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南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三 对外交往(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海南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三 对外交往(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00: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专题三 对外交往
线索梳理
1
拓展提升
2
相关周年热点:玄奘西行开始1 395周年、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中日建交50周年
相关时政热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法5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摘录: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事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大事件。这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这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设问:根据摘录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
答案: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线索梳理
1
线索
丝路外交
概况
特点 (1)丝路外交持续时间长
(2)中国古代丝路陆路、海路兼备,对外交通发达
(3)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互惠互利
影响 丝绸之路搭起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输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促进了丝路沿线国家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3)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
2
线索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由主权被侵犯到国际影响力增强
角度1 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角度2 现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 成立初期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0世纪 50年代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0世纪 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2017年,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3
线索
和平外交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线索
4

中国对外交往态势的变化
态势的变化 时间段 变化原因 表现
主动开放 西汉—明朝前期 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支持 (1)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2)隋唐时期遣唐(隋)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4)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
主动开放→闭关自守 明朝中后期—清朝中期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稳定性;统治者认为不需要同外国交流;抵御西方殖民势力 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态势的变化 时间段 变化原因 表现
闭关自守→被迫开放 近代 近代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数量越来越多,从沿海逐步深入内地;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主动全面开放 1978 年后 国家独立,国际地位提高;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以兴办经济特区为起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举办多场重要国际会议等;全面融入世界
线索
5

中美关系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追随英法,染指中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美国国家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是英、法的帮凶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照会;1900—1901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经济侵略,政治控制(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初) 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实力上升 (1)1919年,巴黎和会上,同意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合作抗日(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都受到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1942年1月,中、美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敦促日本将其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4)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扶蒋反共,控制中国(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 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遏制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攫取在华的经济特权等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敌视对抗(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初) 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致使中美双方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2)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并威胁中国安全,派遣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走向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的恶化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合作与冲突并存(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中美合作是两国发展的共同需求 (2)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之一,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 (1)冲突表现: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侵犯中国主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亚太局势变化,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
(2)合作表现: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出席上海APEC会议;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等
(3)总的趋势:中美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高层互访不断;两国在地区和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一定共识
6
线索
中日关系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和平交往(隋唐时期) 中国社会发展程度高,文明先进,对日本具有吸引力;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日本派遣唐使等到中国学习,仿效中国唐朝典章制度,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的进行;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侵略与反抗(元末—明朝中期) 从元末开始,日本倭寇对中国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加之明王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动,倭寇侵略日益猖獗 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戚继光进行抗倭斗争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侵略与反抗(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 (1)中国封建社会日益衰落,经济、科技、文化等全面落后 (2)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1)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强占山东,企图独霸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4)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中国开始了十四年抗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敌对(20世纪40年代中期—70年代初)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日本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外交上采取孤立政策
合作与冲突并存(20世纪70年代至今) (1)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美关系缓和 (2)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膨胀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2)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存在着矛盾斗争:日本否认史实,美化侵略;钓鱼岛争端等
7
线索
中英关系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侵略与反抗(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寻找原料产地和扩大海外市场 (1)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856—1860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英国等西方列强无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合作抗击法西斯(20世纪40年代上半期)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损害了中英两国的利益 1942年,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
由敌对走向和平友好(1949年 至今)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两国的国家利益的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英国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2)1972年,中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97年,中英两国实现了香港的和平交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4)2018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推动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继续发展
8
线索
中俄(苏)关系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侵略与抗争(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 俄国国力增强,急剧向外扩张 17世纪中后期,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清康熙帝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9世纪中叶,俄国继续实行扩张政策;清政府腐败落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多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是英、法的帮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侵略野心 1900—1901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合作与帮助(十月革命后—20世纪50年代) 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信心 (1)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2)1921年,在苏俄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3)1924年,苏联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支持国民大革命,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合作与帮助(十月革命后—20世纪50年代) 法西斯主义成为中苏双方共同的 敌人 (1)1942年,中、苏、英、美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2)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
野心
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同中国建交 (2)“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项目有156个,为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帮助 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阶段特征 原因 概况 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交恶(20世纪50年代末—80 年代)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意志,威胁中国安全 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促使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合作(20世纪90年代至今) 美国的霸权主义威胁双方的安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1)共同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加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 (2)2001年,中、俄等六国在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对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拓展提升
启示类
1.中国对外交往的历程对你有何启示?
(1)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条件;
(2)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闭关锁国则会导致国家的落后;
(3)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否则就会任人宰割;
(4)坚持和平交流与合作,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原因类
2.结合大国关系的变化,说明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2)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
做法类
3.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应该如何顺应历史大势?
(1)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坚持互利共赢,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造福人民;
(4)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
(5)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