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进文本,发现课文选景、绘景的独特之处。(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走进作者,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感知文本情感与创作目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走进心灵,用文字抒写阅读感悟。(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进文化,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师: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景有好坏之别,情有真假之分,只有景情融合,才是佳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经典写景散文,去探究文本中景物的好与坏、情感的真与假。这节课需完成三项学习任务:走进文本,提炼两篇课文中的景物;走进作者,感悟两篇课文中的情感;走进文化,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走进文本,完成任务一
活动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任何一种景象时,观赏者的学识、情感、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其发现、感悟与表达。同样是置身古老的北京城,郁达夫和朱自清分别发现了哪些景,生成了哪些情?两人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填写下表。
课文 景物 情感 表达相同点 表达不同点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活动二:两篇文章各自采用何种方法将各种景物串联为一个整体?从两篇文章的选材与组材中,可以收获何种写作启示?
【提示】此活动是上一活动的延续与升格,目的在于了解写景散文线索设置的特点与功用。《故都的秋》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总分结构,抓住“清、静、悲凉”这一总纲带动全文的景物;《荷塘月色》则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虚实结合,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对比中,体悟两种不同的景象。注意:《荷塘月色》中,“荷塘月色”和“采莲嬉游”两种景象对应的,正是冷、静、独处和热闹、群居。朱自清显然更爱的是前者。
三、走进作者,完成任务二
活动三:如果让郁达夫写作《荷塘月色》、朱自清创作《故都的秋》,是否依旧会这样选景、抒情?请结合你对两位作者的认知作简要分析。
【补充材料】
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这种坎坷经历,形成了他多愁抑郁的性格特征,激发了他浓烈的爱国情怀。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期间他的儿子龙儿因病去世。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朱自清,原名自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自勉,改名朱自清。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面对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无能为力,陷入苦闷与彷徨之中。
生活上,他和妻子养育了6个孩子,家庭负担极重。最小的儿子病逝,妻子积劳成疾,1928年检查出肺病,肺上烂了两个大洞,在1929年去世。1948年3月,朱自清因为长期吃不饱胃病复发,体重不到40公斤,可他为了维护中国人的气节,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美国带有侮辱性援助的面粉,最后在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
【提示】此活动建立在对两位作者拥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前提下。可能多数学生不熟悉郁达夫,但对朱自清不陌生。开展活动时,可将朱自清《春》和郁达夫《故都的秋》进行对比分析。两文均描绘了五幅图画,朱自清立足于宏观景象,所写景物以暖色调为主,致力于呈现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特征,传递的是昂扬乐观的情感;郁达夫立足于细微物象,呈现冷色调的景致,体现的是极端个性化的、具有鲜明的“颓废”色彩的情感。
活动四:《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感叹“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从这句话中,你能够捕捉到哪些写作信息?《荷塘月色》中有没有此种“颓废”?
【提示】此句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颓废色彩”和“颂赞秋”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联,而且“颂赞”的对象也极少指向“颓废色彩”。至于“有些批评家”,则极可能就是郁达夫自己。郁达夫写这个句子的作用,在于将原本极端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上升为中国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的共性化情感体验,为文章中的情感寻找理论立脚点。注意:郁达夫笔下的“颓废”并非日常生活中所言的颓废,只是一种指向悲凉、冷寂、落寞、失望的情感表现方式,绝非生活中的自暴自弃。《荷塘月色》中,同样存在此种情感。
四、走进文化,完成任务三
活动五:请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结合学习过的其他文学作品,探究“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的合理性。
【提示】极少有人天生抑郁,所有的“颓废色彩”都来自生活的强行涂抹。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学士都挣扎在“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纠葛中,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内耗于各种争斗、各种利益冲突中,被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相比较而言,昂扬向上的时代,文人学士也多积极乐观,比如盛唐诗人群体。但盛唐只有一个,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都处于乱世。郁达夫为何“颓废”?其一在于幼年丧父后的清贫生活,其二在于多年留日中遭遇的屈辱,其三在于从日本接受的“物哀”美学,其四在于乱世之下的灵魂无处安置,其五在于诗人气质带来的个人情感挫败,其六在于1926年时一个儿子在北平病逝。诸多因素汇集,自然很难让郁达夫成为乐观豁达之人。六种因素中,国运时事为根本原因。
五、走进心灵,抒写阅读感悟
活动六:郁达夫、朱自清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请你选择其中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修辞、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拟写颁奖词,并与同学交流,以下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可作参照。
示例: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提示】此活动侧重于检测学生对两位作家散文特点的理解与感悟,语言要求则强化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学会精准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