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统编版历史 ·九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思考:
“你参加红军了吗?”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1.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史料证实、历史解释)
3.了解苏联模式的影响与弊端,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家国情怀)
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
1921年春,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2月28日,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否还要继续?
新经济政策
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离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实际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商业方面
新经济政策
余粮征集制
企业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工资制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经济政策后的市场
新经济政策后农业恢复情况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
启示
1.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同时要根据现状不断调整
3.善于改革创新
4.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5.经济政策制定要关注民生,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用强硬的手段,逐渐改变了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一)苏联的成立
时间:1922年12月
苏联国徽
列宁与斯大林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此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穷国
(二)工业化的背景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战争即将爆发,尽早实现工业化
对外苏联面临严重的国际形势
(二)工业化的背景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实现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
1.提出设想:
2.开始建设:
3.实现:
目 的:
领导人:
过 程:
结 果:
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苏联一五计划的成果
苏联的工业化
T-34型坦克
PPSH -41冲锋枪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变化
德
15.3%
英
12.1%
法6.6%
俄2.6%
其他国家
25.2%
美
38.2%
美
41.9%
德
11.6%
英
9.3%
法5.7%
苏联13.7%
其他国家
17.8%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的积极影响:使苏联在段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工业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目 的:
时 间:
形 式:
背 景:
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措 施: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农业集体化
阅读教材49页完成以下内容
农民排队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食堂
作用:为苏联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问题: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农业集体化
国际:
国内: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帝国主义的包围与敌视
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形成标志:
特点:
背景
苏联模式
含义:
新宪法规定
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
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经济上
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他接过一个扶木犁的穷国,却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探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