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文人书斋知多少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寄托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
刘禹锡的“陋室”
蒲松龄的“聊斋”
梁启超的“饮冰室”
……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铭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01
02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三世变迁的感慨。(重点)
03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碎事件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技巧。(难点)
学习目标
5岁,开始读书;
8岁,母亲去世;
17岁,祖母去世;
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4岁,娶妻魏氏;
25岁,生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写下《先妣事略》;
29岁,发妻魏氏去世;30岁,娶第二个妻子王氏;
33岁,补写《项脊轩志》最后两段;
35岁,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长子去世;44岁,继室王氏去世;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66岁,抱恨病逝。
作者生平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母亲二十五岁时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
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怀才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33岁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反复诵读
1.结合注释,诵读全文,标记读音;
2.听录音范读,并自己反复诵读,感受本文于平淡中见深情的特点。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 异爨
阖门 长号 扃牖 象笏
呱呱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兀坐 庖 栖于
啸歌 万籁 姊妹
xuān
lù
qì
yuán
dài
cuàn
yù
b
guī
fēi
gū
hé
hù
jiōng y u
sh n
y n
háo
wù
páo
qī
xiào
lài
zǐ
读准字音
书斋名
1.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2.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追念祖宗之意。3.“脊梁”,作者自号“项脊生”,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古代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明显区别。“记”用以记事记物,“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本文看似写物,实则写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雨水往下倾泻
几案,矮小的长方桌
照到阳光
n作v.砌上垣墙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修葺前 特点 修葺后 特点 总体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老旧、
破漏
阴暗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静
雅致
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再读归有光的小轩时光,结合文章相关句子思考作者之“喜”有哪几种?
相关内容 情感 小结
书房修葺之后变得明亮幽雅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修葺之喜
读书之喜
闲居之喜
赏月之喜
好学善思
醉于书香
志趣高尚
怡然自得
温馨的读书天地,个人心灵的家园
对比描写,情景交融。
本段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通过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在项脊轩的恬静舒适、怡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其志趣高尚的品格,及对项脊轩的热爱。
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认为“兰”“桂”“竹”“小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兰花、桂花: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象征高洁、清雅的品质;
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象征坚贞、高风亮节、虚心向上。
小鸟:自由的小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寓意着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大朴之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一共两次
老妇人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古代男孩束发为髻,指男子十五岁。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笏(hù),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襁褓qiǎnɡ bǎo:
孩提:
总角、垂髫tiáo:
豆蔻年华:
及笄jī:
束发:
加冠、弱冠:
文化常识
而立之年:
不惑: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花甲:
耆qí:
古稀:
耋dié :
耄mào :
期颐:
未满一岁的婴儿
两三岁的儿童
幼年的儿童
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五岁的少女(女子成年)
男子十五岁
男子刚成年20岁
男子30岁
男子40岁
五十岁
六十
六十岁以上
七十岁
七十到八十岁
八十岁到九十岁
一百岁
问题探究
诸父异爨、家族分崩
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淡漠与远离。
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
体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
“一悲”:
“二悲”:
幼年丧母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悲”:
科举不利
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窗户
时间长了
关闭
介词,按照,依照
能够
恐怕,可能
殆:危险/疲乏/大概,表推测/几乎、将近/
绐(dài):同“诒”,欺诈。/疑惑。/破旧的丝。
迨:等到。/趁着。
贻(yí):赠给、留下。
诒:dài,欺诈/yí,同“贻”,赠给、留下。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 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已经
写作
比
“四悲”: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爱妻亡故
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事情:①婚后来项脊轩:“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回娘家探望,转述话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③妻子离世:“吾妻死 ”。
④妻子栽种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名词性所字结构
亲手,名作状
伞
助词“的”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这树便成了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同时以以乐景衬哀情,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
分析“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表达效果。
1.暗示时光的推移。“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变化。
2.抒发光阴易逝,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3.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抒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作者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化无形的相思为有形之物,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堂总结
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代亲人。今天,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了归有光质朴的语言,体味了涌动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名篇,还因为文中渗透着归有光为改变家道中落而闭轩苦读的坚忍,以及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化为热切的光宗耀祖的自觉使命感。
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承载着家人的鼓励与期盼,希望我们亦能从家庭中汲取动力,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
一、古今异义
原句 古义 今义
(1)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到处。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去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比去,以手阖门 及,等到 比较、比画、比喻
(4)后五年,吾妻来归 指女子出嫁 返回、还给
二、词类活用①雨泽下注②使不上漏③前辟四窗④垣墙周庭⑤乳二世⑥执此以朝⑦内外多置小门墙⑧东犬西吠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名作动,喂奶。名作动,上朝。名作动,砌墙。名作状,在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面。名作状,用手,亲手。三、文言句式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使不上漏。∕稍为修葺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使之不上漏。∕稍为之修葺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四、状语后置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中)
2、然余居于此 (在这里)
3、鸡栖于庭 (在庭中)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
5、室西连于中闺 (与内室)
6、某所,而母立于兹 (在这里)
7、何竟日默默在此 (在这里)
8、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
无标志被动句。焚:被焚毁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