸟”这一形象,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初学写诗时要注意学习这种写法,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形象,借助这些事物来抒发情感。 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有无限的眷恋,有无法排解的家国愁绪,有渴望,有无奈……令人难忘。 写诗还要注意节奏。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基本上三句形成一小节,整体节奏舒缓、明快;在韵律上,“天、烟、前、圆、鲜、莲、燕、暖”押同样的韵,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学习活动:根据课本给出的技巧点拨和本节课的学习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并说明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或传达了什么道理。 你和我 你在厨房, 我在书房, 你在忙碌叮当, 我在逐梦路上。 诗歌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意境,表达了孩子对母亲陪伴的感恩以及自己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热情。 课下学习活动:创设一个情境,配上一首短诗作为文案,发送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