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用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我国文字起源很早。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陶器上刻画符号表
(二里头遗址出土)
1.甲骨文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1
2
3
4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
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
出土。
上面刻有“(王)大令众
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
月。”卜辞。
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
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
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商代狩猎甲骨文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4条,背面2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
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
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
商王征伐牛骨刻辞
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一个
方国)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
甲骨仅有三片,这是其中之一。
刻干支表牛骨
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
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
方法延续到后代。
甲骨占卜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第一、从文字史的角度看,它本身是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第二、从史学的角度看,从这时起,我国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阶段。从商朝开始,我国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甲骨上的卜辞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渔 家 乐 舟 来 去
生 鱼 酒 归 莫 问
方 出 射 鹿 月 明
古 人 而 自 鸡 不
学 川 朋 为 今 用
洋 中 百 花 齐 放
鸟 山 幽 门 老 西
陈 出 新 东 雨 又
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司母戊鼎
商朝的一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因鼎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铭文、钟鼎文)。
司母戊鼎:商朝
后期制造。立耳,长
方形大鼎,用作炊食
具或祭祀时放祭品的
礼器。
1939年在河南省
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
出土。
鼎重832.84公斤,
高1.33米,口长1.1米,
口宽0.79米,壁厚0.06米。腹内壁有“司母戊”铭文,故名。鼎外壁铸有云雷纹、虎纹、人头纹、夔纹等,并组成精美整体图案。
司母戊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重和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该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金文
毛公鼎铸于西周宣王时,陕西岐山出土。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7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及铭文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
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
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
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
鼎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
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他们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xù]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亡国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贵族之间移付田地的契约,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
秦始皇
前259~前210
姓嬴 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
进行了统一,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
字体。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
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与发展。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调兵虎符
3.小篆和隶书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全国各地,七次刻石,包括峄[ yì ]山
(今山东邹县东南)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
刻石、琅琊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tà]本、摹本。
秦琅琊刻石(小篆)
秦《峄山刻石》(小篆)
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
隶书
1975年湖北江陵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 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汉代蔡邕[yōng]
《熹平石经》(隶书)
秦时隶书逐渐流行,汉朝时,隶
书广泛使用。程邈[秦朝狱吏]使隶书
规范化。
甘肃《武威汉简》(隶书)
小篆印章
(今人)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原名琰 [yǎn],
字石如,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有完白、古浣、古浣子、游笈
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别称,安徽怀宁人。
清代邓石如隶书
张芝(?~192),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书法家,善作草书,人称“草圣”。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
临池
学书
4.草书、楷书和行书
东汉张芝草书
344~386,字子敬。东晋著名
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
称为“二王”。
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
(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任魏
太傅,对楷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钟繇[yáo]·宣示表楷书
王献之楷书
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 号澹斋
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手迹(鹅)
王羲[xī]之行书
1.我国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的概念
3.甲骨文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
4.甲骨文在我国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甲骨文
1.金文的概念
2.金文的价值
金文
1.秦朝统一后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
2.汉朝时书写更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小篆和隶书
1.草书、楷书、行书的出现
2.草书、楷书、行书的成熟
草书、楷书
和行书
1.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A B C D
C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3.山东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地都有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的碑刻遗存,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4.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B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