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练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什么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样流动的 (4)生态系统有什么功能 2.由上节课的实验而引入,提出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意义 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回答: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而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 (3)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物质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往返循环的。 (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大循环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一个生态系统得到生存和发展。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宽学生视野。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②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③在30多年中,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 ⑤生态学家又是如何恢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 仔细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回答: ①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自身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②由于没有天敌,鹿的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一段时间后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③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被破坏了。 ④是人类不正确的干预造成的。 ⑤通过引入少量的肉食类动物,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使森林植被得以恢复,使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这样可逐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情况,维持其稳定性。 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内容,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并分析教材图2312,认识其中各生物数量的变化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请举例说明。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4)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展示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资料。 (5)展示所收集的有关影视资料,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吗 ②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无区别 有怎样的区别 ③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是什么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课外读,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阅读教材,回答: 2.(2)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阅读课本内容,并分析曲线图,回答: (2)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举例略。 仔细观看影视资料,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5)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②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区别的。这样的区别是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相联系的。 ③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而不适应生物的生存。 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最大的因素是人为因素。 通过影视资料,学生不仅能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度,而且能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做一名环保使者。
板书: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