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不断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C.新物种形成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而物种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D.协同进化是生物通过种内竞争、捕食等关系相互影响并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2.种植小麦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小麦吸浆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天敌七星瓢虫数量急剧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常使用农药,会引起小麦吸浆虫种群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
B.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包含抗药性在内的所有变异都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D.吸浆虫个体之间在抗药性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3.研究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基因序列(Cytb)研究城市化对侧褶蛙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发现市中心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郊区和乡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ytb为研究侧褶蛙的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Cytb基因遗传时可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不同侧褶蛙的Cytb差异体现其物种多样性
D.城市化可能会阻碍侧褶蛙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4.达尔文在环球考查时发现,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总共生活着15种岛龟,这些岛龟均由南美洲西海岸同种陆龟进化而来,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不完全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协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来实现的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岛屿上岛龟的形成会影响到本岛屿上其他物种的进化
D.岛屿上的岛龟形态各异说明这些陆龟间存在生殖隔离
5.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中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为降低某麦田中蚜虫的数量,工作人员引入了瓢虫与寄生蜂,其中瓢虫通过取食被寄生的蚜虫对寄生蜂进行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寄生蜂属于集团内捕食者
B.若移走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C.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相似导致麦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D.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不利于维持麦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6.研究微生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不仅随着其早期现代人类宿主在全球各地的旅行而变得多样化,而且它们通过限制自己在肠道中的生活,跟随着人类协同进化。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肠道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微生物和人类协同进化有关
B.人体肠道中微生物的变异决定了进化方向
C.微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D.肠道中某种乳酸菌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7.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在遗传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异,然后环境从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变异类型。下列有关适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物会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
B.适应不仅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D.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8.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研究生物进化轨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含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B.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C.按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的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对浅色桦尺蛾的基因型直接进行了选择,进而降低了浅色基因频率,种群发生进化
9.皮肤中的色素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减轻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青藏高原具有强紫外线辐射,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紫外线辐射越强。某研究团队检测了生活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山倭蛙皮肤色素相对含量,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布的海拔高度(米) 皮肤色素相对含量
2900 0.28
4500 0.47
A.高山倭蛙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适应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C.生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山倭蛙间存在协同进化
D.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山倭蛙的进化方向不完全相同
10.扑虱灵(一种农药)常用于防治稻飞虱。海南某地区由于多年单一施用扑虱灵进行防治,使稻飞虱对扑虱灵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导致稻飞虱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B.施用扑虱灵能定向改变抗性基因的频率,决定稻飞虱进化方向
C.抗药性稻飞虱的出现提高了物种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与扑虱灵防治相比,生物防治通常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等特点
11.2023年7月,某科研团队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广东溪蟾。该物种体型小巧,与哀牢溪蟾并列蟾蜍属,为该属已知最小物种,是蟾蜍属内单系群中一支独立的谱系,与所有己知蟾蜍亲缘关系相距甚远。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发现丰富了南昆山的生物多样性
B.人工选择在广东溪蟾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C.该物种的发现丰富了蟾蜍进化谱系研究
D.广东溪蟾与哀牢溪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2.密林熊蜂可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中盗蜜,但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密林熊蜂与角蒿之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
B.密林熊蜂中雄性个体体细胞中通常含有1个染色体组
C.密林熊蜂盗蜜行为会对角蒿基因库产生影响
D.密林熊蜂的打洞行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13.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研究发现长期喷施农药甲维·氟铃脲,会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棉田产量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施用农药甲维·氟铃脲可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降低
B.由于使用了甲维·氟铃脲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成为一个新物种
C.在棉铃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甲维·氟铃脲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D.抗药性棉铃虫和不抗药棉铃虫的存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4.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二者形态特征相似,分布区存在明显重叠,均由熊蜂传粉,具有相似的传粉机制;调查发现,在两者分布区域内普遍存在两者间的一系列形态过渡类型。褐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杂交授粉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花数 果数 结实率(%)
褐花杓兰♀×西藏杓兰♂ 10 8 80
褐花杓兰♂×西藏杓兰♀ 10 8 80
A.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二者在自然条件下能杂交可能与二者具有相似的传粉机制有关
C.据表中杂交结果可知,褐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D.两者间的一系列形态过渡类型的产生可能与二者能杂交结出果实有关
15.狼和犬都是犬科动物,东亚灰狼经过长期驯化,慢慢形成了广西猎犬、立耳沙皮、大头狗、板凳狗等众多中华田园犬品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驯化使得中华田园犬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B.在驯化东亚灰狼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中华田园犬各品种的不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中华田园犬多个品种的形成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16.研究微生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不仅随着其早期现代人类宿主在全球各地的旅行而变得多样化,而且它们通过限制自己在肠道中的生活,跟随着人类协同进化。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肠道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微生物和人类协同进化有关
B.决定人体肠道中微生物进化方向的是基因型频率和肠道环境
C.微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D.肠道中某种乳酸菌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二、多选题
17.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团队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杂交水稻利用了水稻基因的多样性
B.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通过杂交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D.杂交育种一般用于有性生殖的生物
18.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在遗传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异,然后环境从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变异类型。下列有关适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B.群体中出现的各种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提高环境适应性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性生物新类型形成的必要条件
D.适应不仅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
19.F值是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差值的绝对值。野兔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完全显性,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处于遗传平衡的家兔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均为0.5)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不同区域,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野兔的深色表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深色熔岩床区中浅色野兔的F值比浅色岩P区的大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野兔的杂合体频率低
C.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野兔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D.野兔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0.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生殖隔离
三、非选择题
21.互花米草目前已成为我国影响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生态学家对盐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后形成的互花米草生境与入侵前的本地芦苇生境中本土鸟棕头鸦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互花米草入侵对本地鸟类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入侵区域本地芦苇逐渐消失而形成互花米草生境,这说明本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中,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较强的是 (填“本地芦苇”或“互花米草”)。
(2)图甲中“巢淹没”是因巢位过低,被潮水淹没而导致繁殖失败,“巢捕食”是指卵和雏鸟在巢中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现象,“获得成功”是指最终保留下来的巢。从图甲分析,互花米草入侵生境棕头鸦雀巢获得成功率高于本地芦苇生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3)图乙为互花米草入侵几年后对棕头鸦雀巢高的调查结果,刚入侵时,其巢高和本地芦苇生境的基本相同。据图乙分析,调查时,互花米草生境中巢成功率应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互花米草生境刚形成时,你判断的原因是 。
(4)该研究结果说明,本土鸟类会通过改变筑巢行为来适应入侵植物生境。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该研究结果说明 。
22.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栽培稻(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于栽培稻(H)(图1)。栽培稻(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栽培稻(H)与野生稻(D)能吸引特定的传粉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表明不同种类的水稻与不同传粉动物间存在 。
(2)实验一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 。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 。
(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α、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 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 (填“SD”或“SH”)基因。
(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 ;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 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3.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 ,各个种群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方向由 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 (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2鱼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
24.经研究,某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R)对敏感(r)为显性,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点(T1、T2)对甲、乙两个地区进行调查,三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区T1→T2时,R的基因频率 (填“升高”或“降低”),说明甲地区的害虫发生了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甲地区使用杀虫剂后该害虫群体中的抗药个体数上升的原因: 。
(2)T2时,乙地区该害虫种群中R基因的频率约为 。若甲、乙两地的害虫之间产生 ,则说明这种群是不同的两个物种。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
(3)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 ,其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 却因种群中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2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1)材料一中,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隔离。
(2)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是通过不同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B错;
C、新物种形成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而物种灭绝也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不同的生物之间彼此影响,C错误;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A。
2.A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遗传平衡群体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不定向的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3)自然选择能够定向的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5)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经常使用农药,在农药持续选择下,蚜虫种群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引起小麦吸浆虫种群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A正确;
B、小麦吸浆虫的所有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吸浆虫个体之间在抗药性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3.D
【分析】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例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交配,但是产生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详解】A、 基因组测序为鹿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了分子水平证据,A错误;
B、Cytb基因属于线粒体基因,遗传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
C、不同侧褶蛙属于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不同侧褶蛙的Cytb差异体现其基因多样性,C错误;
D、城市化存在地理隔离,会阻碍侧褶蛙种群间在自然条件下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D。
4.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协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实现的,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B错误;
C、因环境相同且协同进化等因素,岛屿上岛龟的形成会影响到本岛屿上其他物种的进化,C正确;
D、岛屿上的岛龟形态各异不能说明这些陆龟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标志是能否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瓢虫通过取食被寄生的蚜虫生蜂进行捕食,因此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A错误;
B、寄生蜂和瓢虫是捕食的关系,若移走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B正确;
C、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相似,但麦田仍然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单向性集团内捕食可以避免一种生物数量过度繁殖,为其他生物生存提供生存空间,有利于维持麦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6.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肠道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微生物和人类协同进化有关,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肠道微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肠道环境,不是微生物的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微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能够发生各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微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肠道中某种乳酸菌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B。
7.A
【分析】关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认为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
【详解】A、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导致优胜劣汰,有利变异得以保留并逐代积累,A错误;
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完成一定的功能,还包括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B正确;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适应也具有相对性,C正确;
D、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D正确。
故选A。
8.D
【分析】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过他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比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详解】A、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了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这两种理论,A正确;
B、拉马克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B正确;
C、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对浅色桦尺蛾的表型直接进行了选择,进而选择了基因型,降低了浅色基因频率,种群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D。
9.C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高山倭蛙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适应的形成是遗传变异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B正确;
C、生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山倭蛙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协同进化,C错误;
D、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所以对倭蛙起选择作用有所不同,使得高山倭蛙的进化方向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C。
10.C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突变产生新基因,导致稻飞虱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同时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施用扑虱灵能定向改变抗性基因的频率,决定稻飞虱进化方向,B正确;
C、抗药性稻飞虱不属于新物种,C错误;
D、与扑虱灵等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通常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等特点,D正确。
故选C。
11.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物种广东溪蟾的发现,丰富了南昆山的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广东溪蟾生活在野外,自然选择在广东溪蟾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错误;
C、广东溪蟾与哀牢溪蟾并列蟾蜍属,为该属已知最小物种,是蟾蜍属内单系群中一支独立的谱系,与所有己知蟾蜍亲缘关系相距甚远,广东溪蟾的发现丰富了蟾蜍进化谱系研究,C正确;
D、广东溪蟾体型小巧,与哀牢溪蟾并列蟾蜍属,为该属已知最小物种,是蟾蜍属内单系群中一支独立的谱系,与所有己知蟾蜍亲缘关系相距甚远,可推测广东溪蟾与哀牢溪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12.D
【分析】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影响基因频率。如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峰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
【详解】A、分析题意,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因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A正确;
B、密林熊蜂中雄性个体由卵细胞发育而来,因此体细胞中通常含有1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由于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影响基因的传播,因此密林熊蜂盗蜜行为会对角蒿基因库产生影响,C正确;
D、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环境选择并保存适应性的个体,密林熊蜂的打洞行为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13.C
【分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详解】A、施用农药甲维·氟铃脲可能导致棉铃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农药起到筛选作用,A错误;
B、棉铃虫本身存在抗药性,喷施农药并未导致棉铃虫产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在棉铃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甲维·氟铃脲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C。
14.C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同源可能为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二者形态特征相似,分布区存在明显重叠,均由熊蜂传粉,具有相似的传粉机制,这可能是导致二者之间能杂交的原因,B正确;
C、二者杂交授粉后能结出果实,但题目中并未说明其后代是否可育,因而不能证明二者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二者自然状态下能杂交结出果实,因此会导致两者间的一系列形态过渡类型存在,D正确。
故选C。
15.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是不定向的,人类驯化不能使中华田园犬发生突变,A错误;
B、在驯化东亚灰狼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
C、中华田园犬各品种的不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华田园犬多个品种的形成增加了遗传多样性,使生物多样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16.B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肠道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微生物和人类协同进化有关,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肠道微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肠道环境,不是基因型频率,B错误;
C、微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能够发生各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微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肠道中某种乳酸菌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B。
17.ACD
【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2、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杂交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详解】A、(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有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故培育杂交水稻利用了水稻基因(遗传)的多样性,A正确;
B、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中实现了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的基因重组,不是染色体变异,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过程可集合亲本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育种手段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一般用于有性生殖的生物,D正确。
故选ACD。
18.AC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变异的结果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并不是所有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B错误;
C、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C正确;
D、适应不仅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还包括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正确。
故选ACD。
19.BD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其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详解】A、根据题图信息可知:深色熔岩床区浅色野兔的实际基因型频率(1-0.95)=0.05,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野兔理论基因型频率是(0.3)2=0.09,根据“F值=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差值的绝对值”可得出深色熔岩床区的F值是0.04;同理浅色岩P区浅色野兔的实际基因型频率(1-0.18)=0.82,d的基因频率为(1-0.1)=0.9,理论基因型频率是(0.9)2=0.81,F值是0.01,所以深色熔岩床区中浅色野兔的F值比浅色岩P区的大,A正确;
B、浅色岩P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1,根据深色表型频率可知,DD+Dd=0.18,计算可知,Dd=0.16;深色熔岩床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7,DD+Dd=0.95,计算可知,Dd=0.5,所以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家兔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
C、浅色岩Q区中,隐性纯合体的频率=1-0.5=0.5;浅色岩P区中,隐性纯合体频率=1-0.18=0.82,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家兔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C正确;
D、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而不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
故选BD。
20.AB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
B、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很多,除突变和基因重组外,自然选择也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对被捕食者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正确;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之间的种群特征,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故选ABD。
21.(1)互花米草
(2)互花米草入侵棕头鸦天敌较少
(3) 高于 刚入侵时,互花米草生境巢高和本地芦苇生境的基本相同,图乙中互花米草生境平均潮高大于本地芦苇生境
(4)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本地生境面积减少可能加剧了资源竞争,迫使缺乏竞争力的个体选择次优生境,本土鸟类能够在互花米草生境成功繁殖,并通过提高筑巢高度响应入侵生境中的潮水淹没风险,在求偶鸣唱、筑巢、反捕食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响应与适应性进化
【分析】物种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主要内容之 一,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降低.芦苇和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相比较,互花米草入侵后在与芦苇的竞争中据于优势地位,使生态系统吸收光能增加,光能的固定量也增加。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是引入天敌或竞争者。
【详解】(1)由题意“互花米草入侵区域本地芦苇逐渐消失而形成互花米草生境”可知,本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中,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较强的是互花米草;
(2)“巢淹没”是因巢位过低,被潮水淹没而导致繁殖失败,“巢捕食”是指卵和雏鸟在巢中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现象,图甲中,互花米草入侵生境巢淹没比例增加,但获得成功的概率增加,主要原影是巢捕食概率减。
(3)芦苇种群与互花米草种群对空间资源的竞争在中潮位生境表现最为激烈,互花米草种群有向高潮位部分芦苇种群生境蔓延的趋势,因此互花米草生境中巢成功率应高于互花米草生境刚形成时;
(4)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本地生境面积减少可能加剧了资源竞争,迫使缺乏竞争力的个体选择次优生境,本土鸟类能够在互花米草生境成功繁殖,并通过提高筑巢高度响应入侵生境中的潮水淹没风险,在求偶鸣唱、筑巢、反捕食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响应与适应性进化。
22.(1)协同进化
(2) Ⅲ 1∶2∶1
(3) (基因)分离 SD
(4) 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后自交 α和Ⅲ
(5)1/80
【分析】分析题意和条带可知:L12的12号染色体上含有耐缺氮基因TD,其基因型为TDTD;L7的7号染色体上含有基因SD,基因型为SDSD;H的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TH,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SH,基因型为SHSHTHTH;TD与TH,SD与SH遵循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栽培稻(H)与野生稻(D)能吸引特定的传粉动物,说明不同种类的水稻与不同传粉动物间存在协同进化。
(2)实验一是将L12(基因型TDTD)与H(基因型THTH)杂交,F1的基因型为TDTH,F2的基因型分别为TDTD∶TDTH∶THTH=1∶2∶1,其中TDTD对应的是带型与亲本L12对应的条带相同,即条带Ⅲ,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
(3)实验二是将L7(基因型SDSD)与H(基因型SHSH)杂交,F1的基因型为SDSH,理论上F2的基因型分别为SDSD∶SDSH∶SHSH=1∶2∶1,其中SDSD对应的是带型与亲本L7对应的条带相同,即条带α,SDSH对应条带为β,SHSH对应条带为γ,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实际上F2中产生带型α、β、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分离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而带型α,即SDSD的个体数量很少,可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SD基因;
(4)已知TD与TH,SD与SH两对基因分别位于7号和12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基因型为SDSDTDTD;同时考虑两对等位基因,可知L7的基因型为SDSDTHTH,L12的基因型为SHSHTDTD,①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SDSHTDTH)后自交,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α和Ⅲ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实验二中SDSD∶SDSH∶SHSH=12∶120∶108=1∶10∶9,可知花粉中SD∶SH=1∶9,利用X(基因型为SDSDTDTD)和H(基因型为SHSHTHTH)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SDSHTDTH,若F1产生的SD花粉无活性,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即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SDTD∶SDTH∶SHTD∶SHTH=1∶1∶9∶9,雌配子均有活性,类型及比例为SDTD∶SDTH∶SHTD∶SHTH =1∶1∶1∶1,则F2中基因型为SDSDTDTD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20=1/80。
23.(1) 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2) 基因库 18% 不确定
(3) 物种 协同进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1)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C湖泊中全部鳉鱼属于一个种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种群的基因库。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Aa的基因型频率=2×0.9×0.1×100%=18%。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
(3)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4.(1) 升高 进化 害虫中原本就存在抗药基因突变,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 20% 生殖隔离 协同进化
(3) 表型 决定表型的基因(或种群基因库) 种群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1)甲地区T1→T2时,RR的比例上升,rr的比例下降,则R的基因频率升高,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说明甲地区的害虫发生了进化。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则甲地区使用杀虫剂后该害虫群体中的抗药个体数上升的原因是害虫中原本就存在抗药基因突变,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
(2)T2时,乙地区该害虫种群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为RR=10%,Rr=20%,rr=70%,R基因的频率=10%+1/2×20%=20%。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则甲、乙两地的害虫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则说明这种群是不同的两个物种。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表型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决定表型的基因(或种群基因库)却因种群中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5.(1) 地理 生殖
(2) 短喙 薄
(3)协同进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
(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故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易被蝽蟓取食,利于种子传播。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