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 选择专项练习(2)
1.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被手吸收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2.飞机黑匣子是用来记录飞机飞行中各种数据的装置,一旦出现空难,只要找到黑匣子,人们便可知道飞机失事的原因。黑匣子装备了水下信标,一旦飞机坠入水中时,信标开始发送超声波脉冲。关于这种超声波脉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脉冲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超声波脉冲可以被人耳直接听到
C.超声波脉冲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
D.超声波脉冲主要是用来传递能量
3.《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起施行,某地生态环境局金台分局深入贯彻落实新《噪声法》,依法加强重点时段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为广大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在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音干扰,下列方法有效、合理的是( )
A.老师讲话时声音小一些
B.每位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
C.禁止在学校周围敏感区域进行产生噪声超标和扰民的施工作业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下列图中所示的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现象是( )
A.铅笔好像被水面“折断” 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C.人在墙上形成影子 D.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5~2平方米。下列有关人体皮肤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排汗和散热等不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 B.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C.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皮肤内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感受器
6.池水看起来很“浅”,实际较深,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7.题图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金牌样式,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英文全称(Beijing2022ParalympicWinterGames)字样及金、银、铜的盲文,以供盲人运动员去感受奖牌的魅力。下列有关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能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8.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B.“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9.阳光下的花园里,我们看到蜜蜂和蝴蝶在飞舞,我们能听到蜜蜂飞舞的“嗡嗡”声,却总是听不到蝴蝶的飞舞声的原因是( )
A.蝴蝶和蜜蜂翅膀振动的响度不同
B.蝴蝶和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同
C.蝴蝶和蜜蜂翅膀振动的音色不同
D.蝴蝶和蜜蜂翅膀振动的振幅不同
10.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的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11.春暖花开,湖州的油菜花非常漂亮,阳光下它黄灿灿的,是因为( )
A.油菜花瓣自身能发出黄光
B.油菜花瓣能把各色光变为黄光
C.油菜花瓣能吸收阳光中的黄光
D.油菜花瓣能反射阳光中的黄光
12.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13.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和d C.c D.a、b、c、d都是凸透镜
14.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5.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O是入射光线,入射角等于60°
B.CD是法线,FO是折射光线
C.∠AOG是折射角,折射角等于45°
D.AB是界面,AB右侧是空气
16.如图所示,掉在地上的练习本,小明、小红都看到了它,对于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因为练习本发出的光,射入了小明和小红的眼睛
B.小明看到练习本,是由于光在本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C.小红看到练习本,是由于光在本子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D.小明和小红看到练习本,都是由于光在本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17.2022年12月30日,许多市民聚集印象南塘观赏跨年灯光秀,河岸两旁霓虹灯闪烁变幻,城市天际线倒映在镜子似的水面上,光影交错,十分壮观。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看远处光影模糊时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B.灯光秀上演期间温州市白昼变长
C.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
D.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18.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黑板发生漫反射时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反射定律
B.人从岸边看水中,看到的鱼的像在其实际位置的下方
C.近视眼患者晶状体曲度小,需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D.使用摄像机拍摄时,物体需要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19.如图所示,透过装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看到科学教科书上的“科学”两个字颠倒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
B.图中颠倒的“科学”两字是实像
C.遮住水柱的上半部分,“科学”两字的像将消失
D.要使“科学”两字重新颠倒回来,玻璃杯应靠近教科书
20.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缩小的虚像 B.放大的虚像 C.放大的实像 D.缩小的实像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某一光学仪器模型,内纸筒的左端贴有半透明膜,外纸筒的左端装有凸透镜,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位置, 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22.如图所示,小华站在地铁玻璃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玻璃门向两侧打开,小华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位置不重合
B.在两侧玻璃门所成的像越来越小
C.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的位置重合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23.正午阳光下,某同学手持一副眼镜让阳光直射镜面,在桌面留下投影如图,原因可能是( )
A.这是一副老花眼镜,会聚了太阳光
B.这是一副近视眼镜,发散了太阳光
C.这是一副墨镜,减弱了太阳光
D.这副眼镜不能透过光线
24.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校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B.若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C.若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带
D.若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26.如图是小宁观察到的宁波江北湾头大桥的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由水中射到空气,再进入小宁的眼睛形成的
B.小宁取下近视眼镜,看到桥变模糊,是因为桥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C.小宁用放大镜观看远处的桥,看到了桥倒立的实像
D.小宁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27.如图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的一个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 )
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B.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无法呈现出清晰的像
C.将蜡烛远离透镜,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D.随着蜡烛越烧越短,呈现在光屏上的像也会向下移动
28.如图所示,正在向左行驶的小车上有一杯水,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在小车缓慢刹车的过程中,杯中水面略有倾斜,则此时反射角、折射角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29.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相关操作并得到了相关数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物距/cm 50 40 35 x 25 20 15
像距/cm 12.5 13.3 14 15 16.7 20 30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B.表格中x=30
C.第7次实验得到的是倒立的像 D.实验中,随着物距的减小,所得的像先变小后变大
30.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C.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若用一张纸遮住水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缺失了下半部分答案第6页,共9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七下 第2章 对环境的观察 选择专项练习(2)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C A B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B D D A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B A A C B D D
1.D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鼓面停止振动,发声停止,声音马上消失,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A.超声波也是声波,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所以,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耳听不到,故B错误;
CD.超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飞机上的黑匣子发出超声波,主要是传递信息,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A.老师上课讲话声音小一些,不能使学生在上课时免受噪音干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就不能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了,故B不符合题意;
C.禁止在学校周围区域进行产生噪声超标和扰民的施工作业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铅笔好像被水面“折断”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色散,故B不符合题意;
C.人在墙上形成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
D.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分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详解】A.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故A错误。
B.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指尖对触觉最敏感,故B正确。
C.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故C正确。
D.皮肤内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感受器,有冷热觉、痛觉、触觉等感受器,故D正确。
故选A。
6.B
【详解】池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界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池底位置升高了,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可知,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分析】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
【详解】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A正确。
B.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B正确。
C.盲人“阅读”盲文,是通过盲文刺激指尖上的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触觉,再在语言中枢的参与下来理解盲文,C错误。
D.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D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正确;
B.笛声由笛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
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9.B
【详解】正常人耳听到声音有一个频率范围为20赫兹到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和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蝴蝶飞舞时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所以我们能听到蜜蜂飞舞的“嗡嗡”声,却总是听不到蝴蝶的飞舞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
A.由图可知,乙、丁的波形不相同,故乙、丁的音色不相同,故A错误;
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相同,故甲、丙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
C.甲、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故甲、乙的音调相同,故C正确;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的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油菜花本身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它们黄灿灿,是因为油菜花瓣能反射阳光中的黄光。
故选D。
12.B
【分析】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觉神经,④是鼓膜。
【详解】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A错误。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
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
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D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由四束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知道,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的,是凸透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玻璃钟罩内接近真空,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看到闪光;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听不到音乐,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D
【详解】由图可知,,所以
由此可知
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可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折射角为
此时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AB的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综上所述,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D
【详解】A.物理教材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线,故A错误;
BCD.教材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上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所以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A
【详解】A.看远处光影模糊是近视眼,近视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2022年12月30日,已经过了冬至,故此期间温州市白昼变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稀有气体通电能显示各种颜色,所以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面上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D
【详解】A.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是杂乱无章的,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人从岸边看水中,看到的鱼的像在其实际位置的上方,故B错误;
C.近视眼患者晶状体曲度大,导致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前成像,需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故C错误;
D.摄像机拍摄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需要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D正确。
故选D。
19.C
【详解】A.装水的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凸透镜成的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故图中颠倒的“科学”两字是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水柱的上半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科学”两字的像不会消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要使“科学”两字重新颠倒回来,玻璃杯应靠近教科书(“科学”两字在焦点之内),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C
【详解】装有水的烧瓶相当于凸透镜,观察图中蜡烛、烧瓶和墙壁之间的距离发现,蜡烛与烧瓶的距离小于烧瓶和墙壁之间的距离,此时能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故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B
【详解】在该模型中,凸透镜是照相机的镜头,半透明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制成的,此时凸透镜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C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对称轴的位置不变,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3.B
【详解】由图可知,阳光通过眼镜片后,光斑中间暗,四周亮,说明这是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来矫正近视眼。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4.B
【详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成放大的像,所以人像变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A
【详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太阳光有这七种颜色组成。
A.如果在白屏前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这表明,其它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故A正确;
B.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只呈蓝色光,其他颜色的光消失,故B错误;
C.红色只能反射红光,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所以在红纸上不看到彩色光带,只看到红光;故C错误;
D.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故D错误。
故选A。
26.A
【详解】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小宁看到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桥反射的光经过水面反射进入小宁的眼睛,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小宁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大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小宁近视晶状体太厚,大桥的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宁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大桥。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物距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可以看到了大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方框远离时,所看外面景物的范围的大小变化如图所示,所以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C
【详解】A.由图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说明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光路可逆知,若不移动凸透镜,只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现在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现在的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所以能再次在光屏成清晰的像,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蜡烛远离透镜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故C符合题意;
D.由于此时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越烧越短,则在光屏上的像会向上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B
【详解】正在向左行驶的小车缓慢刹车的过程中,杯中水面由于惯性略有倾斜,水面将左高右低,设原来的水面为CD,入射光线为GO,如下图所示:
法线为OA,入射角为∠GOA;杯中水面由于惯性略有倾斜,水面将左高右低,水面为MN,法线为OB,此时的入射角为∠GOB,故此时的入射角
∠GOB<∠GOA
即入射角将减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变小,由光的折射规律知折射角也减小。
故选B。
29.D
【详解】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数据中,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
u=2f=20cm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物距为30cm,像距是15cm,因为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当物距是15cm,像距为30cm,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第7次实验数据可知,此时的物距是15cm,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像距,则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0.D
【详解】A.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且能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光线比注水前要提前会聚,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透镜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且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