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南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世界古代史 封建时代的欧洲(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海南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世界古代史 封建时代的欧洲(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00: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单元概览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序坐标
单元概览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
法兰克王国建立
《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1世纪
481年
529年
8世纪前期
800年
10世纪
12世纪
1453年
法兰克王国开始推行封君制臣制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
欧洲早期大学兴起
拜占庭帝国
灭亡
4世纪末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教皇为查理举行加
冕礼
阶段特征
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与大学兴起;基督教诞生并成为罗马国教。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基督教
2011版课标: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产生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
基本教义 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发展与 传播 (1)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克洛维推动整个王国信仰基督教
在欧洲 中世纪 的作用 中世纪的教会与世俗君主共同统治人民,直接掌握大量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
2
考点
法兰克王国
2011版课标: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建立时间 481年 建立者 克洛维
克洛维的统治 (1)宗教措施: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2)土地政策: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 (3)对外扩张:法兰克王国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封君封臣制 概况 (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封形式,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形成仪式:封臣行“臣服礼”(“委身式”)、封君行“授职礼”,明确彼此间的义务和权利后,正式结为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3)发展:11世纪,这种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
存在
义务 (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封臣提供保护
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查理曼帝国 形成 (1)查理继位: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2)王国扩张: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鼓励基督教发展: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教区人民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4)加冕称帝:800年,查理加冕称帝,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分裂 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的雏形
3
考点
西欧庄园
2011版课标: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发展历程 从9世纪开始,庄园在欧洲逐渐流行;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
构成 居民构成 领主(庄园主)和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土地状况 (1)土地构成:由领主直接经营的“自营地”;作为佃户的生活来源的“份地”;全体佃户共同使用的“共用地” (2)土地使用:①佃户必须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才能取得份地的使用权;②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 一个庄园的图解
历史解释:庄园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等。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
构成 庄园法庭 概况 庄园法庭主要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审理佃户之间的纠纷以及违反庄园公共规则、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对违法行为通常处以罚金
作用 维护庄园公共秩序;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特点 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 地位 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4
考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 欧洲的早期大学
2011版课标: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西欧 中世纪城市 兴起 原因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表现 旧城市复苏,新城市不断产生;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快速发展;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城市自治斗争 城市居民通过努力,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典型代表:法兰西的琅城)
西欧中世纪城市 城市居民 基本居民为手工工匠和商人;农奴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可获得市民身份并享有自由
特点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地位 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影响 (1)经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庄园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政治:促使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分化出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思想文化:世俗文学等城市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为日后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欧洲的早期大学 背景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和阿拉伯文化开始在西欧传播
发展概况(以巴黎为例) (1)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2)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代表 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
自治体现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教育自
主权
课程设置 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同时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基础课程有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影响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为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考点
拜占庭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包含《查士丁尼法典》)
2011版课标: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帝国 时间 395—1453年
发展历程 (1)建立: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罗马帝国因都城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应变:7世纪起,为抵御外族入侵,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3)衰落:9世纪以后,在外部军事势力进攻、内部财政枯竭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势日渐衰弱
(4)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拜占庭帝国 历史地位 (1)对人类文明: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拜占庭文化
(2)对欧洲: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对文化交流: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罗马民法大全》(包含《查士丁尼法典》) 编纂时间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目的 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地位 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
影响 (1)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2)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