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考前梳理与指导:现代文阅读Ⅱ(客观选择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考前梳理与指导:现代文阅读Ⅱ(客观选择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21: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20天考前梳理与指导
倒计时18天
现代文阅读Ⅱ攻略
现代文阅读Ⅱ(客观选择题)
【考情分析】
文体多样,形式丰富。小说与散文、名家与非名家作品平分天下。选文字数在1800字左右。未出现外国作家作品(《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涉及外国作家普希金,但不是其作品)。选文更加丰富多样,灵活多变。2022年突破小说或散文文体的局限,出现纪实作品或书信体;2023年《给儿子》几乎完全模糊小说特征。另外选文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比如,2021新高考Ⅱ卷,“文本二”是文学评论;2022年全国甲卷出现两个文本,文本二是纪实文学,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小说与纪实文学两种不同文体的示同艺术表现方式。涉及到小说和纪实文学的文体知识。小说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虚构性,人物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和形象刻画的饱满性,环境描写的渲染作用。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叙事的简约。综合来看,近三年高考,文学类文本新文体有:散文化小说,历史小说,纪实文学,书信体散文或小说,文学评论。
题型固定,注重基础。小说、散文知识众多,选择题和主观题考来考去,还是考查这些文学类文本的基础知识。如:选择题考查相关内容+艺术特色,考查方向分别为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选择题考点常设陷阱有:情节设错,人物形象设错,典型环境设错,心理、情感、主旨设错、艺术技巧设错。主观题以常规题型为主,考查内容还是小说和散文的基本知识点。以2023年高考为例。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散文两道题分别考查散文文体特点(选材、构思与主旨)、局部段落有作用;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和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都考查到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考察描写手法(正面和侧面)、文中多处使到的词语的意蕴。
题型演变,拓展更广。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广义上来讲,文言文,古代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文学类文段,都可以称得上文学作品阅读,虽然文体及题目考点偏重不同,但在许多知识点上是相通的。研究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新题型变化,我们同时也发现在文言文、古代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文学类文段的新题型变化中,也有相应的变动。比如:
①“语境+词义”。上文第⑥点中提到的以词语为小角度切入,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多注重就文学作品全篇内容来思考,这种“语境+词义”的原型也落实到语用文学类文段阅读中。
②“句子+效果”。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指出某种表达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营造)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这样的题型。如:
(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二道选择题变为文中4处画线句子赏析,是对艺术特色赏析的小角度、精细化变式考查。这种“句子+效果”的题型很快演变到语用中
③观点+评论。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或就已知的观点,对文本内容进行评论,或基于文本内容进行自己的观点评论。这种情况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种类型:“给出观点+文本评论”。第二种:“文本内容+自己观点”。给出关键词,要求就关键词写短语要点。题目引申为多样式,包括不给出观点,只给出一个思考角度。
【温馨提醒】
高考考查内容:客观题(选择题)的设置,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一扇大门。解答选择题,要了解小说小说主要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集中于艺术形象(人、事、景)、作品主旨(情感、哲理)、写作意图;二是怎么写,集中于结构技巧(结构、线索、思路)、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作品语言(字、词、句,修辞手法)。
题题干形式:基于上面考查内容,选择题考相关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老高考融合这两点,以一道理选择题形式出现,题号7,分值3,题干统一表述为:
T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新高考分两道选择题,题号6和7,分值共6分,题干多表述为:
T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
T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
2023年新课标Ⅰ卷T7新变化,对文本中四处画线部分的句子进行分析与鉴赏,更贴近文本的情境化理解。形式如下:
T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题方法:
一、正常思路:选择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解题关键:确认答案“4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找到微小的错误,也就是命题人精心设置的陷阱。
1.对比故事情节。一是看选项复述的小说情节、细节,与原文相比,有无“添枝加叶”(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故意添加小说情节里没有的内容)、“张冠李戴”(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把这个人物的想法、说法等,转嫁给另一个人物)、“强加因果”(分析情节、人物时,强加因果关系,或对原因、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等。二是看选项分析的小说情节、细节的作用,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创作意图”,是不是存在过度解读、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
2.对比人物形象。看选项概括的小说人物个性,与原文相比,有无“曲解人格”(概括人物性格时,或歪曲,或贬低,或拔高)等。看选项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分析是不是符合原文语境。选择题在人物心理、情感变化分析这一块,是命题密集点,也是难点。
3.对比思想意蕴。看选项分析的小说主旨、情节内涵、人物语言行为等,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作者的思想情感、歪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4.对比艺术手法。看选项分析的小说艺术特色,有无“手法误判”(错误地界定小说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效果误解”(对小说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追求的效果进行错误解读)等。
上面讲到的“3步骤”和“四对比”只是一种解题技法,解题的能力来源于两点:一是考生的阅读素养,认真阅读小说文本,读懂是王道;二是考生对小说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题型例解】
1.常规题型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对策】新高考注意联考习题字数选择,选阅读量合理出题规范的联考题。
2.重视教材,重视比较阅读
(2023全国乙卷)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人物形象比较)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自然环境比较)
比较阅读+自然景物作用(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社会环境比较)
【对策】重视教材复习,重视小说散文习题与教材的比较;明确比较点,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是比较的重点。
3.重视文学类文本结构布局特征以及作用
①结构开头+作用
(2023全国乙卷)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冲突不激烈,也没有埋下伏笔)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②结构结尾+作用
(2023全国乙卷)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对策】关注小说散文结构,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多个角度分析。
4.重视环境描写,重视审美赏析
①自然环境
[如](2023全国甲卷)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②社会环境
[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对策】阅读小说与散文,要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文本特征的作用。
5.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
①语言描写
[如](2023全国乙卷)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语言特殊词语+作用)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语言段落+作用)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②人物形象
[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对策】语言积累与运用是高考命题重点,要关注词语、句子与段落特征作用,提高审美能力。
【类题举隅】
【例】(2023新课表Ⅰ卷)
(2023全国甲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 “花朝” “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答案】C
C.“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由文中“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可知,作者认为诗应该给人创造的喜悦、散布生命,并非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例】(2023全国乙卷)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答案】A
A.“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原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据此看出不是埋下伏笔,而是烘托德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例】(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答案】B
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例】(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答案】C
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答案】D
D.“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不能体现其吝啬。
【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答案】C
C.“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疲倦和意犹未尽。
【方法指导】
一、注重基础,建筑思维体系
在一轮复习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以小说、散文为主的文学体裁的文本特点,建立完整的思维导图,落实基础知识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上题型固定,偏重基础知识考查,变化的新题型只占少数,从基础入手,打牢基础,建立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确保基础题不丢分。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思维建模,对各板块、各专题的知识点能了然于胸。
二、重视教材,应对考教结合
高考考教结合趋势明朗,试题与教材的显性和隐性关联越来越大。复习要对教材要回头看。一是抓有代表性的重点篇目,二是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体,三是注意对篇目基础知识的梳理,突出文体特点;四是注意高考选文的多元化,从2023年的全国四套卷来看,有小说,有散文,有随笔,所以复习时要多文体兼顾,凡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涉及的各种文体都要复习到位,如戏剧、当代 诗歌,还有外国小说的知识点也要兼顾。特别注意,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散文篇目增多,在重视词句内涵理解、结构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概括的同时,语言艺术手法鉴赏为主要考查内容,文体特点的考查频率增多,散文复习要加大力度。可让学生练年高考散文试题。
二、分析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和考查点;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重要概念、关键语句、段落大意等;将每个选项与文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与文章内容相符,是否存在曲解、夸大或缩小的情况。
【典题例析】
(2023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故选B。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 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 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 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故选C。
【真题演练】
【2022新高考I卷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模拟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志
杜卫东
纵身投湖时,你的内心一定凄楚无比吧?
我知道,你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被大顺军攻占。随后,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策应下进兵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建立了大清王朝。留在南京的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只是,南明小朝廷争权夺利,意图偏安,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兵临金陵城下。
这之前,你曾以尚书夫人的名义前往大营犒军。偏安一隅的弘光朝廷岌岌可危,庙堂的朋党 之争依然不断。你接受了兵部尚书阮大铖的邀请,犒赏将士。
前一晚,你在琴房凝神静坐,心手相印,一曲《满江红》弹得惊心动魄。
自清兵入主中原,你常常吟咏岳飞的这首词,吟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时,悲愤便如洪峰突至,冲击心闸。这夜抚琴而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窗外,弯月如钩,繁星点点,似乎被你的琴声震撼。阮大钺此举并非为了鼓舞士气,只是要羞辱钱谦益,你何尝不知?作为一位小女子,你甘愿抛头露面,是为了不放过挽救危局的任何一个机会。你明白,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呈现自己的内心,是魅力,也是一种勇敢。
早晨,江面笼罩着一层薄雾,江水缓缓流动,像是刚刚从沉睡中苏醒。一艘艘战船列队整齐,一面面旌旗迎风飞舞。你白衣红袍,一身戎装,腰佩三尺剑,头插野雉羽,英姿勃勃地来到阵前。自古华夏有奇女,狼烟骤起身不顾,舍生死,为民族。
将士们,山河破碎,好男儿当舍命沙场。保家卫国,小女子愿舞剑助威。
言毕,你斟满杯中酒,屈膝半跪,敬天敬地敬军魂。随即拔剑起舞,寒光一闪,周身仿佛被彩虹缠绕,上下翻飞,犹如一条银龙出没。
阮大钺寡恩薄义,怯战畏敌,你心中残存的一点希望很快就碎了一地。
此刻,站在你身旁的是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锦袍的黑脸汉子:钱谦益,你的夫君,南明政权礼部尚书。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前,下诏宣他进京任礼部侍郎,刚要启程,城破。崇祯击鼓呼唤百官,竟无一人至。勇赴国难,才是忠贞之士应有的作为,清军即将破城,你希望丈夫殉国忘身,他享誉士林,理应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你是女子,但心系苍生,情怀社稷。于你而言,为国捐躯,便如同去赴一个约定,踏歌而行,笑傲秋风。
湖水绿如翡翠。一圈圈的涟漪向四周扩展,那是湖仙子散发的光泽和魅力。它知道,今日将有国士携爱妻沉湖,以彰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特地插了几茎坚挺的荷叶、几枝刚刚抽箭的青莲,并邀来白鹤数只,在远处翩翩起舞,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孤阳、残雾、冷风,营造出烈女殉情的凄婉,壮士取义的庄重。
画舫行至湖中。水面,清冷异常;舱内,酒断愁肠。
你双手持杯,走到船首,深情地望着丈夫,话未出口泪已流。眼泪,不仅是悲伤的别名,有时也是豪迈的倒影:“尚书公,今日,此水将因得到你而清波千古!”
“如是……”钱谦益怯懦了,泪眼迷离,神色凄然。
柳如是是你的名字,你是曾经的“秦淮八艳”之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最重要的是,你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钱谦益默然无语,就像一只被惊飞的宿鸟,仓皇茫然,无枝可依。
你害怕预感成真。这几天,常有一些宵小之徒窜到府上,鼓动钱谦益向清军献城投降。丈夫德高望重,位极人臣,一举降旗,必惊天动地。你不见丈夫厉声斥责,担心已如浓雾一样笼罩心头:“尚书公,先生乃国之重臣,东林领袖,别人可降,唯君不可。如是仰慕先生,真心追随,如恐不及。今日,愿随先生以身殉国,以全名节,以扶清望盛誉。黄泉路上,与君同行,如是必精心侍奉。”
钱谦益不敢与你对视,将飘忽的目光投向远天。远天,浮云飘,飞鸟叫,落花不解伊人苦,酒未肠断泪已抛:“如是,水冷……不宜自沉。”
“水冷,不宜自沉”六个字,如寒霜骤降,瞬间将你冰冻。
你曾飞蛾扑火般找到他,他的见识如箭穿云,他的才华如花绽放。高傲的你一读其诗文便立刘沦陷,发誓非钱谦益一样的才子不嫁。清兵入主中原,你和钱谦益从常熟乘船同赴南京拥立新帝,路过京口——当年梁红玉与韩世忠浴血抗金的地方,江水呼啸奔腾,犹如当年的号角之声;而远天的那一片红霞,分明是梁红玉身披红绫、擂鼓助战的身影。你斟满酒,端一杯给钱谦益,神色肃然:“今天与夫君来到昔日鏖战之地,当以酒祭奠英魂,誓死收复失地,匡复大明。”说着,两人单膝跪地,对着远天的那一片红霞叩首。当时,钱谦益与你共情,手握腰中剑,把酒诉生平,一腔英雄气,跃马欲弯弓。谁承想,最珍惜的情感像晨雾一样散去,最崇拜的男神如泥塑一般坍塌,即将步入天国,你的内心怎堪承受?
你目光中的冷漠,岂止冷漠,简直是鄙夷。
有一种繁华,常常被迷雾遮蔽,一旦风吹云散,真相令人感到锥心刺骨。
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洒入湖中。你在祭奠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也是为自己即将飞扬的灵魂壮行。此刻的你,妆容高贵,神色泰然,双眉入鬓,似柳叶轻飘,发髻高耸,如泰山之松。你是一女子,但你的偶像不是王妃贵妇,而是沙场上擂鼓退敌的梁红玉。金瓯破,谁人补?愿得此身长报国,但凭女儿怒。
一抬手,你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
这一跃,白练腾空,水天一色。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交代大顺军攻占北京、清军入关建立大清王朝、清军兵临金陵城下等一系列史实,给人以真实感和紧迫感。
B.柳如是接受兵部尚书阮大钺的邀请犒赏将士,是为了鼓舞士气,同时也是以此羞辱丈夫钱谦益,让他抗击清军。
C.有人鼓动钱谦益向清军献城投降,而钱谦益并没有厉声斥责,柳如是担心丈夫会变节,只好挟持丈夫以身殉国。
D.在沙场上擂鼓助战的梁红玉是柳如是的偶像,她因不能像偶像一般浴血抗敌,所以纵身一跃跳向湖中,以明心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写柳如是犒赏将士的场景非常动人,得益于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的综合使用。
B.文中对钱谦益的描写虽用墨不多,但形神兼备,“泪眼迷离”“如是,水冷……不宜自沉”等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其怯懦。
C.文中插入了柳如是和钱谦益路过京口,祭奠英魂并发誓收复失地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与当下形成对比。
D.文章写柳如是“冷漠”“鄙夷”的神情和洒酒、掷杯、投湖的动作,是为了表现她在看清丈夫真面目后赴死的决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桥醉荷
葛家华
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 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①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
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
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
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②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 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 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
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③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④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 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请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
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
(有删改)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B.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C.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
D.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
B.句子②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
C.句子③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
D.句子④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
【答案与解析】
【真题演练】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只有……才”说法绝对。从文中“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一语可知,通过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心中没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赏风景。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D.“共同表现了本文隐逸的主题”错误。“季扎退耕田园”体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父泛舟江上,体现了他的散淡平和,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文章的主题通过伍子胥体现出来。伍子胥对渔夫的两首渔歌的感念,特别是第二首中的“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以及“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等语体现了伍子胥对仇恨的释怀;文章最后两段,写伍子胥以后一定要找到渔夫,他把渔夫当作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把自己的宝剑留给他,体现了渔夫对伍子胥重要影响。综合来看,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伍子胥思想的转变过程。
【模拟练习】
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B项,“同时也是以此羞辱丈夫钱谦益,让他抗击清军”错,羞辱钱谦益是阮大钺的目的,柳如是是为了抓住机会鼓舞士气。C项,“只好挟持丈夫以身殉国”错,柳如是并没有挟持丈夫,而是晓之以理。D项,“她因不能……所以……”错,柳如是跳湖的原因是对丈夫怯战畏敌的失望和她情怀社稷、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故选A项。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D项,“‘冷漠’‘鄙夷’的神情……是为了表现 赴死的决绝”错,“冷漠”“鄙夷”的神情表现的是对钱谦益的蔑视。
3、D
【解析】 A.“描写”错,应为议论;B.混淆虚实。文中所写摘荷叶遮太阳、欣赏荷花等都是想象的情景,并非作者自己的实际行为;C.“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错,丛姓大叔意外康复体现不出荷叶的养生功效。
4、D
【解析】曲解文意。句子④主要是表现作者为寻找新鲜荷叶而一路奔波的急切心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