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37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37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14: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毛泽东(手迹)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4)
南京
渡江战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影响。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从北平的和平解放中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中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学习要点
一场改革赢人心
三大战役决胜负
渡江战役安天下
挺进中原转格局
一场改革赢人心
阅读教材第114页到第115页的内容,思考一下问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新的土地政策的?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哪些成效?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研读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极不合理
一场改革赢人心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耕者有其田
一场改革赢人心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 总路线
2、措施: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一场改革赢人心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结果:
4、意义: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群众在丈量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材料二: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财产。至1949年6月,解放区约有1亿农民分得3.75亿亩土地。
材料一:
材料三: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批斗地主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使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场改革赢人心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研读
4、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一场改革赢人心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战略防御
1、国民党全面进攻开始的标志?
2、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目标是什么?
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3月,陕北与山东解放区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温故知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转格局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转格局
解放战争分阶段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转格局


南京
武汉
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①大别山地区国民党力量薄弱;
②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中间,战略位置很重要。占领大别山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转格局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材料研读
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①国民党力量薄弱;
②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中间,占领大别山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战略位置很重要。
时间:
指挥者:
部队:
意义: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1947年夏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转格局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双方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共产党 280万 优于敌军 大大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危机四伏 低落
1948年7月国共力量对比表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战略决战时机
已经成熟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挺进中原转格局
解放战争分阶段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三大战役决胜负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动脑筋
兵力对比
敌军态势
我军态势
战局延伸
三大战役决胜负
战略决战选择东北为突破口的有利条件
三大战役决胜负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动脑筋
兵力对比
敌军态势
我军态势
战局延伸
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
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是撤是守犹豫不决。
后方巩固,人力、物力充足。
提供稳固的后方,推进华北战局进程。
三大战役决胜负
三大战役决胜负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地点 歼敌 人数 解放区域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
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5万
以徐州为中心
1948、11
——
1949、1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华北全境
52万
张家口、天津、北平
1948、11
——
1949、1
林彪 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东北全境
47万
锦州
长春
沈阳
1948、9
—11
140天歼灭和改编154万
(和平解放、
傅作义)
锦州
斯大林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三大战役决胜负
北京故宫
圆明园遗址
三大战役决胜负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古迹和文物。
南京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渡江战役安天下
结果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时间
1949年4月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蒋介石逃往台湾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七律·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4)
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
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这句诗表达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1946年)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
双方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共产党 280万 优于敌军 大大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危机四伏 低落
1948年7月国共力量对比表
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
材料四: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正确的战略战术
解放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的支持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归纳1927到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的影响,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共关系的启示。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6-1949
第一次合作
分 裂
分 裂
第二次合作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历史上宝岛台湾与祖国的离合
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分离至今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蒋介石逃往台湾

一场改革赢人心
挺进中原转格局
三大战役决胜负
渡江战役安天下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本课小结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材料反映该事件有何意义?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二:
1947年。
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渡江战役。
南京
国民政府。
材料五: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不利:
有利: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5)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
有中共的正确领导,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材料六: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