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22:2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的用法; 2. 整合《孙权劝学》,比较阅读文本,探究文章的章法结构,体会古人的劝谏智慧;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说话艺术并获得成长的教益。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整合《孙权劝学》,比较阅读文本,探究文章的章法结构 2. 体会古人的现身说法、设喻说理的劝谏技巧;
教学难点: 1.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说话艺术并获得成长的教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同学们自学的时间增加了。小强同学很开心,表示可以有更多时间安排课外生活了。小乐同学在班级QQ群里发表评论。 小王同学得知情况后,发现即将要学习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学到劝说的策略用来劝说班里像小乐这一类的同学。 二、初步感知 任务一、请小组内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分享文中主要人物的故事并完成“文言积累卡”的填写。
1.简介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该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等经典故事皆出自于这本书。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 )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了谋臣的建议,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2.完成设计填写“文言积累卡”。 类别例句释义(用法)实词一词多义朝: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早晨 朝廷 朝见 虚词于于:有求于我 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介词,对 介词,比 介词,在 介词,到之之: 朝廷之臣 孰视之 燕、赵、韩、魏闻之 的 代指徐公 代这种情况 文言句式倒装句君美甚……
三、比较探究 任务二: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再现“劝谏”现场,分析“邹忌”劝说的过程,探究邹忌劝说成功的原因,并写在探究成果展示单。 探究成果展示单 邹忌善于思考,以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他由己及王,推断出”“王之蔽甚矣”。邹忌进谏时,以切身体验类比国家大事,设喻说理,入情入理,易于被齐王接受,体现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齐王是一个明君,从善如流、行事果断、富有智慧。
明确: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 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本文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 古人认为“三”代表着“较多”,比“一”多,比“九”少,可谓不多不少刚刚好。“三叠”式结构通常表现为一件事情要经过三次反复才能完成,或者通过三个类同的情节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形成了文本振动的频率,表现出一种层进 式的反复,出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同学们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时可以关注这一结构特点。如刘备三顾茅庐,“三顾”才见他求才之诚心;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三调”才知取经之艰辛;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三打”才显起义之声势等。 任务三:本文和《孙权劝学》属于同是劝说类的文体,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了深入理解文本,请小组合作完成下表。(提示:可以从劝说的对象、劝说的主题、劝说的方式、劝说的语气等角度分析) 《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共同点 不同点劝说的方式:现身说法 邹忌从自身“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这三种情况来类比齐王身处的环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从而成功劝谏齐王广开言路。孙权用自己与吕蒙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说自己事务繁多,仍然坚持读书,并且“自以为大有所益。”成功劝说吕蒙读书。 劝说方式和语气不同:邹忌用类比的方式,语气委婉,孙权直接陈述,语气强硬。劝说双方对象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臣劝君,《孙权劝学》是君劝臣。谋篇布局上:剪裁巧妙,详略得当。两篇文章都详细叙述了劝谏的过程,略写了采纳意见后的做法和效果,略写中仍有详略,一详一略,巧妙得当。 劝说主题不同:一是劝说君主广开言路,一是劝说大臣多读书。
四、学以致用 任务四: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成功劝谏的故事,请分享故事,交流他们劝说成功的原因。 故事1晏子谏杀烛邹: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故事2: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并且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男子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我已经决定,你怎么敢反对?魏征回道: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唐太宗沉吟半响,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此外还有触龙说赵太后、曹植作《七步诗》劝说曹丕不要手足相残、晏子劝谏齐景公停止酗酒等故事。 明确原因:(1)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 (2)语言上尊重对方,赢得好感。 (3)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以退为进。 (4)可推己及人,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 (5)用类比的手法或者亲身经历劝说对方更容易被人接受。 五、课堂小结 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同时,纵观历史,我们领略了古人高超的说话艺术,他们以事喻理、巧妙对比、迂回婉谏、绵里藏针,一目目动人的劝说场面无不展示着他们惊人的智慧。这也启示我们:人与人交流需要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说别人时讲究方法,做到趋利避害,可能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