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染色体变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5.2染色体变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6 07: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 染色体变异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相关叙述,存在错误的选项是( )
A.在联会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可能因遗传变异等原因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差异
B.雌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的随机结合,确保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C.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为配子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是配子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D.四分体中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增加了配子的遗传变异,进而提高了配子的多样性
2.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如图1所示,若细胞中的1条1号染色体与1条X染色体连接在一起,则发生的变异如图2所示。已知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发生联会后会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该变异不会影响子代细胞
B.图2所示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会出现四分体
C.若图2所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正常
D.若图2所示的多个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染色体正常的子细胞占1/6
3.某卵原细胞正常染色体和倒位染色体由于同源区段的配对及交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倒位环,产生一条含双着丝粒桥的染色体,如图所示,“×”表示交换位点。无着丝粒片段会因水解而丢失,双着丝粒桥在两着丝粒之间随机发生断裂。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可能是ebcAB
B.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最多有10种可能
C.若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Dcbe,则第二极体可能是ABCDE、adcbe和E
D.若卵细胞基因组成是EDc,则双着丝粒桥断裂位点一定发生在c、d之间
4.控制番茄叶型的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野外发现一株“三体”番茄含有三条6号染色体,其叶型正常。利用该“三体”正常叶番茄与马铃薯叶型的二倍体番茄杂交,F1均为正常叶型。选择F1中的“三体”番茄与二倍体马铃薯叶番茄杂交,后代马铃薯叶植株占1/6.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体”番茄存在染色体数目变异
B.马铃薯叶型对正常叶型是隐性性状
C.马铃薯叶型番茄的配子含一个染色体组
D.F1中“三体”番茄的配子含三条6号染色体
5.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称为三体(2n+1,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相同)。科学家利用人工构建的一系列增加了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纯合水稻三体,分别与野生型水稻的隐性突变体(2n=24)杂交,获得F1,F1植株单独种植,自交得到F2,分别统计各自F2的表现型和比例,可以判断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可能会导致子代中出现三体
B.需构建12种野生型水稻三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才能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
C.若某F1植株子代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35:1,说明突变基因位于该三体所在的染色体上
D.若某F1植株子代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5:1,则突变基因位于该三体所在的染色体上
6.图为某药物处理后的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显微图像(图中箭头指向某断裂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充分漂洗是保障染色体染色成功的条件
B.图中所示细胞已经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C.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因无着丝粒可能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
D.分裂后的子细胞可能因基因种类与数量的减少而性状改变
7.X三体综合征最常见的染色体核型表示为47,XXX,该核型患者在产生配子时,多余的那条性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某一极,且配子均可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X三体综合征患者基因组测序时,需测23个核DNA分子的碱基序列
B.若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可导致子代患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
C.可用光学显微镜初步诊断X三体综合征患者或染色体核型为45,XO的患者
D.若47,XXX患者为色盲基因携带者,其与正常男性婚配,则后代患色盲概率为1/4
8.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染色体片段称为相互易位(图a,图中染色体上的数字表示染色体的区段)。某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十字形图像(图b)。随着分裂过程的进行会形成环形或8字形图,染色体分离时约有1/2属于邻近离开(图c),1/2属于交互离开(图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分裂过程可能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I
B.图b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
C.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精子的概率为1/4
D.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1/2正常
9.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野生型二倍体玉米授粉,可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检测所结甲、乙两个籽粒的幼胚中具有相应DNA含量的细胞数目,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是二倍体幼胚,乙是单倍体幼胚
B.甲、乙两籽粒中都有部分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C.乙中DNA相对含量为200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D.比较两图可确定单倍体幼胚的染色体来源于S
10.图中①②为两个精原细胞,①为异常细胞(基因型为AaaRr),②为正常细胞(基因型为AaRr)。①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由于染色体多了一条的异常现象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①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
C.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
D.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
11.已知西瓜早熟(A)对晚熟(a)为显性,皮厚(B)对皮薄(b)为显性,沙瓤(C)对紧瓤(c)为显性,控制上述三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三个纯合的西瓜品种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某课题组进行如图所示的育种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③⑨⑩幼苗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均不同
B.与⑤植物相比,⑥植株的果实更大,含糖量更高
C.获得⑦幼苗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D.为获得早熟、皮薄、沙瓤的纯种西瓜,最好选用品种乙和丙进行杂交育种
12.雌性家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研究人员使用X射线获得了甲、乙两只雌性突变体,均发生了Z染色体的片段缺失。利用Z染色体上不同区域对应引物进行PCR,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实验中X射线用于提高突变率
B.甲与野生型杂交后代中雌性均为野生型
C.乙比甲缺失了更多的Z染色体片段
D.可利用该方法对相关基因进行定位
13.下图是测定某动物体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7种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假设该种生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2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能会出现四分体的是⑥⑦
B.图中正在进行DNA分子复制的是③④⑤⑥
C.图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是①③⑦
D.图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最多的是①②⑦
14.图中①、②和③为三个精原细胞,①和②发生了染色体变异,③为正常细胞。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
B.②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
C.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种基因型配子
D.①和②的变异类型理论上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15.杂交水稻的无融合生殖指的是不发生雌、雄配子的细胞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无性繁殖方式。无融合生殖过程主要由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D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D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AaDd的水稻自交,子代基因型与亲代相同
B.基因型为Aadd的水稻自交,子代染色体数与亲代相同
C.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可以获得母本单倍体植株
D.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可以保持作物的杂种优势
16.某植物(2n=14)的宽叶对窄叶是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确定该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将纯合宽叶的7号染色体三体植株与染色体正常植株测交得到F1,选择F1中三体植株与染色体正常植株测交得到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减数分裂时,三条7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配对后分离到细胞两极,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类型配子均可育。下列说法能证明该等位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是(  )
A.F1中宽叶基因的频率为1/2
B.F1中三体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有2种
C.F2中窄叶植株占1/6
D.7号三体植株减数分裂时可以形成7个四分体
二、多选题
17.科研人员用具有下图所示性染色体组成的雌雄果蝇作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图示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且异常染色体不影响雌雄配子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雌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含Db的染色体来自父方
B.正常情况下F1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性染色体构型正常
C.若F1出现了淡红眼、眼型野生型的果蝇,一定是基因重组所致
D.亲本雌果蝇性染色体上可能含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基因
18.“半同卵双胞胎”是指两个精子进入同一个卵母细胞而形成的双胞胎。同一个卵子结合两个精子得到的三倍体一般会夭折,但个别三倍体受精卵却能继续配对并分裂下去。如图所示,来自母亲的基因是M,来自父亲的基因是P1和P2,结合成三倍体MP1P2,通过分裂形成三种二倍体细胞:MP1、MP2和P1P2,全父系细胞的P1P2在发育过程中生长停滞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各占1/2
B.图中双胞胎为同卵异精嵌合双胞胎
C.图中精子1和精子2所含的性染色体类型相同
D.双胞胎的线粒体基因一半来自母本,一半来自父本
19.与雌蚕相比,雄蚕在生命力、桑叶利用率和吐丝结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科学家利用诱变和杂交的方法构建了一种家蚕品系,实现了专养雄蚕的目的。该家蚕品系雌雄个体基因型组成如下图所示。A/a为控制卵色的基因,显性基因A决定黑色,隐性基因a决定白色,b、e是纯合时引起胚胎死亡的突变基因(注:ZbW、ZeW为纯合子),“+”代表野生型基因。研究发现,在该家蚕品系的性染色体上存在交换抑制因子,能避免四分体中染色体片段互换,从而保留该品系用于育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构建该品系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该品系产生的黑色受精卵为雌蚕,白色受精卵为雄蚕
C.由上图可知该品系不可能产生的基因型配子是Za++、Zabe、Zab+、WAb、Wa+
D.该品系能产生四种受精卵,其中胚胎致死的基因型为Zab+Zab+、Za+eWA+
20.除草剂草甘膦可抑制植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干扰蛋白质合成使植物黄化死亡,野生型水稻(均为纯合子)对草甘膦敏感。为快速培育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育种工作者利用如图所示方法开展育种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的条件需先避光再照光,避光时培养基无须添加有机碳源
B.过程②用射线照射单倍体幼苗,只能提高基因突变的突变频率
C.过程③用除草剂喷洒单倍体幼苗,可以诱导单倍体幼苗产生抗性突变
D.过程⑤是单倍体育种的一部分,培育出的植株是二倍体
三、非选择题
21.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中部开雌花。自然状态下的玉米可以同株异花传粉,也可以在植株间相互传粉。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和豌豆都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共同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对玉米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 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2)已知玉米籽粒的白色、黄色和紫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1。
图1
①两纯合白色和紫色亲本杂交得F1,F1代自交产生的F2代出现9:3:4的比值,则两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F2中白色籽粒的玉米基因型有 种。
②取F2中黄色再次自交,所结籽粒中表型和比例为 。
③根据图示的色素合成途径,基因通过控制 的合成进而控制细胞中紫色色素的生成。
(3)自交不亲和是一种植物界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但自交不能结籽。玉米的自交不亲和由S1、S2、S3等多个基因控制,这些基因位于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现将相应的玉米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自交不亲和机理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花柱可阻止与其子房中所含基因相同的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如基因型S1S3的花粉落到S1S2的柱头上时,含基因 的花粉受阻,而 的花粉不被阻止可参与受精,生成S1S2和S2S3的合子。自交不亲和的生物 (填“有”或“没有”)纯合子。
22.下图1表示某动物(2n=4)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白)、染色单体(阴影)和核DNA(黑)数量的柱形图,图3表示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中的 细胞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甲细胞的名称是 。
(2)甲细胞→甲细胞的后一时期对应于图2中的 (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
(3)图3中代表减数分裂Ⅱ的区段是 ,图3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 ,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发生在图3中的 段(用图3中字母表示)。
(4)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母细胞无法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但着丝粒的分裂不受影响。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将 。
23.油菜是一种草本植物,其中甘蓝型油菜是由白菜(染色体组为AA,2n=20)与甘蓝(染色体组为CC,2n=18)通过种间杂交,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而萝卜(染色体组为RR,2n=18)具有抗线虫病基因。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如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
(1)F1植株为 倍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 ,自然状态下不可育,说明油菜和萝卜存在 ,需要用 处理F1植株使染色体数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
(2)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回交,获得BC1,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
(3)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BC2植株,其染色体数目范围为38~47,选择染色体数为39的抗线虫病BC2植株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若染色体数为38的后代植株也具有抗线虫病的特性,则可能原因是 。
(4)PEP为油菜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更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图所示,①②表示过程。
其中物质C和基因A在化学组成的区别是后者含有 和 。过程①和过程②所需的嘌呤碱基数量一般 (填“相同”或“不相同”)。该研究可能通过 ,来提高产油率。
24.大豆是两性花、一年生植物(2N=40)。科研人员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抗花叶病(简称抗病)植株X,其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已知控制大豆子叶颜色基因在1号染色体上(BB呈深绿色,Bb呈浅绿色,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科研人员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浅绿抗病=1:1
实验二 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1
(1)植株X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 条,推测基因B所控制合成的色素位于 膜上,并且该色素的功能可能与Mg 成分有关。
(2)若大豆抗花叶病与不抗花叶病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可判断出抗花叶病基因为 (“显性”或“隐性”)基因,是否 (“是”或“否”)位于1号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
(3)若实验二F1中的子叶浅绿不抗病植株自交,F2成熟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
(4)若想要快速且简便地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品种,应选用实验一中亲本表型为 的大豆进行 ,所得种子中,子叶深绿的即为所需品种。
(5)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科研人员发现一株紫花三体的大豆(其产生含有1条或2条2号染色体的配子活性相当且受精后均能发育),需判断其基因型。现用一株白花(dd)大豆与现有紫花三体杂交得F1,对F1统计分析:
①若F1中全为紫花,则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
②若F1中紫花:白花= ,则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
③若F1中紫花:白花= ,则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
25.果蝇的棒眼性状为伴X显性遗传,是由X染色体的微小重复引起的,如图所示,X染色体有“16A”区域。当“16A”为1份时,为正常复眼:当“16A”为2份时,为棒眼;当“16A”为3份时,出现重棒眼。决定相应性状的基因分别为棒眼(B)、重棒眼(BB)和正常复眼(+),雌果蝇不同基因型对应复眼中的小眼数如下表。请回答以下问题:

基因型 X+X+ XBX+ XBBX+ XBXB XBBXBB
小眼数 780 360 45 70 25
(1)棒眼的出现属于可遗传变异类型中的 。
(2)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研究发现正常复眼雌性小眼数目比雄性多20个,说明小眼数目与 有关。
(3)据表推测,正常复眼雌性和重棒眼雄性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其中雌性子代的小眼数为 。
(4)现有棒眼和正常复眼两种雄果蝇,欲确定某只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甲同学认为只有选择棒眼雄果蝇与其交配才能做出判断。请你判断甲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这就保证了亲子代生物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原因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详解】A、在联会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可能因染色体结构变异等原因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差异,A正确;
B、雌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的随机结合,使后代出现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确保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使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子,C正确;
D、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2.D
【分析】结合题意及图示分析,一条1号和一条X染色体相互连接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已知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发生联会后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即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即移向细胞另一极,可能产生1号和X、异常、1号和异常、1号、X、异常和X六种卵细胞。
【详解】A、图2所示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异常,数目减少,属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该变异会影响子代细胞,A错误;
B、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2所示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会出现四分体,B错误;
C、若图2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产生正常子细胞的概率为0,因为子细胞中染色体都是3条,染色体数目都是异常的,C错误;
D、若图2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即移向细胞另一极,可能产生1号和X、异常、1号和异常、1号、X、异常和X六种卵细胞,若图2所示的多个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染色体正常的子细胞(1号和X)占1/6,D正确。
故选D。
3.D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例如,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A、图示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即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为ABCD●E,倒位后的染色体上基因序列为adcb●e,图示为该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状态,同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因此,该同源染色体形成的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序列依次为:ABCD●E、adcb●e、adD●E和e●bcCBA或ABCD●E、adcb●e、adCBA和e●bcD●E,而形成的染色体桥随机断裂的过程中能产生bcD●E,而ebcAB的基因序列是不可能出现的,A正确;
B、次级卵母细胞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为ABCD●E,倒位后次级卵母细胞中一条染色单体上基因序列可能有ABCD●E、adcb●e、adD●E、e●bcCBA、ABCD●E、adcb●e、adCBA、e●bcD●E、形成的染色体桥随机断裂的过程中能产生bcD●E,次级卵细胞分裂后产生卵细胞,由于可能随机断裂,故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最多有10种可能,B正确;
C、若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Dcbe,说明与之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第二极体可能是E,结合图示可知,另外一个第一极体产的两个第二极体是ABCDE、adcbe,C正确;
D、结合图示可知,若卵细胞基因组成是EDc,则双着丝粒桥断裂位点可能发生在右侧环状结构的发生在c、b之间,D错误。
故选D。
4.D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三体”番茄含有三条6号染色体,即6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分析题意,用该“三体”正常叶番茄与马铃薯叶型的二倍体番茄杂交,F1均为正常叶型,说明马铃薯叶型对正常叶型是隐性性状,B正确;
C、马铃薯叶型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形成配子时染色体组减半,配子含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
D、F1中“三体”蕃茄与二倍体马铃薯叶番茄杂交,后代马铃薯叶植株占1/6,且正常叶番茄是显性性状,设相关基因是D/d,则三体的基因型是DDd,马铃薯叶型基因型是dd,三体番茄(DDd)产生的配子为D:DD:Dd:d=2:1:2:1,故与马铃薯叶的d组合,产生dd的马铃薯叶占1/6,“三体”蕃茄的配子1条或2条6号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5.D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称为三体,三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时候,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或多一条染色体。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一极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并移向一极都可能会导致配子中多一条染色体,从而使子代中出现三体,A正确;
B、水稻(2n=24)有12对同源染色体,要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需构建12种水稻野生型三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B正确;
C、若突变基因位于三体所在的染色体上,隐性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相关野生型三体的基因型为AAA,二者杂交,F1的基因型有两种,Aa和AAa,其中Aa植株自交后代比例为3:1,AAa的植株产生的配子为AA:Aa:A:a=1:2:2:1,其中a=1/6,自交后代(即F1植株子代)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35:1,C正确;
D、若突变基因不位于三体所在的染色体上,则某隐性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相关野生型三体的基因型为AA,二者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即F1植株子代)中比例为3:1,D错误。
故选D。
6.B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详解】A、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充分漂洗是为了除去HCl,若未去除,染料会与之反应从而无法使染色体染色,A正确;
B、图中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已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B错误;
C、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因无着丝粒,无法正常移向细胞两极,可能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C正确;
D、因染色体可能丢失,子细胞中的基因种类与数量有可能减少,从而性状改变,D正确。
故选B。
7.D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测定人基因组的碱基序列时,需测定常染色和性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X三体综合征患者有22对常染色体和3条X染色体,故需测定23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碱基序列,A正确;
B、减数分裂Ⅰ后期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如XX未分离,会导致子代患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B正确;
C、染色体数目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C正确;
D、若47,XXX患者为色盲基因携带者,用A表示色觉正常基因,用a表示色盲基因,则其基因型为XAXAXa或XAXaXa,XAXAXa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6XAXA、1/6Xa、2/6XAXa、2/6XA,正常男性产生的配子为1/2XA、1/2Y,后代患色盲概率为1/6×1/2=1/12,XAXaXa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6XaXa、1/6XA、2/6XAXa、2/6Xa,正常男性产生的配子为1/2XA、1/2Y,后代患色盲概率为1/6×1/2+2/6×1/2=1/4,D错误。
故选D。
8.C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图示分裂过程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因此为减数分裂I,A错误;
B、图b为联会时期,含有两 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B错误;
C、发生相互易位后,由图a可知,有两条正常的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I进入同一次级精母细胞的概率为1/4,因此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精子的概率为1/4,C正 确;
D、有丝分裂所有染色体复制再平分,因此相互易位的花粉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不正常, 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甲中的DNA主要为200和400,为二倍体幼胚,乙中的DNA含量主要为100和200,是单倍体幼胚,A正确;
B、甲、乙两籽粒中都有部分细胞处于加倍的过程中,因此都有部分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B正确;
C、有丝分裂前期DNA含量加倍,乙为单倍体幼胚,乙中DNA相对含量为200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正确;
D、比较两图无法确定单倍体幼胚的染色体来源于S还是野生型二倍体,D错误。
故选D。
10.D
【分析】题图分析:与②正常细胞相比,①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说明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①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该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A正确;
B、①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时,A、a所位于的三条染色体,其中一条到一个细胞,另两条到另一个细胞,R、r所位于的染色正常分配,①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B正确;
C、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会配对,所以图②减数分裂Ⅰ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C正确;
D、不考虑其他变异,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四个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两两相同,所以图②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2种基因型的配子,D错误。
故选D。
11.A
【分析】分析图①②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⑧表示杂交育种,③⑥表示多倍体育种,③⑦⑩表示单倍体育种,⑤是二倍体,⑥是四倍体,两者杂交得到的⑨是三倍体。
【详解】A、③为2个染色体组,秋水仙素能让染色体加倍,⑥有4个染色体组,⑨有3个染色体组,⑦有1个染色体组,⑩有2个染色体组,因此③⑩相同,A错误;
B、染色体数目加倍,与⑤植物相比,⑥植株的果实更大,含糖量更高,B正确;
C、图中⑦幼苗是由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C正确;
D、提供的三个纯合的西瓜品种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为获得早熟、皮薄、沙瓢的纯种西瓜(AAbbCC),最好选用品种乙和丙进行杂交,D正确。
故选A。
12.C
【分析】1、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 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X射线属于物理因素,可诱发变异,在该实验中X射线用于提高突变率,A正确;
B、甲是Z染色体上发生了片段缺失,野生型家蚕的两条Z染色体都是正常的,因此甲与野生型杂交后代中雌性含有一条正常的Z染色体和一条缺失片段的Z染色体,表现为野生型,B正确;
C、根据图示,区域Ⅰ和Ⅲ中突变乙含有和野生型相同的片段,而突变甲不含相应的片段,区域Ⅱ中突变甲和乙都不含相应片段,因此甲比乙缺失了更多的Z染色体片段,C错误;
D、缺失的Z染色体片段会导致相应基因缺失,从而使雌蚕发生表型上相应变化,因此可利用该方法对相关基因进行定位,D正确。
故选C。
13.C
【分析】根据题意,该种生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2n。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为n,则该细胞为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n,核DNA分子数目为2n,那么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③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2n,可能为正常的体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⑥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分子数目为4n,说明DNA已经复制,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④⑤细胞内核DNA分子数目处于2n~4n之间,说明细胞处于间期的S期,DNA正在复制过程中;⑦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4n,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
【详解】A、根据题意,该种生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2n。识图分析可知,⑥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分子数目为4n,说明DNA已经复制,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⑦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4n,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因此可能会出现四分体的是⑥,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四分体出现,A错误;
B、图中④⑤细胞内核DNA分子数目处于2n~4n之间,说明细胞处于间期的S期,DNA正在复制过程中,B错误;
C、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等于核DNA数目,即图中①③⑦细胞,C正确;
D、图中①细胞内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为n,则该细胞为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故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n,核DNA分子数目为2n,那么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⑦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为4n,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⑦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最多,D错误。
故选C。
14.C
【分析】1、精原细胞①中有四条染色体,含有A、a、R、r四种基因,对比正常精原细胞③可知,精原细胞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R基因和a基因发生了位置互换;
2、精原细胞②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①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A正确;
B、②细胞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Aaa一定是两条到一边一条另一边,一条的配子就是正常的,配子有一半正常,B正确;
C、③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个配子,2种基因型,为AR、AR、ar、ar或Ar、Ar、aR、aR,C错误;
D、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上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可以观察到,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均移向同一极,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D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A、D的影响”进行作答即可。
【详解】A、基因型为AaDd的水稻自交,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AaDd的配子,含基因D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因此,子代基因型仍为AaDd,A正确;
B、基因型为Aadd的水稻自交,含基因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Aadd的配子,作父本时产生的雄配子是Ad和ad,则自交后代产生最多产生AAaddd和Aaaddd两种基因型,子代染色体数与亲代不同,B错误;
C、含基因D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如基因型为aaDD的母本,可产生aD的配子,aD可直接发育成个体,因此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可以获得母本单倍体植株,C正确;
D、利用无融合生殖技术可以保持作物的杂种优势,如基因型为AaDd的母本,其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不变,D正确。
故选B。
16.C
【分析】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BC、设宽叶基因为D,窄叶基因为d,据题意可知,F1中三体植株占1/2,若控制宽叶与窄叶的等位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宽叶基因的频率为60%;F1中三体植株基因型为DDd,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有4种,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2:1:2:1,因此测交所得F2中,窄叶植株占1/6,AB错误,C正确;
D、三体植株的产生是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其具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一个四分体,该植株有7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有7个四分体,但不能证明该等位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17.B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雌果蝇右侧的X染色体移接了来自Y染色体的附加臂,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左侧的X染色体有部分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雌果蝇右侧的X染色体移接了来自Y染色体的附加臂,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含Db的染色体来自母方,A错误;
B、据图可知,由于雌果蝇两条性染色体都发生了结构变异,产生的配子都异常,故正常情况下F1雄果蝇中X染色体异常,Y染色体正常,故正常情况下F1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性染色体构型正常,B正确;
C、F1出现了淡红眼、眼型野生型的雌果蝇,可能是亲代雌性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部分片段的结果,C错误;
D、亲本雌性果蝇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增加了一段来自Y染色体的附加臂,该片段可能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含有与X染色体上相同的基因,故亲本雌果蝇性染色体上可能含有3个完全相同的基因,D正确。
故选BD。
18.AB
【分析】题意分析,两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会形成三倍体,个别三倍体受精卵会继续分裂,形成MP1、MP2和P1P2的二倍体细胞,全父系细胞的P1P2在发育过程中生长停滞死亡。图中最后形成的双胞胎性别不同,说明两个精子的性染色体不同。
【详解】A、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各占一半,但细胞质DNA基本来自母方,A正确;
B、据图可知,图中双胞胎为同卵异精嵌合双胞胎,分别是MP1和MP2,后期正常分裂成两个胚胎,B正确;
C、根据双胞胎性别不同,说明图中精子1和精子2所含的性染色体类型不同,一个含X,一个含Y,C错误;
D、双胞胎的线粒体基因几乎全部来自母本,D错误。
故选AB。
19.ABD
【分析】1、DNA中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 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
【详解】A、由题意可知,b、e是纯合时引起胚胎死亡的突变基 因,“+”代表野生型基因,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染色体中出现了b、e基因,雌性个体的其中 一条染色体同时含有Z和W染色体的片段,即该条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因此判断该品系家蚕在诱变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A正确;
B、因为由题意可知,b基因纯合时引起胚胎死亡,因此不存在ZabW(白色雌蚕)的个体,雌蚕只能是黑色的,白色受精卵只能是雄蚕,B正确;
C、由图可知,雄蚕的基因组成为Zab+Za+e,雌蚕的基因组成为Zab+WA+,该品系可以产生Zab+的配子,C错误;
D、Zab+Za+e的雄蚕与Zab+WA+的雌蚕杂交,子代基因型为Zab+Zab+、Zab+WA+、Zae+Zab+、Zae+WA+,由于b、e是纯合时引起胚胎死亡,因此胚胎致死的基因型为Zab+Zab+、Za+eWA+,D正确。
故选ABD。
20.ABC
【分析】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
【详解】 A、①是花药离体培养,需要对花药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进行组织培养时的脱分化需要避光,且愈伤组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有机碳源,再分化时,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照光,A错误;
B、γ射线照射单倍体幼苗,可能使幼苗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仅能提高基因突变的突变频率,也能提高染色体变异的频率,B错误;
C、用除草剂喷洒单倍体幼苗,只能筛选抗除草剂的水稻幼苗,不能诱导幼苗产生抗性突变,C错误;
D、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步骤,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后使染色体加倍形成二倍体植株,D正确。
故选ABC。
21.(1) 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相对性状明显 10
(2) aabb 、AABB 3 黄色∶白色=5∶1 酶B(酶)
(3) S1 S3 没有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花粉落到柱头时,只要花粉的基因与柱头的某个基因相同,那么花粉的萌发受阻,就不能参与受精,导致不育,所以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授粉,该现象为自交不亲和。
【详解】(1)玉米和豌豆的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相对性状明显,都是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玉米无性染色体,对玉米(2n=20)基因组进行测序测定10条染色体的DNA序列即可。
(2)①分析题图可知,白色的基因型是aa__,黄色的基因型是A_bb_紫色的基因型是A_B_,两纯合白色和紫色亲本杂交得F1,F1代自交产生的F2代出现9:3:4的比值,故F1的基因型是AaBb,则两纯合白色和紫色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代自交产生的F2代中,白色籽粒玉米基因型可表示为aa__,即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
②F2中黄色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比例为1:2,F2代中黄色籽粒再次自交,后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白色)的概率为2/3×1/4=1/6,则黄色的概率为1-1/6=5/6,即F2代中黄色籽粒再次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5:1。
③根据图示的色素合成途径,基因B通过控制酶B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细胞中紫色色素的生成,这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的实例。
(3)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但自交不能结籽,花柱可阻止与其子房中所含基因相同的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S1S3(父本)×S1S2(母本),父本产生分别含S1、S3的精子,母本产生分别含S1和S2的卵细胞,花粉落到S1S2柱头上时,由于子房中含有S1,故含基因S1的花粉受阻,子房中不含S3,故含基因S3的花粉不被阻止可参与受精。只要花粉的基因与柱头的某个基因相同,那么花粉的萌发受阻,就不能参与受精,故自交不亲和的生物没有纯合子。
22.(1) 丙 次级精母细胞
(2)Ⅲ→V
(3) I→K(或IJ和JK) DNA复制 GH
(4)加倍
【分析】1、据图分析:图1甲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
2、图2中Ⅰ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Ⅴ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3、图3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GH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IJ和JK段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1)图1甲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则该动物性别为雄性;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甲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2)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细胞的后一时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对应于图 2 中的III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V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3)图3中代表减数分裂Ⅱ的区段是I→K(或IJ和JK),DNA含量减半,图3中AC段和FG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图3中的GH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就发生在此时期。
(4)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母细胞无法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但着丝粒的分裂不受影响。则使用此药物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但不能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将加倍。
23.(1) 三 联会(配对) 生殖隔离 秋水仙素
(2)AACCR
(3) 抗线虫病:不抗线虫病=3:1 抗线虫病基因易位到了油菜染色体上
(4) 脱氧核糖 胸腺嘧啶(T) 不相同 促进②过程,形成双链RNA,抑制mRNA的翻译,使酶b无法产生
【分析】F1植株属于萝卜AACC和油菜RR为亲本的杂交种,其染色体组成为ACR,由于该品种没有同源染色体,高度不育,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形成异源多倍体AACCRR。异源多倍体AACCRR形成的配子为ACR与亲本油菜AACC形成的配子为AC杂交(回交),获得BC1,染色体组组成为AACCR。
【详解】(1)F1植株的染色体组成为ACR,有3个染色体组,为三倍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联会(配对),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而是不可育的,说明油菜与萝卜存在生殖隔离,需用秋水仙素处理F1植株,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AACCRR)。
(2)异源多倍体AACCRR形成的配子为ACR与亲本油菜AACC形成的配子为AC杂交(回交),获得BC1,染色体组组成为AACCR。
(3)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AACCR,BC1在产生配子时,若R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任意一极,其它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分配正常,则BC1可产生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ACR:AC=1:1,故用BC1与油菜(AACC)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AACCR:AACC=1:1,因此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范围为38-47。选择染色体数为39的抗线虫病BC2植株(染色体组成为AACCR,即有38条染色体来源于油菜,1条染色体来源于萝卜且含有抗线虫病基因)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AACCRR:AACCR:AACC=1:2:1,故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线虫病:不抗线虫病=3:1。若染色体数为38的后代植株也具有抗线虫病的特性,则可能原因是抗线虫病基因易位到油菜染色体上。
(4)物质C(双链RNA)和基因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后者含有胸腺嘧啶(T)和脱氧核糖,前者含有尿嘧啶和核糖,由于过程①和过程②的模板链不同,所需的嘌呤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据图分析可知,要提高油菜产油量,必须让PEP更多的转化为油脂,这样就必须抑制酶b的合成,促进酶a的合成。而基因B经诱导转录后形成的双链RNA会抑制酶b合成过程中的翻译阶段,所以该研究可能通过促进②过程,形成双链RNA,抑制mRNA的翻译,使酶b无法产生,来提高产油率。
24.(1) 20 类囊体
(2) 显性 否 实验二中F1性状分离比为1:1:1:1(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2
(4) 子叶浅绿抗病 自交
(5) 5:1 1: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大豆的染色体是40条,植株X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是20条,基因B所控制合成的色素位于类囊体膜上。
(2)抗病植株X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抗病植株X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因此可说明抗病基因为显性基因。 实验二中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 ♂),F1中子叶深绿:子叶浅绿=1:1,抗病:不抗病=1:1,综合考虑两对基因,F1中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1)=1: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基因R、r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
(3)实验二F1中的子叶浅绿不抗病植株基因型是Bbrr,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BBrr:Bbrr:bbrr=1:2:1,其中bbrr幼苗阶段死亡,所以F2成熟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2
(4)欲快速且简便地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BBRR)品种,可选择实验一的父本(BbRR、子叶浅绿抗病)进行自交,由于基因型为RR的个体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杂合子,而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只有BB个体呈深绿色,因此自交后代所得种子中,子叶深绿的即为所需品种。
(5)若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则DDd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DD:d:Dd:D=1:1:2:2,白花(dd)大豆产生的配子为d,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1中 DDd:dd:Ddd:Dd=1:1:2:2,即紫花:白花=5:1。若紫花三体基因型为Ddd,则Ddd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Dd:d:D:dd=2:2:1:1,白花(dd)大豆产生的配子为d,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1的基因型为Ddd:dd:Dd:ddd=2:2:1:1,即紫花:白花=1:1
25.(1)染色体结构变异
(2) 3 性别
(3) 1:1 45
(4)不正确。因为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还是XBBX+,其与基因型为X+Y的正常复眼雄果蝇交配,后代表型不同,据此可判断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
【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倒位、易位。该题目中,果蝇的棒眼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16A”区域重复导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据题中表格可知,“16A”区域重复次数越多,小眼数越少,相同的重复次数雄蝇比雌蝇的小眼数少,所以果蝇复眼中小眼的数目与“16A”区域重复次数和性别有关。
【详解】(1)棒眼的出现是由于X染色体的微小重复引起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因此属于可遗传变异类型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2)雄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由于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雄果蝇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X+Y(正常复眼)、XBY(棒眼)、XBBY(重棒眼)。从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正常复眼雌性小眼数目比雄性多20个,这说明小眼数目与性别有关。
(3)正常复眼雌性和重棒眼雄性交配,即基因型为X+X+(正常复眼雌性)与XBBY(重棒眼雄性)的果蝇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复眼雄性(X+Y)∶重棒眼雌性(XBBX+)=1∶1。据表格数据可知,雌性子代的小眼数为45。
(4)这种观点是不正确。因为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或XBBX+,其与基因型为X+Y的正常复眼雄果蝇交配,后代表现不同。因此,选择正常复眼雄果蝇与该棒眼雌果蝇交配,能判断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