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五石之瓠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宋景争第二单元
情境导入
庄子的妻子去世,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不解。庄子说:“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杂篇·列御寇》
鼓盆而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怎样对待生死,感受到庄子安时处顺、抛弃世间荣华,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庄子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 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
庄子的作品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思想
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
庄子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天道观
辩证法
人生观
自由思想
齐物论
背景探寻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闸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姓惠名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做过梁惠王(魏王)的相,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组织人和支持者。
惠子与庄子本是朋友,本篇以及许多篇章中所写惠子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子的思想。
惠子其人
庄子和惠子:
鱼乐之辩
庄子一生朋友极少, 唯有惠子跟他来往频繁, 两人一见面就争论不休, 却又谁也离不开谁。一个穷得响叮当, 一个贵为相国, 偏偏成了最佳“辩友”。
友情在互怼中升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庄子《人世间》里讲了一个故事:石木匠带徒弟们去齐国,路过曲辕时看见一棵硕大的栎树,其树阴就可以卧牛数千头。徒弟们蜂拥过去观看,但石木匠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徒弟们气喘吁吁追上来说:“师父,自从我拿斧头以来,就没见过如此大树,你怎么看都不看一眼。”石木匠说:“用这棵树做的船会沉,做的家具会腐,做的棺材会烂……毫无用处,看它干嘛。”这晚,大栎树给石木匠投梦说:“你说的那些有用的树,都因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万年,恰恰正是因为我的无用。”
庄子想借此寓言说明一理——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变化的。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如何理解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庄子的脚步,一起来学习一下《五石之瓠》,,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答案。
题目解说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贻 大瓠之种
瓠落 呺然
不龟手之药 洴澼絖
鬻技百金 以说吴王
掊 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字词识读
(yí)
(hù)
(huò luò)
(xiāo)
( jūn )
(píng pì kuàng )
(yù)
(shuì)
pǒu
(nàn )
( jiàng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赠送
名作动,充实容纳
省略句
“举自”,保全自己。
所容纳的东西
原文翻译
名作动,种植
之
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保全自己。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无可容纳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营生
原文翻译
确实
把…作为
以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名作动,领兵。
名作状,在水上。
割地
有的人。
犹:仍然,还是
使用方法
表转折,却
把……制成。
原文翻译
发难,即发兵侵吴。
数词作形容词,相同。
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惠子
庄子
大瓠无用
不龟手之药
庄子与惠子对待五石之瓠的态度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分析)
惠子
庄子
从用法来看,惠子与庄子分别从什么角度看待瓠的功用?有何用意?
瓠
庄子
盛水浆,以为瓢
以为大樽
对物的加工改造和制作
保留了大瓠原本的样貌
惠子
技
道
小
大
实用主义和审美主义
讽刺庄子的学说
大而无用
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讥讽惠子做法看不到无用之大用,批评惠子的固陋
宋人和客分别怎么使用“不龟手之药
人物 用途 结果
宋人
客
护手霜
用于军队打仗
世为洴澼絖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裂地而封之
“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
宋人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鬻技百金
惠子
盛水做瓢都失败了
把葫芦打破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看不见物体背后的“大用”。
“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
客
以说吴王
获裂地之赏
庄子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精神自由 vs 世俗功利
庄子与客是一类人吗?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
客:本质处于功利的心机
庄子:将五石之瓠用于“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完全脱离功利心,隐含着精神的大自由。
①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②鲜明的感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本文的说理方法:
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一场对话,两种观点
惠子
庄子
五石之瓠
其坚不能自举
瓠落无所容
无用而掊之
不龟手之药
宋
洴澼絖
吴
败越人
所用之异也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无用”“有用”之争
课堂小结——结构
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所以他能用独特的眼光,发现大葫芦的使用价值,他的想法超越了世俗的眼界,而这些想法也恰恰源于他道家思想的主张。学完课文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课堂小结——内容
《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
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功用也不同。
②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
——鲍鹏山
拓展积累
庄子的大用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鲍鹏山
拓展积累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网上有一个问题: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背唐诗不能致富、不能赚钱、不能出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同学们,你能回答吗?
拓展思考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矛盾?
网友答案
“慢慢地,我长大了。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
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的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