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提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5 21: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本课概要】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推动儒学理论的完善,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以及文人画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高峰。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各自的文字,并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中华文明向多元统一的方向继续发展。
一、儒学:程朱理学
(一)背景:为何复兴儒学?
1.困境(必要性)
(1)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
(4)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2.机遇(可能性)
(1)三教合流,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2)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一批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
(3)宋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
(二)目的:继承孔孟儒学思想内涵,为现实(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服务。
(三)内容
1.代表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兄弟;南宋的朱熹(晦庵先生)。
2.含义:理学,是一套以“理”为核心的,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3.主张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客观唯物主义倾向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度欲望。主张弘扬道德抑制人欲,反对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
(3)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达到对先天存在的普遍天理的认识。
【探讨】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1.一方面,对人高标准、严格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宗教的道德自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另一方面,他据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四)发扬
1.儒学教育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2.理学官方化
(1)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2)元中期,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标志着程朱理学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五)特点
1.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2.儒学进一步体系化、思辨化、哲学化
3.回归孔孟原典,更加强调伦理道德和基本价值观
4.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5.官方化、世俗化(普及化、通俗化)
(六)影响
1.实质:用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2.积极:
(1)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培育个人气节,塑造民族性格;
(2)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影响东亚和世界文化发展。
3.消极: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逐渐成为禁锢思想、加强专制的工具
二、文艺:雅俗共赏
(一)文学
1.基本概况
2.发展趋势:平民化、世俗化
3.发展原因
(1)两宋以来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
(2)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矛盾尖锐,词、曲句式灵活,便于抒情。
(二)艺术
1.书法: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三、科技:成就突出
(一)基本概况
四、文字:和而不同
(一)基本概况
(二)特点: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思考】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经济:宋元农耕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宋元时期社会相对安定;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元代科举中断,文人进取无望。
3、民族: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4、对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历史: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
6、技术:印刷术、造纸术等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发展与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