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课件(共6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节选)》课件(共6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23: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这是一个传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方
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世外桃源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标题解读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
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句话读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个人是谁?是谁在等待这个人呢?又为何要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赏析小说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表现的人情美。
3.品读小说中散文化的语言,把握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4.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主题意蕴,领会其精神追求。
走进 沈从文 作者 简介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创作 风格 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创作 内容 (1):以湘西生活为题材,这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2):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代表 作品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干古不磨的珠玉”)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知识链接——京派 定义 京派是30年代在文学研究会未南下的作者基础上成立,因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得名。
代表 作家 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梁实秋等
主要 刊物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骆驼草》《水星》,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基本 特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性质 一种文学流派
积极 意义 京派作家多为现实主义派,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属于现实主义,但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写作背景
安辑 (jí) 蘸酒 (zhàn) 泅水 (qiú) 傩送 (nuó)
氽水 (tǔn) 踹水 (chuài) 碧溪岨 (jū) 茶峒 (dòng)
埋怨 (mán) 阗 (tián) 镇筸 (gān) 歇憩 (qì)
睨 (nì) 糍粑 (cí bā)
预习检查、订正字音
解读边城:组成要素
一个节日
一条大鱼
一座边城
一些人物
一艘渡船
一座白塔
一些矛盾
一个节日
巧妙的结构布局
活动一:梳理节选内容
2.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
1.《边城》里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有哪些,节选部分重点是哪一个?
中秋节——唱情歌
过春节——赏花灯
端午节——赛龙舟(重点写)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
祖父对翠翠的试探 (现在)
顺叙
插叙
3.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交织,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作用:
①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三个端午节连缀起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交代了翠翠感情的产生、发展过程。
③在人物上,反映了翠翠、祖父、傩送、天保、顺顺等湘西人物性格特点。
任务二:赏析细节
1.重读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场面,细细品读人物的语言。(分角色朗读,从第24段最后“那人问”到 38段 “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2.他们的这次相见,给翠翠留下最深的一个细节,在以后的谈话中时时挂在嘴边烙印于心上的是什么?
“大鱼吃你”
一条大鱼
隐秘的少女心事
3、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找出课文中提到“大鱼”的句子,感受翠翠情感的变化及其形象特点。并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完成下表
有关鱼的情节 翠翠表现 情感特征 人物形象
一条大鱼
3、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找出课文中提到“大鱼”的句子,感受翠翠情感的变化及其形象特点。并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完成下表
有关鱼的情节 翠翠表现 心理特征 人物形象
①第四部分23/24段: “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时的对话
②第四部分7/8段: “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着嘴唇笑着。——当旁人再次提起“大鱼咬你”这句话时
③第六部分15/16段: “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
一条大鱼
轻骂
恐慌、害羞
敏感、防范
纯真可爱
率真羞涩
抿嘴微笑
表露好感
俏皮内敛
害羞腼腆
一“恼”一“笑”
情窦初开 甜蜜
(情感明朗化
鱼——寄托爱情理想
一条大鱼
“在中国语言中,尤其是在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词之一。“
——闻一多《说鱼》
翠翠的情窦初开也因这条“鱼“显现出清晰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嗤笑,翠翠单纯羞涩、可爱活泼、青涩腼腆、真实纯粹的少女之美、懵懂纯真甜蜜的爱情之美、还有祖孙之间相互依赖的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4、既然如此,为何要以鱼作为线索,来串起三个端午中翠翠的情思呢?分析其内涵与作用。
①情节上:“大鱼咬你”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作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
②人物上:鱼展现了翠翠的心理轨迹,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充满了含蓄美。
③主旨上:鱼具有象征意义,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青涩的爱情的象征。展现了懵懂纯真甜蜜的爱情之美,祖孙之间相互依赖、亲密无间的人情之美。
●内涵:“大鱼咬你”在文中不仅仅是一个玩笑或恐吓,更多地是傩送对翠翠的一种特别的关心和呵护。在湘西的河水中,大鱼确实存在,而傩送用这种方式提醒翠翠注意安全,也透露出他对翠翠的在意
思考:“渡船”“白塔”在《边城》的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在《边城》中,渡船不仅承载人物往来,更富有象征意味:
(1)它代表湘西人民淳朴勤劳的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2)渡船见证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发展,成为他们情感纽带的象征。
(3)渡船也隐喻翠翠漂泊不定的命运,反映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渡船在小说中寓意丰富,既展现湘西风情,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刻体会生活与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一艘渡船
“渡船”“白塔”在《边城》的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白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它不仅是湘西自然风光的标志,更象征着边城人对精神圆满与完整的追求。
白塔的坍塌,寓意着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崩溃。
然而,人们后来重修白塔,又体现了对文明中有价值部分的坚守与再生。
白塔还见证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它的存在与变化,隐喻着爱情的曲折与坚韧。
总的来说,白塔在《边城》中是一个多维度的象征,它融合了自然、文化、爱情等多重意义,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厚的内涵
人物形象
那些青山绿水中的
……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
一群人
文章提及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什么爱
爷爷
翠翠
傩送
天保
顺顺
祖孙之爱
男女之爱
兄弟之爱
男女之爱
乡邻之爱
清纯古朴自然的人性之美。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人与人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人情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 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
6、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一些人物
是个在山水间长大的少女,得山川的灵秀,秀外慧中,清新可爱又健康活泼,是大自然的女儿。
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形象。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四,2)
到路上时……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四,2)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四,33)
翠翠的形象
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娇羞可爱
内心深处的孤寂
调皮活泼
小结
人物形象一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
对于爱情她有着朦胧的、娇羞的、复杂而迷茫的内心世界
她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少女形象,是“爱”与“美”的化身。

人物 形象特点 文本分析
【爷爷】
【傩送】
6、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爷爷、傩送、天保及顺顺的人物形象。完成下表
一些人物
6、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爷爷、傩送、天保及顺顺的人物形象。完成下表
人物 形象特点 文本分析
【爷爷】 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看到别人家15岁的闺女出嫁,马上向翠翠身上引导,操心她的婚事。
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
祖父与卖皮纸的过渡人因为船钱你推我往,一个坚决不收,一个坚决要给,最后过渡人干脆把铜钱扔在船上,可祖父赶紧叫翠翠挡住过渡人,坚持只收一枚铜钱,还搭了一大束草烟。
【傩送】 “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众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入”“闭”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突显出以傩送为首的划船小伙子爽朗勇敢,能干的性格。
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这都体现出他待人亲和,热情大方的性格。
一些人物
对翠翠关怀备至 疼爱有加
待人热情
工作尽职
慈善仁厚
重义轻利
勇武爽朗
健壮俊美
淳朴善良
幽默风趣
待人亲和
热情大方
天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如何认识天保这一人物形象?
痴情、豪爽、慷慨。
既大胆表露爱情,
又爱惜手足之情,
人情美
一座边城
与世隔绝的桃源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致张兆和
沈从文爱边城的什么呢?

文本探究
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边城与众不同的特色。思考: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边城美
青山绿水
古朴和乐
纯朴真挚
风景美
风俗美
人情美
风景美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并概括其作用。
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砰砰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 (第四章第1段)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第四章第6段)
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第四章第8段)
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第六章最后一段)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并概括其作用。
豆绿色的水
薄雾
落日
天气明朗
白云
特点:风景美。豆绿的河水、明朗的天气、温柔的黄昏,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渲染了静谧、朦胧的氛围。
3、对边城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角度:
环境本身;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明确:
1、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创设人物活动的场所,增强真实性;本节描绘了边城古风犹存、民风淳朴、百姓安分乐生的安宁和谐景象。营造了一种安宁和谐的气氛,为小说奠定感情基调;
2、对人物:犹存的古老风俗、淳朴的民风、安宁和谐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憨厚善良的形象。
3、对情节:描绘端午节赛龙舟风俗,引出了主要人物傩送,为后文写傩送水中捉鸭,二人河边相识作铺垫。
4、对主题:暗示了讴歌古老风俗、淳朴民风、至美人情、人性的主题。
小结:
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的大雄鸭。
这里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摇橹人的歌声,年节时的欢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和平 的世界。
风俗美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边城风俗的语句。
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第三章第3段)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第三章第4段)
……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第五章第9段)
端午节
文本探究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1)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全茶峒人在端午节倾城而出到河街看划船,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捉鸭游戏表现军民同乐,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
(4)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做了铺垫。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边城风俗的语句,这些描写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第五章第2段)
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管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做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第五章第2段)
中秋节、过年
文本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边城风俗的语句,这些描写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
放烟花
狮子舞灯
祥和安定的气氛。
端午的龙船赛会、
赶鸭子游戏、
中秋与新年的男女对歌、
观赏狮子和龙灯、
放烟花、鞭炮
锣鼓烟花等。
→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小结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着重描写茶峒端午节对赛龙舟这一古老风俗的传承、延续和重视,这种描述风俗的画面就显得有声有色,体现了古朴和乐的风俗美。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那最好的就是:

扛[gāng]鼎之作:比喻作品意义深远。
人物形象
那些青山绿水中的
……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

主旨
边城的主题是怎样的呢?
①赞美: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和人们精神的堕落。
③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
一种矛盾
背后的隐伏悲痛
在《边城》中,除了“美”和“爱”之外,你能体会到孤独吗?
1、翠翠的孤独: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
2、天保的孤独:
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3、傩送的孤独:
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4、爷爷的孤独:
孤独地守着传统,孤独地守着渡船和孙女,最后在孤寂中死去。
5、作者的孤独:
无法阻止古老传统的消逝,无法融入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人性中的美好逐渐远离人们,人性中的恶 愈演愈烈……
在翠翠身上,不仅有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同时也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
边城之痛
悲剧本身就源于他们的善良、纯朴的天性。傩送的内疚,爷爷的自责悲痛……
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散文化小说
情节上: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在看似散漫的叙述和描写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人物形象。)
环境上:大量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湘西边陲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人物上:较少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借助对话和感情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散文化小说
知识卡片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1.淡化情节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知识卡片
2.虚化人物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人物往往无主次之分。
1.。小说中的散文化特点:
思考角度:
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
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知识卡片
1.【具体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知识卡片
深入探究
1、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边城风光,而且也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为人物的出场及情节展开提供了如画的背景,而人物又是深深融入其中的。
2、细腻的心理描写: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想到爷爷不在的情景,写出少女孤单寂寞的心理。二是通过人物当下的语言、神态,使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
试分析并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3、人性美的深刻主题:视角独具特色,深刻而细腻。
4、质朴而自然的语言:构筑在梦幻基础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诗意的田园牧歌,寄托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试分析并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小说环境 浙东的酒店赌摊,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人物形象
人性特征 阶层关系:欺压霸道,屈从媚上乡里关系:欺凌戏弄,冷漠自私 国民思想:奴性病态 阶层关系:官民同乐,乐善好施乡里关系:友善互助,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自然健康
思想主题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未庄阿Q: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奴性十足恃强凌弱——人性之丑
边城翠翠:天真纯洁、羞涩可爱、孝顺懂事、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