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 辩论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 辩论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22:35: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口语交际:辩论
教学目标
1、了解立论和驳论的要求和要素,掌握辩论过程中“立”和“破”的要求。 2、了解辩论的意义,了解辩论赛的活动形式,活动程序,。 3、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4、通过辩论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如何更好地驳倒对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教学难点: 通过辩论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如何更好地驳倒对方。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 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或多或少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议论。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议论文,昨天也请大家回顾了相关议论文的论点论据,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议论文有哪些要求? 我们知道根据论证方式的不同,可把议论分为立论和驳论,那么在驳论中我们一般会用到哪些方式呢? 整理内容,提炼要素(课前完成) 整理分析学过的两篇议论文(立论文),完成下表 篇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敬业与乐业(九上)“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孔子、百丈禅师、佝偻老人承蜩、举例、对比、道理、比喻论证怀疑与学问(九上)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戴震、笛卡尔举例、对比、道理论证
总结:立论有哪些要求 观点要明确;要言之有据(论据要准确,与材料一致,要丰富全面);论证要合理(逻辑准确,论证方法合理,论证结构可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也可采用“提问——分析——解决”逐层深入的模式。) 2.整理分析学过的两篇议论文(驳论文),完成下表 篇目反驳的观点主张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中国人并未完全失掉自信力。中国的脊梁 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驳论点、驳论证过程)思维导图不求甚解(九下)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普列汉诺夫、诸葛亮、陆象山直接反驳、对比、举例论证(思维导图)
总结:驳论有哪些要求,有哪些批驳的方式 (思维导图) 观点要明确;要言之有据(论据要准确,与材料一致,要丰富全面);论证要合理(逻辑准确,论证方法合理,论证结构可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也可采用“提问——分析——解决”逐层深入的模式。) 驳论的一般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1.驳论点(论点本身有误):就文章的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相关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2.驳论据(论据不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片面,使对方的论点失去根据,不驳自倒——釜底抽薪):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反驳。 3.驳论证(指出对方在论证方法上的错误,抓住对方论证不合理、推理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等毛病,显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等。 (与立论都属于论证方式) 1.直接反驳,即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是错误的方法。 2.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例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 3.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两年以前,总自夸地大物博;后来又“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并且承认这些都是事实。进而推出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首先就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这些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无法证明“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既然“不曾有过”,当然也就无所谓“失掉”,对方的论据无法证明论点,从而证明了对方论点是错误的。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二、分析驳论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简要分析以下驳论运用的方法? 1.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反驳: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反驳论据——鲁迅先生抓住了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证明了对方论据的虚假,从而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2.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针对对方“友邦人士,惊诧莫名”的观点,这样批驳道: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直接反驳观点:文中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揭露了所谓的“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 ) 我们通过驳论文分析了驳论的方式,但驳论不仅仅出现在议论文中,它还常用于辩论赛,现在,请同学们分析辩论赛实录来进一步了解辩论的相关环节。我们知道正规辩论时对方辩手各4名,分别是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一辩是立论,一般需要正面论述己方观点,二辩三辩承担攻辩任务,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四辩是总结陈词,对辩论进行总结,一般先要反驳对方观点,再全面总结己方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这场辩论赛中双方各是如何进行陈述与反驳的。 三、分析经典辩论赛模式(附《网络使人与人亲近还是疏远》辩论赛实录) 环节主要任务如何陈述\反驳立论(一辩)正面论述己方观点攻辩一(二辩)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攻辩二(三辩)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自由辩论轮流发言,强化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总结陈词(四辩)对辩论进行总结(先驳对方的观点,再全面总结己方观点)
了解了辩论赛的相关模式,我们先来练个手: 四、小试牛刀 一辩论小组同学就“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进行激烈的论争,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的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进行得体而有力的回击呢? 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直接反驳) 唐僧也没念几次啊,后来孙悟空自己也挺听话的; 大家的语言简洁有力,这也是我们在接下去的辩论赛中要遵守的原则。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实战演练。 五、实战演练 分组实战,达成目标。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小组,每组8人,分成正反两方,从下面提供的辩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辩论实战练习。(课前做好辩论准备(1)组织队伍。正规辩论时,双方对手各4名,分别是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4名辩手分工各有不同:一辩提出观点;二辩、三辩补充一辩的发言,并对对方一辩的观点提出质疑,在自由辩论时,二辩、三辩一般也要发挥主力作用;四辩总结陈词。(2)设计辩论提纲。辩论的两大基本元素师“论”和“辩”。“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己方观点正确;“辩”就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拿到辩题后,小组成员首先要分析明确己方观点,想好从哪些方面论述,用哪些材料支持观点,将思考和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同时,还要考虑对方可能使用的论据和论述思想,推测对方可能出现的漏洞,构想己方批驳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辩论提纲。) 辩题: 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1.设计辩论提纲 (从“己方论点和分论点、己方论据、如何论证己方观点、对方会从哪些角度论证) 立论 逆境中更利于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完善;在逆境中能把自己锻炼的更加成熟;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逆境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潜能 首先,我来阐明三个概念。逆境、才和成才。逆境,不顺利的境遇。也就是说,人总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很显然,逆境和险境、绝境不同。才指为社会做出贡献有所作为的人。成才,估名思义,就是掌握才干,形成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逆境顺境都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此我们强调今天论题的适用对象是具有成才意识的独立个体。并且,逆境与顺境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那么,对方辩友肯定会问了。难道顺境就不利用成才了吗?我们不否认顺境有时候也能成才,但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于成才。它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人们可在逆境中积累大量经验。当人身处逆境时要比在顺境中操劳得多。逆境促使人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摆脱逆境走上成才的路径。于是逆境之中的思考与总结、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们增长才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身处逆境可激发人的进取精神。郭沫若同志曾说过,艰难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沦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毅力积极进取的人面前,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环境越是困难,越能抖擞精神,发奋努力,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第三,身处逆境还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就像高温下才能产生坚硬的金刚石一样。它使懦弱变为勇敢,使摇摆变为坚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外历史上,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逆境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孟子有言,“天将降大用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我方坚信,逆境有利于成才。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正方辩友有离题之嫌。对方的立论实质无非是为了说明问题,艰苦条件的磨砺能使人成才。然而我们并没有讨论磨炼能不能成才,而是在讨论逆境是否有利成才。逆境与磨砺不是一个概念,有利与能也不是一个概念。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方的观点是逆境不利于成才。且听我作如下的两点分析。 第一,从概念方面说:人活着。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这样的环境为我们成才的方方面面都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有利于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时,这种环境就是顺境。当我们生活在不论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压抑苦闷时,这种环境就是逆境。“逆”的意思是方向相反,跟顺境相对。“逆境”的意思是不顺利的境遇。不顺利的条件会有利吗?如果逆境有利成才顺境不利的话,我们为什么常祝愿“一帆风顺”,干麻不祝愿“一帆风不顺”呀。再来看看今天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利与否。核心在于利。《现代汉语词典》对利的解释有三:第一,利有顺利,便利的意思;第二,利是有利益的意思;第三,是使有利。但无论从哪个意思上说都是不符合正方观点的。难道你们能说逆境能使人的成才更顺利,更便利吗? 第二,从社会方面说:的确,在贫穷落后的社会,艰苦环境下仍能出人才,但他们的成功要付出比在良好环境下多少倍的艰辛呢?难道这是逆境带给他们的好处吗?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成长条件是要比过去顺利多了吧。然而即使是这样,老师、家长、学校仍然在不断地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我们营造顺利的成长空间。这就是为了更有利于我们成才。良好的教育,轻松的的思想环境,完善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正是我们成才的有利因素。古往今来的多少成功人士也为我们提供了证明。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谓脍炙人口,若是逆境不利于成才,孟母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难道是她不喜欢她的房子吗?节目最后得有一个小结,一句话。逆境不利于成才。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且不说中国的旧社会中有多少人死于饥寒交迫之中,也不说十年动乱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就拿我们学校的现实来说吧,有的同学经济困难不得不缀学,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又使许多学生弃学从工,弃学经商。更不用说社会上还有许多新文盲的存在,他们空喊着逆境出人才只是把眼光盯住古往今来在逆境中成功的一点例子就盲目断言,自然会得到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 在中国古代有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孟轲,也有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荀况。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之初并无善恶之分,正如一张白纸,是否能描绘出成才的蓝图,完全由他的经历和所受教育决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才有“昔孟母,择邻处”的佳话。 鲁迅曾说,天才的出现,不仅需要天才的种子,而且更要适宜天才生长的土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才与否,不仅与他的主观努力有关,而且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诸葛亮成为千古人龙没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是不可思议的,曹雪芹登上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没有他青少年时期的良好教育是不可能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成才与否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作为大政方针,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不是天才和种子,但必须有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这样我们国家才会有大批人才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中华振兴才有希望,当然我们青少年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尽量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要胸怀凌云志,使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刚才我方一辩已经说了,人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我方观点是逆境有利于成才。此观点适用对象是有成才意识有独立个体。 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成才。人有惰性,无逆境时这种惰性便会多少增长,所以,人总是在条件越艰苦的时候潜能发挥得越充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正是逆境有利于成才的道理。 孟轲认为天要为人才设置逆境,来增益他们的所不能。英国的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好学校。 法国卢梭说过“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逆境总是有的呀。因此人类必须具备一种应付逆境的态度,我们青年人就应该敢于面对大风大浪,要直面逆境,勇于成才,通过逆境获得一种良好的品质,做逆境中的中流砥柱。 毛主席说“哪里艰苦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当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我们奔向逆境,通过逆境来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的父辈包括南郊中学的许多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号召下,奔向艰苦的环境真正做到这一点,难道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应该成为我们继承的财富吗? 逆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发展是新一代人必需具备的精神,这是执着的首创精神,是充满挑战的21世纪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这样的进取精神。我们南郊学子应该锻炼这种意志。培养这种精神,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都会直面现在的以及将来的种种逆境,成才报国。 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成才。人有惰性,无逆境时这种惰性便会多少增长,所以,人总是在条件越艰苦的时候潜能发挥得越充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正是逆境有利于成才的道理。 顺境为人才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会对人才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消磨才华,扼杀人才。顺境为人才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充分的资源,顺境为人才的多样性提供了优良的土壤。 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 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 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因为人的成长,总是以其独立的担当恰当的社会角色为标志的,逆境中的困顿,容易产生挫败感,使人打断终生成长的进程,而顺境中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 第一,从概念方面说:人活着。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这样的环境为我们成才的方方面面都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有利于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时,这种环境就是顺境。当我们生活在不论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压抑苦闷时,这种环境就是逆境。“逆”的意思是方向相反,跟顺境相对。“逆境”的意思是不顺利的境遇。不顺利的条件会有利吗?如果逆境有利成才顺境不利的话,我们为什么常祝愿“一帆风顺”,干麻不祝愿“一帆风不顺”呀。再来看看今天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利与否。核心在于利。《现代汉语词典》对利的解释有三:第一,利有顺利,便利的意思;第二,利是有利益的意思;第三,是使有利。但无论从哪个意思上说都是不符合正方观点的。难道你们能说逆境能使人的成才更顺利,更便利吗? 第二,从社会方面说:的确,在贫穷落后的社会,艰苦环境下仍能出人才,但他们的成功要付出比在良好环境下多少倍的艰辛呢?难道这是逆境带给他们的好处吗?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成长条件是要比过去顺利多了吧。然而即使是这样,老师、家长、学校仍然在不断地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我们营造顺利的成长空间。这就是为了更有利于我们成才。良好的教育,轻松的的思想环境,完善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正是我们成才的有利因素。古往今来的多少成功人士也为我们提供了证明。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谓脍炙人口,若是逆境不利于成才,孟母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难道是她不喜欢她的房子吗?节目最后得有一个小结,一句话。逆境不利于成才。 且不说中国的旧社会中有多少人死于饥寒交迫之中,也不说十年动乱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就拿我们学校的现实来说吧,有的同学经济困难不得不缀学,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又使许多学生弃学从工,弃学经商。更不用说社会上还有许多新文盲的存在,他们空喊着逆境出人才只是把眼光盯住古往今来在逆境中成功的一点例子就盲目断言,自然会得到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 在中国古代有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孟轲,也有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荀况。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之初并无善恶之分,正如一张白纸,是否能描绘出成才的蓝图,完全由他的经历和所受教育决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才有“昔孟母,择邻处”的佳话。 鲁迅曾说,天才的出现,不仅需要天才的种子,而且更要适宜天才生长的土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才与否,不仅与他的主观努力有关,而且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诸葛亮成为千古人龙没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是不可思议的,曹雪芹登上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没有他青少年时期的良好教育是不可能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成才与否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作为大政方针,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不是天才和种子,但必须有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这样我们国家才会有大批人才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中华振兴才有希望,当然我们青少年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尽量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要胸怀凌云志,使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2.修改提升,小组完善辩论提纲 3.形成辩论稿 环节:立论 辩手分工:正方一辩: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在国外也不例外,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无不是在深刻的苦难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这才超越了自我,创立了伟大的学说或宗教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相对于顺境,逆境更能够锻炼人,使人坚强。 反方一辩:逆境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勇气,失去斗志,迷失自己的方向。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充满理想,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可是在黑暗的旧社会的环境下,祥子的梦想一次次破灭,祥子不甘失败也挣扎过,也努力过。可是在当时那样的逆境中,祥子的计划不断被破坏。最终祥子成为了一个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祥子成了逆境刀下的牺牲者。请问对方辩友,这不是证明了逆境带给人更多的是毁灭而不是重生吗?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家长的宠儿,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些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差, 遇到困难往往会不知所措, 久而久之, 他们会变得自卑起来。这样说来, 逆境对他们的“考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我们不是常常听到某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坠楼跳河的惨剧吗 逆境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这固然跟当事者的心理脆弱有关,但如果没有这些逆境, 他们或许就不会走上不归路了。 环节:攻辩一 主要任务: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辩手分工:正方二辩:正视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人本身都有好逸恶劳的本性,顺境容易使人丧失追求的意愿,沉缅于前辈的积荫之中,不思进取;而在逆境中,人才会自觉地去奋发图强,才会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走出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身处逆境可激发人的进取精神。郭沫若同志曾说过,艰难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沦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毅力积极进取的人面前,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环境越是困难,越能抖擞精神,发愤努力,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反方二辩: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太多的的挫折,造成了心灵扭曲和病变。 马加爵家境贫寒,衣服都是同学捐赠的。虽为当地的状元,但他为了节省开支,选择了花费较小的云南大学,家境的贫寒,同学的嘲笑,表白被拒的挫折,使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遭遇了重重逆境,但逆境最终有使他成长吗?没有。反而使他心理产生病变,最终沦为杀害舍友的杀人狂魔。 心理学已证实:逆境直接导致抑郁、消极、愤懑,严重的时候甚至使人的性格发生畸变,进而造成自杀、犯罪等我们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环节:攻辩二 主要任务: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辩手分工:正方三辩:身处逆境还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就像高温下才能产生坚硬的金刚石一样。它使懦弱变为勇敢,使摇摆变为坚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在中外历史上,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逆境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方坚信,逆境有利于成才。 反方三辩:逆境对于人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逆境中的成才是压制性的,它不利于人才认知系统和身心、性情的健康发展。任何组织和领导者都应对人才成长中的各种人为逆境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思想教育,以消除产生逆境的不利因素,通过健全的制度、和谐的内部环境与适当的物质待遇,为人才的社会角色成熟和全面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空间,使人才远离逆境的折磨与摧残。这也是社会和谐、民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环节:总结陈词 主要任务:对辩论进行总结 进行点评,条件允许的话可评出最佳辩手。 五、课堂小结 学生:从此次辩论中学到了辩论的技巧:(辩论的原则和技巧(1)表达清晰,声情并茂。辩论应该用普通话进行,发言过程中口齿清晰,语速正常。辩论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调整语速、语气、语调,使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明力和感染力。(2)观点鲜明,协同作战。立论时,一定要鲜明地表达己方的观点,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辩论需要团队协作,在辩论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内部观点的一致性,不要出现同意对方观点、失去己方立场的情况。(3)善于聆听,快速反应。善听是善辩的前提。辩论赛中,自由辩论阶段是最紧张也是最精彩的环节,由于有时间限制,而又没有底稿,需要辩手自由发挥,这时最容易忙中出错,所以辩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听准、听懂对方的发言,快速思考,及时发现对方观点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或者抓住对方论据的疏漏,或者指出对方论证方法的错误,给对方以有力的批驳。(4)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有力。辩论赛针锋相对的特点,决定了辩手在陈述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时,要特别注意逻辑严密,表达准确,避免词不达意或自相矛盾,让对方抓住漏洞和把柄。同时,语言要简洁干净,避免拉杂、冗长,做到既能清晰表意,也能有力反击。(5)要有风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辩论既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检验。辩论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局势顺利时,不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暂居弱势时,也不要沉不住气,自乱阵脚。)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到了辩论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但是辩论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我们平时还是要多进行口语表达练习,相信你也能成为一名最佳辩手。 六、板书设计 观点明确 立论:言之有据 论证合理 辩论 驳论点 直接反驳 驳论:驳论据 反证法 驳论证 归谬法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一门新兴的课型,它不同于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的要求比较宽泛,评估的数据较多同时预期达到效果的时间也较长。虽然语文教材中有明确的课程,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此次我选择的是口语交际的辩论这一课程,辩论本身就比较复杂,流程相对较多,而此次公开课还须结合单元统整,要在一节课中完成整个流程困难重重。在刘老师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压缩范围精简环节,先通过回顾议论文的知识让学生梳理议论文要素,进行强化训练,再通过阅读辩论赛实录了解辩论的相关要素,之后学以致用,先列好本次辩论赛需要的提纲,再展开实战演练。整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辩论的掌握和运用还是比较到位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口语交际的主角是学生,所以整堂课都以学生个人初步完成、小组合作提升来进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互动交流。口语交际的话题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辩论赛的形式又要求学生能搜集到充分的资料,做到有据可依,有话可讲,因此我选取了“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的这个话题,引发了学生的辩论。整节课环节到位,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量化,可以多采取学生互评、嘉宾评分等多样化评价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对能力。最后的辩论赛比较仓促,有些学生辩论稿还没有完成导致辩论时语无伦次,有些学生应对能力较弱,不能立即进行反驳。总而言之,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磨砺自己,提高自己的预设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