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00: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统编版历史 ·九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构建了计算机网络,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同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又发生着什么变化?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了解现代世界的基本特点;知道人口、资源、环境、传染病、社会治理等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
1.知道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与人口问题。(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理解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本课学习,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唯物史观)
何为现代社会?
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以机器技术为基础,18世纪,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第二次现代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20世纪末以来,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力地促进了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于金富《互联网技术、现代化与社会形态的变革》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占地 170 平方米,重达 30 吨,造价 48 万美元耗电功率约 150 千瓦,每秒钟可进行 5 000 次运算。被美国国防部用来进行弹道计算。
第一代计算机
(一)建立
(一)建立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二)发展
2013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网民规模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三)影响
积极影响:①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现代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快捷地了解信息,时刻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变化,使个人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使人们方便地建立联系,实现沟通,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因此而改变。互联网为人类获取知识提供了新途径,网上音乐、视频和游戏,使现代社会的娱乐和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展示自我,参与讨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三)影响
积极影响:②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今天,网络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利的交流空间,人们能够在瞬间弄清楚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自己生产的东西哪里有需求。一个地球村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流空前密切。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三)影响
消极影响: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病毒与恶意软件色情与暴力、网瘾、数据丢失、网络爆红、过于公开、归于商业化、黑客攻击网络等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普及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请谈一谈,作为中学生我们面对网络该如何趋利避害
探究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②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养,分清善恶美丑,把握上网与学习的尺度。
③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④共同维护文明网络环境,共同清扫网络垃圾。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一)妇女地位提高的原因
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这使得妇女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教育主要面向男性,而妇女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负责人。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妇女们开始逐渐进入学校,接受基础教育。这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她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教育的发展和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二战时劳动力不足,美国鼓励妇女进入工厂的海报
妇女解放运动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表现
1.选举权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今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欧美发达国家立法保护女性权利
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首次会议于1848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斯尔举行。19世纪后半期,妇女选举权运动在英、美、新西兰等国壮大起来。最早承认妇女选举权地位的国家是新西兰。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表现
2.就业权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以往男性独占的领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巴西女总统罗塞夫
丹麦女首相托宁·施密特
妇女地位最高的,公认是芬兰。这个国家妇女地位极高,政府的20位部长中一度有12位是女部长。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表现
3.平等权
1.局限: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当今社会女性就业仍然相当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表现
3.平等权
2.保障: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该公约确立规则,保障妇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商业活动和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权利。
是联合国为消除对妇女的歧视、争取性别平等制定的一份重要国际人权文书。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获得通过。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为提高妇女地位所做的努力
三八妇女节
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或“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一种神秘的寂静弥漫在空气中。鸟儿都去哪儿了?很多人都在迷惑、不安地问……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几只奄奄一息的鸟儿,它们索索地抖着,已经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无声的春天……在屋檐下的水槽里和房顶的瓦片之间,还隐约地能看出敷着一层白色的粉粒……这个世界在变得伤痕累累,可这施害的不是魔法,也不是什么天敌,而是人类自己……
那么,是什么让无数个城镇中春天的声音沉寂下来的呢?
——《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著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一)生态问题
根源:工业化的推进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一)生态问题
①大气污染: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化学污染:大气中的 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 ,保护地球生命,但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根据海温和山地冰川的观测分析,估计由于近百年海温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量约为2—6厘米。其中格陵兰冰盖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2.5厘米。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一)生态问题
③资源短缺: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④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时至今日,全球仅有森林不足3亿公顷。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世界热带雨林的面积也在剧减,1999年仍以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2030年世界将无热带雨林。
探究
思考:根据所学,结合实际,谈谈生态问题有何危害?
①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居住的环境。
②加剧了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危害: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二)人口问题
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
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约25亿。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后来,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1.表现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二)人口问题
2.问题
①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②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新挑战。
③各国生存质量的差距。
资源问题:耕地减少、粮食短缺、水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
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饥饿贫穷……
交通问题
住房问题
就业问题
饥饿贫穷问题
探究
①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②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加强环保教育,改善人们对生活消费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从平时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低碳出行,保护环境等。
应对:
生态与人口问题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吗?应对措施?
日本将60%以上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拉美;美国则将39%的“肮脏产业”转往发展中国家生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