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宋词中的城市记忆 ——《望海潮》《扬州慢》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年级 高二 日期
教学 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之美,熟读成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赏析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城市的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之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
教学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赏析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课堂 活动 冯骥才曾说过:“城市和人一样是有记忆的,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城市的记忆在一座座的建筑中,一个个故事里,也在一首首诗词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望海潮》和《扬州慢》走进宋词中的城市记忆。 【活动一】初读课文,“懂事儿” 这是两座怎样的城? 【明确】《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繁华都城 《扬州慢》:“都在空城”——萧条空城 在写作内容上,杭州的繁华和扬州的萧条怎样体现的? 【活动二】再读课文,“品味儿” 1.身处其中,作者产生的怎样的情感? 【明确】《望海潮》:“归去凤池夸”——赞美歌颂 原因:“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宋)罗大经 《扬州慢》:“重到须惊”——伤感无奈 背景: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活动三】三读课文,“知趣儿” 为了表达治世之幸与乱世之悲,两首诗歌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望海潮》:点染 1.《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2.练习:《天净沙·秋思》哪些是点,哪些是染?《扬州慢》: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1.练习:《越中览古》一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①对比手法。前三句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与尾句现今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②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③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覆辙。 ④用典。运用了卧薪尝胆的典故,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 【活动四】书写城市记忆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观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这两首词的学习,书写你的“城市记忆”。词或散文均可。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00字以内)。 望海潮·咏图们 延边美景,边陲明珠,自古繁华胜地。长白山脉,图们江畔,风光如画映眼。群山环抱中,江水悠悠流,碧波荡漾无垠。金达莱花开,满山红艳艳,春意盎然。 巍巍天池高耸,云雾缭绕间,宛如仙境降临。边境线上,警民同心,固我边疆安宁。延边美食多,朝鲜风味浓,辣白菜香四溢。民族歌舞欢,热情洋溢处,醉人心扉。 今朝延边焕新颜,经济腾飞展宏图。各族人民团结紧,共谋发展大计。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了《望海潮》和《扬州慢》。两座城市,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不仅写了城市的记忆,还寄寓着历史的兴衰,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我们说如果把这两首词比作中华文化当中的花朵,那么是不是让它开在我们的心上,它才会一直娇艳,永远鲜活。 结合《扬州慢》《望海潮》的意象意境,如果可以穿越,你带着南宋衰亡的历史记忆穿越到北宋盛世,你想对北宋皇帝说些什么?不少于400字。 初读课文明确内容 再读课文明确情感 三读课文明确手法 书写城市记忆明确城市记忆新价值 分析两首词的内容 分析两首词的情感 分析两首词的手法 明确城市记忆新价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