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5 19: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B.A 和A、d 和b 不属于等位基因,C 和c 属于等位基因
C.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D.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
2.一对夫妇生育了三胞胎男孩,其中两人是同卵双生。下表是20年后三人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特征 男孩 I II III
身高 180cm 173cm 172cm
ABO血型 B AB B
习惯用手 左利手 ? ?
注:ABO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习惯用手由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右利手相对于左利手为显性,不考虑变异。
A.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其判断依据是ABO血型
B.身高的差异可以说明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
C.若父母都是右利手,则Ⅱ是右利手的概率是75%
D.若父母都是右利手,则Ⅲ是左利手的概率为25%
3.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研究表明,在大约70%的患者中,编码CFTR蛋白(一种跨膜蛋白)的基因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进而影响了CFTR蛋白的结构,使CFTR蛋白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编码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
B.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细胞中合成CFTR蛋白需要3种RNA参与
4.白化病与镰状细胞贫血是两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发病机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和过程②都需要tRNA的直接参与
B.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的表达过程遵循碱基互配对原则
C.这两种致病基因在人体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不同
D.上述实例能体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途径
5.血橙被誉为“橙中贵族”,因果肉富含花色苷,颜色像血一样鲜红而得名。当遇极寒天气时,为避免血橙冻伤通常提前采摘,此时果肉花色苷含量极少而“血量”不足。血橙中花色苷合成和调节途径如图。

注:T序列和G序列是Ruby基因启动子上的两段序列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血橙果肉“血量”多少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控的
B.低温引起T序列改变及去甲基化进而使血橙“血量”增多
C.同一植株不同血橙果肉的“血量”不同可能与光照有关
D.若提前采摘,可将果实置于低温环境激活Ruby基因表达
6.如图表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与DNA复制的共同点是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
B.③过程直接需要的物质或结构有mRNA、氨基酸、tRNA、核糖体、酶、ATP
C.人的囊性纤维化症和苯丙酮尿症都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影响表现性状的
D.HIV、大肠杆菌及T2噬菌体都可以在人体细胞内进行①③这两个基本过程
7.如图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分支酶基因R是豌豆种子细胞中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b过程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物质是碱基A与T,C与G
C.在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活性降低
D.此图解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8.柳穿鱼是一种园林花卉,有甲、乙两品种。两品种花形态结构不同,与Lcyc基因表达有关。乙品种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甲基化,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甲品种的Lcyc基因未甲基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品种的Leyc基因具有相同的碱基排列顺序
B.甲、乙两品种的Lcyc基因是等位基因
C.甲、乙两品种可能相互发生性状转化
D.乙品种不能合成Lcyc基因对应的蛋白质
9.白花和黄花是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花色形成的机制如下图所示。研究小组取白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F1均开白花,F1自交后,F2中白花植株有130株,黄花植株有30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白花和黄花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F2白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所占的比例为7/13
C.F2中一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黄花:白花为3:1
D.F2中一黄花植株自交,后代可能不出现性状分离
10.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的翻译过程。mRNA的5'端可以发生甲基化,称为5'帽子(5'cap),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polyA尾,但对应基因的尾部却没有T串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化会导致mRNA的5'端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据图可知,翻译从mRNA的3'端开始
C.polyA尾不是对应基因直接转录形成的
D.当终止密码子与相应的反密码子结合时,翻译过程终止
11.两种柳穿鱼植株杂交,F1均开两侧对称花,F1自交产生的F2中开两侧对称花34株,开辐射对称花的5株。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柳穿鱼植株的Leyc基因碱基序列相同,只是在开两侧对称花植株中表达,在开辐射对称花植株中不表达,二者Lcyc基因的部分片段甲基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花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Lcyc基因甲基化后,导致其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C.图示Lcyc基因的片断可能是启动子所在位置
D.推测甲基化的程度与Lcyc基因的表达程度成正相关
12.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的表达过程如图所示,数字表示相应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与过程②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基因选择性表达为多肽链1或2属于基因在翻译水平的调控
C.以前体mRNA、成熟mRNA1为模板逆转录所得DNA不同
D.图示过程可体现一个基因可同时控制不同的性状
13.大多数真核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前体是按一种剪接方式,加工产生出一种成熟mRNA分子,进而只翻译成一种蛋白质。但有些基因的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加工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分子,这一过程称为可变剪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基因可能参与生物体多个性状的控制
B.mRNA前体的剪接加工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某一基因可以同时结合多个RNA聚合酶以提高转录的效率
D.可变剪接是导致真核生物基因和蛋白质数量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14.月季是宿州的市花,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月季花瓣有单瓣和重瓣,花色有粉红、金黄、洁白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月季的单瓣花和粉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B.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月季,不遵循分离定律
C.可利用月季叶肉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月季的表型只与其基因型有关
15.染色质由DNA和组蛋白等物质构成。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均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如图甲所示,组蛋白乙酰化引起染色质结构松散,相关基因得到表达;组蛋白去乙酰化,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图乙为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过程a和b可能发生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
B.图甲中过程c需要解旋酶催化DNA双链的解旋
C.图甲中过程d还需要核糖体、tRNA等物质参与
D.由图乙中信息可知,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a到b
16.矮茎玉米株型紧凑,适合密植,可有效减少倒伏,提高产量。现有纯合的矮茎突变玉米a、b(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让a、b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F1为高茎,则F1基因型一定为杂合子
B.若F1为高茎,则F2一定为9:7的性状分离比
C.若F1为高茎,可以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D.若F1为矮茎,说明控制突变玉米a、b的矮茎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
二、多选题
17.在人群中,有多种遗传病是由苯丙氨酸的代谢缺陷所致的。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缺乏酶⑤会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导致人患尿黑酸症
B.苯丙酮尿症患者可通过摄取不含苯丙氨酸的食物来缓解症状
C.由图推测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苯丙氨酸通过酶①催化形成酪氨酸的过程中存在mRNA与tRNA的结合
18.Klotho基因与人及小鼠的衰老密切相关。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不变的情况下,该基因在人体内能表达出两种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分别为跨膜klotho蛋白和内环境中的klotho蛋白。klotho蛋白通过特定的通路诱导某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进而降低细胞中自由基的危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血清中的klotho蛋白浓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B.敲除Klotho基因的小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
C.细胞通过调节转录过程合成出不同的klotho蛋白
D.Klotho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19.如图为某家族有关甲病和乙病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A、a;乙病的相关基因为B、b,某性别个体在产生配子时乙病相关基因均被甲基化修饰,另一性别个体在产生配子时均去修饰,修饰后的基因作用效果等同于致病基因。已知I-1不含被修饰的乙病相关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相关基因在形成精子时被修饰
C.I-2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D.Ⅱ-3与Ⅱ-4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兼患的概率是1/8
20.鱼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生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探究鱼类鲜味下降的有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只有pH和温度,因变量是ACP的相对活性
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直接原因是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
C.pH低于3.8、温度超过60℃,对鳝鱼ACP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同
D.由图可知,将鮰鱼放置在pH5.8、温度40℃条件下,可保持鱼肉鲜味
三、非选择题
21.尿素循环障碍(UCD)是指人体参与尿素循环的酶或转运蛋白缺陷导致的一类遗传代谢病。根据出现缺陷的酶或转运蛋白分类,该病包括多种亚型。其中Ⅰ型的致病基因A仅位于X染色体上:Ⅱ型的致病基因b位于2号染色体上:Ⅲ型的致病基因d位于7号染色体上。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不同亚型的发病机理不同,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种:①基因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 。
(2)Ⅰ型UCD人群中的女患者人数多于男患者,原因是 。
(3)治疗前,需通过基因检测确定UCD亚型。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 ,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现有一对夫妇及他们的孩子(甲),对三人的A/a基因进行处理,经电泳分离后,结果示意图如下,推测甲的性别为 。同时,该夫妇Ⅱ型和Ⅲ型疾病相关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二者的基因型均为BbDd。他们所生的女儿(乙)仅患Ⅱ型。结合三种亚型分析。乙的基因型为 。
22.(一)中华文化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人喝酒不多就脸红,称作“红脸人”,其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有的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称作“白脸人”,其体内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都没有。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
(1)“红脸人”由于没有乙醛脱氢酶(AL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就上述材料而言,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有关吗 (填“有关”或“无关”)。
(二)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3)通过b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 ,在人体细胞内该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
(4)e过程称为 ,参与该过程必需的细胞器为 。
(5)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中可进行c过程的是 ;人类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为 。
23.光照强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对水稻适应弱光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
(1)弱光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 减少导致水稻减产。
(2)研究者推测RGA1基因与水稻对光的耐受性有关,用野生型(WT)、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d1)和RGA1过表达(OE)株系进行实验,每天光照和黑暗各12h,第3d测量结果如图1和图2。

①图1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光照下RGA1基因 ,在弱光条件下RGA1基因 。
②WT和d1对弱光耐受性的差异可能与能源物质消耗引起“碳饥饿”有关,据图2分析,请判断WT和dl“碳饥饿”程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
(3)图3表示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电子经一系列蛋白-色素复合体传递,同时H+从线粒体基质运输到内外膜间隙,最后H+通过复合体Ⅴ向内运输驱动ATP合成。在弱光条件下检测 线粒体内膜上的AOX蛋白含量,发现d1高于WT。请分析RGA1基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机制: (用关键词和箭头表示)。

24.遗传印记是指同一个基因由于来源于父本与母本的不同而产生表达差异的现象。DNA甲基化是指不改变DNA序列,通过碱基连接甲基基团来抑制基因表达,是遗传印记的重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是最早发现的印记基因,位于小鼠7号常染色体上,存在有功能型的A基因和无功能型的a基因,A基因能促进小鼠生长,而a基因无此功能。Igf2基因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基化后的DNA片段,其(A+T)/(G+C)的比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
(2)图中雌鼠在形成配子时,A和a基因遵循 定律,由图示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的 (填“父方”“母方”或“不确定”),理由是 。
(3)某研究小组要验证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现有小鼠若干:
①纯合的生长正常雌鼠②杂合的生长正常雌鼠③杂合的生长缺陷雌鼠④纯合的生长正常雄鼠⑤纯合的生长缺陷雄鼠,请选择一个杂交组合并预期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写序号): 预期实验结果: 。
(4)小鼠毛色褐色(B)对黄色(b)为显性,且基因B、b没有遗传印记。将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小鼠杂交,根据子代生长情况和毛色可以推知基因B、b是否在7号染色体上:
若子代生长正常褐色鼠:生长缺陷褐色鼠:生长正常黄色鼠:生长缺陷黄色鼠= ,则基因B、b不在7号染色体上;反之则在7号染色体上。
25.近交系(指遗传背景清楚,基因纯合且相同,以同代雌雄交配维持所得品系)小鼠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已知与小鼠毛色相关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G-g)均为完全显性且独立遗传,其中B基因能控制黑色素合成,A基因与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野生色,有A基因而无B基因时表现为桂皮色,但只有G基因存在时其他基因才能合成色素,被毛为有色,否则为白色。某实验室饲养有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白色近交系模型鼠,现将其雌鼠分别与基因型为aabbGG 的巧克力色雄鼠M交配,每种配15 窝,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四种模型鼠 F1仔鼠毛色
仔鼠总数 野生色 巧克力色 桂皮色 黑色
C1 K 系模型鼠 78 0 0 78 0
C2 L 系模型鼠 93 93 0 0 0
C3 N 系模型鼠 69 0 2 0 67
C4 B 系模型鼠 98 19 26 28 25
(1)上述小鼠毛色的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间的数量关系是 。
(2)K系模型鼠的基因型为 。N系模型鼠的基因型有 。
(3)实验室需要定期对饲养的近交系模型动物进行遗传质量监测,根据实验结果,上述近交系模型鼠应予淘汰的有 ,原因是该近交系动物已经发生 或出现基因污染。
(4)研究发现鼠的被毛还受独立遗传的基因S与s控制,基因型为ss的鼠被毛呈现白斑,其他基因型则不呈现白斑。观察发现巧克力色雄鼠M带白斑,而杂交组合C1和C2所得子代均无白斑。则将杂交组合C1所得子代雄鼠与杂交组合C2所得子代雌鼠交配,所得F2有色鼠中不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 ,白色鼠的基因型种类有 种。若利用基因型为 aabbbggss 的雄鼠与 F2白色雌鼠杂交,能否鉴别出F2白色雌鼠为纯合 并请说明理由: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的现象。
2、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3、表型=基因型+外界环境。
4、判断雌雄异体生物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测交,判断雌雄同体的生物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详解】A、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A正确;
B、A和A、d和d属于相同基因,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B正确;
C、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C错误;
D、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D正确。
故选C。
2.D
【分析】分析题干和表格:同卵双生的两个男孩基因型相同,男孩I和III血型均为B型,故男孩I和III最可能为同卵双生。
【详解】A、同卵双生的两个男孩基因型相同,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其判断依据是ABO血型,二者均为B型血,A正确;
B、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基因型相同,但是二者身高差异较大,身高的差异可以说明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生物的性状,B正确;
C、习惯用手由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右利手相对于左利手为显性,若用B/b表示相关基因,则男孩Ⅰ的基因型为bb,若父母都是右利手,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Bb,则Ⅱ是右利手(B )的概率是3/4即75%,C正确;
D、结合C选项的分析,若父母都是右利手,二者的基因型均为Bb,男孩Ⅰ和Ⅲ最可能为同卵双生,男孩Ⅰ为左利手,则Ⅲ是左利手的概率为100%,D错误。
故选D。
3.A
【分析】由题意知,囊性纤维病的发病机制是运载氯离子的载体蛋白基因发生了变化,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详解】A、编码CFTR蛋白(一种跨膜蛋白)的基因缺失了AAA或AAG三个碱基,则mRNA上缺失了UUU或UUC,再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编码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或UUC,A错误;
B、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导致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了CFTR蛋白的空间结构,B正确;
C、题中信息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细胞中合成CFTR蛋白需要mRNA(翻译的模板)、tRNA(携带氨基酸)以及rRNA(组成核糖体),D正确。
故选A。
4.A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其因2通过控制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②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①表示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需要tRNA的参与,A错误;
B、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发生DNA与RNA的碱基互补配对)和翻译(mRNA与tRNA碱基互补配对),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
C、基因1主要在皮肤和毛囊等处的黑色素细胞中表达,基因2在红细胞中表达,因此基因1和基因2在人体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不同,C正确;
D、基因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2通过控制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即上述实例体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途径,D正确。
故选A。
5.B
【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由图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血橙果肉“血量”多少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控的,A正确;
B、由图可知,低温引起T序列去甲基化进而使血橙“血量”增多,T序列未改变,B错误;
C、由图可知,光照会促进HY5蛋白与G序列结合,激活Ruby基因,促进合成关键酶,使花色苷前体转为花色苷,增加“血量”,所以同一植株不同血橙果肉的“血量”不同可能与光照有关,C正确;
D、由图可知,低温引起T序列去甲基化激活Ruby基因,所以若提前采摘,可将果实置于低温环境激活Ruby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B。
6.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转录,②表示转运RNA,③表示翻译。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详解】A、①过程与DNA复制的不同点是:以DNA单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A错误;
B、③过程是翻译,直接需要的物质或结构有mRNA、氨基酸、tRNA、核糖体、酶、ATP,B正确;
C、苯丙酮尿症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人的囊性纤维化症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C错误;
D、HIV是RNA病毒,侵入人体T细胞后,逆转录形成DNA,再进行①③过程,但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不侵染人体细胞,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淀粉分支酶基因R可以表达淀粉分支酶,故淀粉分支酶基因R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b过程为翻译,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物质是碱基A与U,C与G,B错误;
C、当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基因发生突变,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活性降低,C正确;
D、该图说明淀粉分支酶基因R可以通过表达淀粉分支酶,影响豌豆种子的形状,D正确。
故选B。
8.B
【分析】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现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称为表观遗传。
【详解】A、甲、乙两品种都是柳穿鱼,属于同一种园林花卉,具有相同遗传信息,即甲乙两品种Lcvc基因的碱基序列是相同的,A正确;
B、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甲、乙两品种的Lcyc基因不是等位基因,B错误;
C、甲、乙两品种属于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的交流,可能相互发生性状转化,C正确;
D、乙品种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表达,不能合成对应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9.C
【分析】题干信息:白花和黄花是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F1均开白花,F1自交后,F2中白花植株有130株,黄花植株有30株,即F2白花植株:黄花植株=13:3,属于9:3:3:1变式,可见满足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由F2中白花植株有130株,黄花植株有30株,即F2白花植株:黄花植株=13:3,属于9:3:3:1变式,可见满足自由组合定律;控制白花和黄花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题图可知,F2中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白花植株基因型为9/13A_B_+3/13aaB_+1/13aabb;9/13A_B_中1/13AABB自交后代全是白花能稳定遗传、2/13AaBB自交后代全是白花能稳定遗传、2/13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黄花不能稳定遗传、4/13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黄花不能稳定遗传,3/13aaB_自交后代全是白花能稳定遗传,1/13aabb自交后代全是白花能稳定遗传,可见F2白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所占的比例为7/13=1/13+2/13+3/13+1/13,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F2中白花植株自交,2/13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黄花,黄花:白花=1:3;4/13AaBb自交后代会出现黄花,黄花:白花=3:13,C错误;
D、由B项分析可知,F2中黄花植株基因型为A_bb,即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是黄花,Aabb自交后代黄花:白花=3:1,可见F2中一黄花植株自交,后代可能不出现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C。
10.C
【分析】图示为真核生物进行的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从mRNA5′端开始的。
【详解】A、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A错误;
B、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从mRNA5′端开始的,B错误;
C、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polyA尾,但对应基因的尾部却没有T串序列,说明polyA尾不是对应基因直接转录形成的,C正确;
D、当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柳穿鱼的Lcyc基因序列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控制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相同,因此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Lcyc基因甲基化后,其基因不会表达出蛋白质,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Lcyc基因甲基化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因此图示Lcyc基因的片断可能是启动子所在位置,C正确;
D、控制辐射对称的Lcyc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相对较高,两侧对称花植株Lcyc基因表达而辐射对称花植株不表达推测甲基化程度与Lcyc基因的表达程度成负相关,D错误。
故选C。
12.B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A、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前者的碱基配对发生在DNA和RNA之间,而后者的碱基配对发生在RNA之间,因此,二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指在不同细胞类型或不同发育阶段,特定基因被激活或抑制,从而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多肽链1与多肽链2空间结构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同一基因转录后经过不同的剪切方式产生的,不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逆转录是将RNA转化为DNA的过程,由于前体mRNA和成熟mRNA在序列上有所不同,它们作为模板逆转录所得到的DNA也会不同,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基因通过不同的mRNA和翻译后的多肽链,可以产生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控制着不同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13.C
【分析】1、题干中的信息“真核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前体是按一种剪接方式,加工产生出一种成熟mRNA分子,进而只翻译成一种蛋白质。但有些基因的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加工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分子”等。
2、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
【详解】A、据题意可知,有些基因的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加工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分子,进而可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因此一个基因可能参与生物体多个性状的控制,A正确;
B、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因此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则其剪切、加工也应在细胞核内完成,不需要细胞质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B正确;
C、某一基因中的上游含有启动子只能结合一个RNA聚合酶,C错误;
D、据题意可知,有些基因的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加工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分子,进而翻译成多种蛋白质,则生物基因和蛋白质数量较大差异,D正确。
故选C。
14.B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A、月季的单瓣花和粉红花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月季属于无性繁殖,不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月季叶肉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
D、月季的表型与基因型和环境有关,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以核糖体为场所,通过tRNA携带氨基酸,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存在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体结构松散,有利于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使染色体结构紧密,不利于基因的表达,可见图甲中过程a和b可能发生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A正确;
B、过程c为转录,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RNA聚合酶有催化解旋的功能,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
C、过程d为翻译,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tRNA具有识别和运载氨基酸的作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核糖体、tRNA等物质参与,C正确;
D、图乙为蛋白质合成过程,题图可知,tRNA运载氨基酸结合在肽链的b侧的方向,可见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a到b,D正确。
故选B。
16.B
【分析】纯合的矮茎突变玉米a、b可能为同一位点突变,也可能是不同位点突变。判断不同突变体是否为同一位点突变的方法:将突变体a与突变体b进行杂交,根据子代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位置。
【详解】AB、a、b玉米杂交得到F1,F1全为高茎,则a、b突变株可能是不同位点各自发生隐性突变,则F1基因型应为双杂合,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B错误;
C、a、b玉米杂交得到F1,F1全为高茎,则a、b突变株可能是不同位点各自发生隐性突变,则说明至少两对基因均控制玉米植株的高矮,可以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C正确;
D、a、b玉米杂交得到F1,F1全为矮茎,表型未转化为野生型,两种突变株可能为同一位点突变,说明控制突变玉米a、b的矮茎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B。
17.ABC
【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控制)。
【详解】A、结合题图:酪氨酸在酶⑤的催化下会生成黑色素,若缺乏酶⑤,人体细胞不能正常合成黑色素,会导致人患白化病;尿黑酸在酶③ 的催化下会分解成乙酰乙酸,进一步代谢出去,若缺乏酶③,会导致尿黑酸无法正常分解,会导致人患尿黑酸症,A正确;
B、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导致苯丙氨酸(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从尿中大量排出,是一种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据题图: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 而在酶⑥的催化下生成苯丙酮酸,从尿中大量排出,故苯丙酮尿症患者可通过摄取不含苯丙氨酸的食物来缓解症状,减少苯丙酮酸的产生,B正确;
C、题图中苯丙氨酸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应酶转化成相关物质从而表现出相应性状,即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苯丙氨酸通过酶①催化形成酪氨酸只是物质的转化,并未涉及将其翻译成蛋白质,故苯丙氨酸通过酶①催化形成酪氨酸的过程中不存在mRNA与tRNA(翻译)的结合,D错误。
故选ABC。
18.CD
【分析】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klotho蛋白的浓度会下降,这与人体的衰老过程密切相关,A正确;
B、Klotho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够降低细胞中自由基的危害,所以敲除Klotho基因的小鼠可能会因为自由基的损害而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不变的情况下,Klotho基因在人体内能表达出两种不同结构的蛋白质,这表明细胞可能通过调节翻译过程来合成不同的蛋白质,C错误;
D、由题意可知,Klotho基因通过调控klotho蛋白的表达来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合成,进而降低细胞中自由基的危害,这里的控制是间接的,通过调控代谢过程中的酶活性来影响细胞功能,是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CD。
19.B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5号、Ⅱ-6号不患甲病,而Ⅱ-6号患甲病,已知甲病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修饰后的基因作用效果等同于致病基因,这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男性个体I-1号、Ⅱ-3号、Ⅱ-6号、Ⅲ-7号、Ⅲ-9号均不患乙病,而女性个体I-2号、Ⅱ-4号、Ⅲ-8号均患乙病,说明乙病相关基因在形成精子时被修饰,在产生卵子时均去修饰,且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可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B、Ⅱ-5号、Ⅱ-6号不患甲病,而Ⅱ-6号患甲病,已知甲病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修饰后的基因作用效果等同于致病基因,这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男性个体I-1号、Ⅱ-3号、Ⅱ-6号、Ⅲ-7号、Ⅲ-9号均不患乙病,而女性个体I-2号、Ⅱ-4号、8号均患乙病,说明乙病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相关基因在形成精子时被修饰,在产生卵子时均去修饰,故可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B正确;
C、I-1的基因型为aaXBY,I-2的基因型为AaXBXb(B基因被修饰无法表达,等同于致病基因)或AAXBXb,由于I-2的父母甲病的基因型未知,因此无法推断I-2甲病的基因型,Ⅱ-4基因型为AaXBXb(B基因被修饰无法表达等同于致病基因),因此I-2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无法可知,C错误;
D、由7、8的患病情况可知,Ⅱ-3的的基因型为AaXBY,Ⅱ-4的的基因型为AaXBXb,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兼患[aaXbY、aaXB (来自Ⅱ-3)Xb(来自Ⅱ-4)]的概率是1/4×1/4+1/4×1/4=1/8,D正确。
故选BD。
20.ACD
【分析】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A错误;
B、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直接原因是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B正确;
C、反应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鳝鱼肌肉ACP都会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失去活性,影响机理是相同的,C错误;
D、由图示曲线可知,鮰鱼在pH6.0、温度40℃条件下酸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最高,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最快,D错误。
故选B。
21.(1) 酶的合成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该亚型的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任意一条上含致病基因均会导致其患病
(3) DNA序列 男性 bbDDXaXa或bbDdXaXa
【分析】1、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⑴、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例如,人类的血红蛋白分子是由数百个氨基酸构成的,这些氨基酸的序列由基因决定,从而影响了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⑵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物性状,例如,正常人的皮肤、毛发等处的细胞中存在一种名为酪氨酸酶的酶,它能够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这一过程受到特定基因的控制;
2、由题意可知,Ⅰ型的致病基因A仅位于X染色体上,Ⅱ型的致病基因b位于2号染色体上,Ⅲ型的致病基因d位于7号染色体上。说明这3对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物性状(间接途径);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直接途径);
(2)由题意可知,Ⅰ型的致病基因A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该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对于女性来说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任意一条上含有致病基因就会患病,所以患病比例高于男性患病;
(3)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由电泳图可知,这对夫妇对于A/a基因来说基因型分别为XaY和XAXa,而甲只含A基因,故甲的基因型为XAY,为男性;该夫妇Ⅱ型和Ⅲ型疾病相关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基因型均为BbDd,即该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DdXaY、BbDdXAXa,他们所生的女儿(乙)仅患Ⅱ型疾病,故该乙的基因型为bbDDXaXa或bbDdXaXa。
22.(1)酶的合成
(2)无关
(3) 转录 细胞核
(4) 翻译 核糖体
(5) 艾滋病病毒
【分析】1、分析题图:乙醇脱氢酶的形成需要A基因,乙醛脱氢酶的形成需要b基因;“红脸人”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其基因型为A_B_,有四种,即AABB、AABb、AaBB、AaBb;“白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
2、分析图可知,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逆转录,d表示RNA复制,e表示翻译。
【详解】(1) “红脸人”由于没有乙醛脱氢酶(AL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径。
(2)由于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4号染色体和12号染色体)上而非性染色体上,所以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无关。
(3)分析图可知,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逆转录,d表示RNA复制,e表示翻译。通过b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转录,在真核生物中发生在细胞核中。
(4)e过程称为翻译,参与该过程必需的细胞器为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5)烟草花叶病毒与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噬菌体遗传物质为DNA,但是只有艾滋病病毒可以进行逆转录。
人类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为。
23.(1)ATP和NADPH
(2) 对水稻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可显著提高水稻的存活率 d1“碳饥饿”程度更高,原因是弱光条件下WT和d1净光合速率降幅无显著差异,d1的呼吸速率降低更小
(3)
【分析】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上进行的,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中吸ⅡⅡ收光能的是4种色素,可以采用无水乙醇提取,利用纸层析法可以将它们分离;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暗反应分为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详解】(1)光反应的产物是氧气、ATP和NADPH,而ATP和NADPH用于碳反应的三碳化物的还原,弱光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导致水稻减产。
(2)图1可知,正常光照强度下,野生型、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和RGA1过表达三种株系存活率一样,而弱光照强度下,野生型和RGA1过表达株系存活率一致,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植株存活率最低;可见在正常光照下RGA1基因对水稻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在弱光条件下RGA1基因可显著提高水稻的存活率。
图2可知,正常光照下,野生型净光合速率和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植株差不多一致,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的呼吸速率略高于野生型植株,可见正常光照下,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总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植株;弱光照强度下,WT和d1净光合速率降幅无显著差异,d1的呼吸速率降低更小;可见RGA1功能缺失突变体(d1)植株“碳饥饿”程度高。
(3)题图可知,AOX蛋白存在,导致e-绕过Ⅲ、Ⅳ,直接传递给O2,将减少一条电子传递路径与O2结合,H+外流降低,H+通过复合体Ⅴ内流降低,导致ATP含量减少,则呼吸作用增强,能源物质消耗增多;题干信息d1植株中AOX蛋白含量高于WT植株,d1植株缺少RGA1基因表达的产物,AOX正常发挥作用,而野生型植株(WT)含有RGA1基因,该基因正常表达抑制AOX蛋白的作用,导致野生型植株呼吸作用低于d1,可见RGA1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以通过抑制AOX蛋白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呼吸作用(如图所示)。

24.(1) 不变 碱基甲基化并不改变碱基的序列
(2) 分离 父本 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父方
(3) ①×⑤(或②×⑤) 子代全为生长缺陷
(4)3:3:1:1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雄配子中印记重建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甲基化,据此答题。
【详解】(1)由于碱基甲基化并不改变碱基的序列,因此甲基化后的DNA片段,其(A+T)/(G+C)的比值不变。
(2)A和a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由图中配子形成过程中印记发生的机制可知,在雄鼠形成配子时为去甲基化,在雌鼠形成配子时印记重建为甲基化,雌鼠的A基因未甲基化,可以断定亲代雌鼠的A基因来自它父方。
(3)为验证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可以选择纯合的生长正常雌鼠或杂合的生长正常雌鼠与纯合的生长缺陷雄鼠杂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全为生长缺陷鼠,说明雌配子形成过程中A基因印记重建为甲基化。
(4)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小鼠杂交,分别考虑两对基因的遗传,雌鼠产生的配子中A基因不能表达,雄鼠产生含A和a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子代生长正常:生长缺陷=1∶1,褐色∶黄色=3∶1,则子代生长正常褐色鼠:生长缺陷褐色鼠:生长正常黄色鼠:生长缺陷黄色鼠=3:3:1:1。
25.(1)多对基因可控制同一性状
(2) AAbbgg aaBBgg、aabbgg或aaBbgg
(3) N系模型鼠和B 系模型鼠 基因突变
(4) 23/24 18 不能,该雄鼠为白色,与基因型不同的白色雌鼠杂交后代均为白色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结合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_G_表现为黑色,基因型为A_B_G_表现为野生色;基因型为A_bbG_为桂皮色;基因型为aabbG_为巧克力色,不含G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白色。
【详解】(1)题意显示,小鼠毛色相关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G-g)均为完全显性且独立遗传,因此说明基因与性状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现为多对基因可控制同一性状。
(2)K系模型鼠(___gg)与基因型为aabbGG 的巧克力色雄鼠M交配,后代只有桂皮色(AabbGg),因而可判断K系模型鼠的基因型为AAbbgg。N系模型鼠(___gg)与基因型为aabbGG 的巧克力色雄鼠M交配,后代中有67个黑色鼠(aaBbGg)和2只巧克力色鼠(aabbGg),由于子代性状分离比不符合一种基因型个体杂交出现的比例情况,据此可推测N系列模型鼠的基因型有aaBBgg、aabbgg或aaBbgg。
(3)实验室需要定期对饲养的近交系模型动物进行遗传质量监测,根据实验结果,上述近交系模型鼠应予淘汰的有系模型鼠和B 系模型鼠,因为根据它们与M型鼠杂交的结果可推测,这两个系列鼠已经发生基因突变或出现基因污染,因而不适合留种用。
(4)研究发现鼠的被毛还受独立遗传的基因S与s控制,基因型为ss的鼠被毛呈现白斑,其他基因型则不呈现白斑。观察发现巧克力色雄鼠M带白斑,即其基因型可表示为ssaabbGG,而杂交组合C1和C2所得子代均无白斑,说明K 系模型鼠和L 系模型鼠的基因型分别为SSAAbbgg、SSAABBgg,杂交组合C1和C2的子代基因型分别为SsAabbGg、SsAaBbGg,二者杂交所得F2中色鼠的比例为3/4,F2中能稳定遗传的有色鼠的比例为1/2×1/2×1/2×1/4=1/32,则有色鼠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1/32)÷(3/4)=23/24,白色鼠的基因型种类有3×3×2=18种。若利用基因型为 aabbbggss 的雄鼠与 F2白色雌鼠杂交,不能用于鉴别出F2白色雌鼠是否为纯合子,因为该个体与待测白色鼠杂交的结果依然为白色,因而无法做出判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