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1.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
3.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学会正确书写食物链。
难点: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的范围有多大 (2)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哪两大部分 它们各自包括了什么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各种细菌和真菌)。 2.引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有各自的生态功能,它们的关系将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回答: (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生物部分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复习导入,从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做好知识的衔接。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1.食物链 (1)展示草原生态系统图示,指导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第72页问题。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食物关系。 (4)提出问题:什么是食物链 (5)连接方式:用带箭头的线条来表示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教师总结: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是捕食食物链的起点,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箭头一定是由被食者指向捕食者。 观察图片,小组内分析讨论。 思考,结合教材回答: (4)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食物链。 (5)蝗虫吃草,表示为:草→蝗虫。 小组讨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之间是有联系的。
2.食物网 (1)讲述:应用所学知识,连接食物链,并交流。请同学们将草原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2)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它们互相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自己所画的食物网,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1)讲述: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3页的小资料,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 (1)学生回答:不是孤立的。 (2)食物网的概念: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认识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开拓视野,巩固所学知识,增长见识。 通过各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使学生明白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珍爱动物,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行为。
板书: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1课时)
1.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称为食物链。
2.食物网: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第2课时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能够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其特点。
2.能够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特点。
3.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特点。
2.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从提问开始导入新课: (1)食物链的概念 (2)食物网的概念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意义 2.过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传递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称为食物链。 (2)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先复习,再进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连贯。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1.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 (1)展示水族箱或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其中各生物的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①水族箱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②水族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提示: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植物的有机物中获得生命活动的能量) ③水族箱中各种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要的能量的 ④水族箱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动的 ⑥各种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为什么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238,结合教材,小组内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能量的来源 ②能量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③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教师补充:一般来说,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得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④能量流动的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的数量有着怎样的影响 教师补充:在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所储存的能量愈少,那么生物体的数量也愈少。 (2)教师总结:能量在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中逐级递减,最后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二)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1.活动: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2310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以此来认识绿色植物的作用,并讨论有关碳循环的问题: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生物,以什么方式进入动物体的呢 (2)与生产者相比较,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仔细观察,认识其中各生物的关系。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水草、藻类、小鱼、大鱼以及泥沙中的微生物。 ②水族箱中的各种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而生存,或者通过人工喂给它们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③各种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④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⑤能量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之间流动。 ⑥不是。因为一部分能量在流动中损失。 观察图238,小组讨论回答: ①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的方向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 ③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能量逐渐减少的变化,因为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只有少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④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表现出逐级递减的现象,使生物个体数量也呈现这样的特征。 观察教材中的图239,理解能量金字塔的含义,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仔细观察图2310,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的。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这样含有碳的有机物就进入了动物体。 (2)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含碳有机物,而消费者只能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而不能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观察分析水族箱,了解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通过讨论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特点,明白生物圈中的数量和能量金字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3)生物体的哪些生命活动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4)在生态系统中,碳是怎样循环的 (5)组成生物体的物质都来自无机环境,它们是否也循环 请同学们推测生态系统中其他物质的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77页内容,认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实现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循环 3.活动:制作生态瓶 (1)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2)熟悉教材第77页活动的方法步骤。 (3)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生态瓶,介绍其制作过程中的得失。 (4)提出问题: ①按相同的方案制作的生态瓶,有的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而有的却不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中,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 (3)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呼吸作用要产生二氧化碳,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人类的生产都要排放二氧化碳。 (4)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碳是往返循环的,从而使环境中的碳物质含量保持着一定的稳定状态。 (5)组成生物体的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获得,并构成植物体,使物质进入食物链,实现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学生回答: (2)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讨论后回答问题: ①影响生态瓶维持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例如:阳光。阳光是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能保证生态瓶的阳光供应,其中的生物将会死亡,使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较短。 ②生态瓶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只要保证生态瓶的能量供应,维持其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就可以使其中的生物存活较长的时间。 通过讨论物质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杜绝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通过展示制作的生态瓶,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
1.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