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六国论》《阿房宫赋》
探究治国得失,感知良士情怀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借古讽今的讽谏艺术。
2.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把握情感,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作者
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学家。23岁写此赋,26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及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杜牧
认识作者
(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苏洵
任务一: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写。
探究《阿房宫赋》《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目的。
1.《阿房宫赋》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请在原文分别找出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
篇目 灭亡原因 原文依据 文言现象
《阿房宫赋》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请在原文分别找出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
篇目 灭亡原因 原文依据 文言现象
《阿房宫赋》 “不爱人”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使、复、递
《六国论》 “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兵、战、弊
2.分别探究杜牧和苏洵写作文章的原因和目的。
篇目 写作原因 创作目的 原文依据 文言现象
《阿房宫赋》 前者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
《六国论》 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写于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23岁),此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民生凋敝,苛政盛行,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十六岁继位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不理朝政,在国力衰微的情况下,大兴土木,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chán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创作背景
2.分别探究杜牧和苏洵写作文章的原因和目的。
篇目 写作原因 创作目的 原文依据 文言现象
《阿房宫赋》 前者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 告诫唐统治者不要贪图享乐 (借古讽今)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暇、自哀、鉴
《六国论》 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 警示北宋王朝勿向周边少数民族纳贡求和 (借古讽今)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天下之大、下、从、故事、是
任务二:探究怎么写。
两篇文章是如何帮助作者表达其观点,完成其创作目的的?
关于“赋”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 chī ,舒展散布)文,体物写志也。”
形式上
手法:
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
语言:
讲究辞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
句式:
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
内容上
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咏物说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六国论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这里是一个省略式倒装句,实际应是“论六国(破灭之理)”,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论
1.请结合文本,谈谈《阿房宫赋》是如何“体物写志”的?又是如何铺采摛文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体物
写志
讨论:《阿房宫赋》如何“体物写志”?
体物:(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写志:(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得出结论。
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讨论:《阿房宫赋》如何“铺采摛文”?
第一段
花费之巨
宫室之多
宏伟壮丽
面积之广
建筑之高
楼阁之密
布局之巧
蜀山兀,阿房出
矗不知其
几千万落
覆压三
百余里
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第二段
第二段
美人
珍宝
人被欺辱
物被践踏
来源
数量
处置
来历
妃嫔媵嫱
人数
明星…所之也
哀怨
缦立、望幸、不见
财物数量之多
穷奢极欲
挥霍无度
排比
夸张
比喻
互文
排比
为下文秦亡做铺垫
第三段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秦始皇对百姓的剥削?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负栋之柱
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
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
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
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
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
市人之言语
反问/对比
铺排/对比
铺排即铺陈和排比。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骄奢淫逸
怨气横生
讨论:《阿房宫赋》如何“铺采摛文”?
分别从宫殿建筑之巨、美人之众以及珍宝之富等方面,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夸张、铺陈等多种手法,极言阿房宫的奢,为第三段的议论铺排做铺垫,进而使得最后一段的“写志”水到渠成。 第三段先提及人的同理心,“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接着用反问、对比和比喻,写出秦取用失当,再用一连串的铺排、对比,表现秦的贪欲享乐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因而,招致灭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2.《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观点清晰,逻辑严密。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作者论述的过程,遇到疑难或有分歧的,小组讨论探究,并上台分享。
递进
(第四段)(借古)
(过渡)
(分总)
(第五段)(借古)
总分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第三段)
并列
赂秦
力亏
弊在赂秦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不赂者以赂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六国论》“史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逐步展开论述。
任务三:朗读课文,感受赋和论的特点,体会作者关注其中的情感和气势。
灭六国者,六国,非秦。族秦者,秦,非天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朗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2.各倾注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朗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2.各倾注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借古讽今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文赋
史论
奢
赂
理性思辨(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