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词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词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0:5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古诗词四首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 此曲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B.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把抽象无形的凄苦之情用可感有形的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C. “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苍凉,“西风”与“古道”相映,更见幽静。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表达了天涯游子漂泊之苦,思乡之情。
2.对《次北固山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沧海》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后面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 《次北固山下》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 《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B. 《观沧海》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再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 《天净沙 秋思》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6.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 “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 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 “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填空题
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 山岛竦峙
(2)幸甚至哉
(3)闻道龙标过五溪
(4)客路青山外
8.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 (2)以观沧海________
(3)水何澹澹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________
(5)幸甚至哉________ (6)断肠人在天涯________
9.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填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长。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曹”。
10.将下列诗歌与其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观沧海》 小令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言诗 马致远
《次北固山下》 七言绝句 王湾
《天净沙·秋思》 五言律诗 曹操
11.词语积累
澹澹:________________。
左迁:________________。
客路:________________。
竦峙:________________。竦、峙,都是________的意思。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2.你和小伙伴们组成探访小组, 参加“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1)传统美食, 历久弥香。探访小组首先想去考察美食项目。先考察哪一种呢 大家发生了分歧,于是,各自拟写一句广告词,为喜爱的传统美食做广告。(美食选择可参考下图)
你喜爱的传统美食:
你拟写的广告词:
(2)南京白局, 妙趣横生。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你想随探访小组去了解白局,妈妈却不同意,你将如何应对
你:妈妈,我今天要跟大家去白局社听听白局。妈妈:白局白局,白忙一局。我看你还是在家刷刷题吧。
你:
(3)金陵金箔,名扬四海。做了“非遗”小卡片后,探访小组打算深入了解金箔技艺,想去采访传承人。你设计了两个采访问题。(问题之间要有梯度)
“非遗”小卡片
名称 金箔
技艺 类别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 所在地 江苏省
南京市
概述 金箔技艺是一项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手工工艺,有打箔、切箔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打箔最辛苦,两个人面对面对打上万次,才能将一块黄金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切箔的要求也很高,至今只能靠人工。拿切箔中最简单的“口风”来说,要练到口风成线,三根并排点燃的蜡烛,说吹灭哪根就吹灭哪根才算过关。一个技术精湛的师傅,要十多年才能培养出来。
问题一:
问题二:
(4)文化创意, 魅力无限。探访小组的成员们在“2019南京创意设计周”展览上, 发现了以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造型制作的笔架(见下图),都佩服设计师将文化元素融于生活物品的巧思。大家想办一个班级文创展,于是你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设计的文创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介绍:
四、综合性学习
13.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 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 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 读着, 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 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 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 记住它, “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 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4)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第三部分 作文素养
五、作文
14.对诗歌进行“白描式”改写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新颖形式, 请借鉴下面的示例, 改写《天净沙秋思》。
示例:《钱塘湖春行》的白描式改写
诗人骑着马缓缓东行,将西湖的明媚春光尽收眼底。河岸边的座座青山如同一列骆驼,一座有黑黑飞檐的八角亭隐在山中。春水初涨,春风拂过湖面,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白云重重叠叠,照着西湖这面镜子,梳妆打扮,她的裙角同湖面的粼粼波纹连成一片。
春天已然来了! 此时的阳光与冬天相比多了一丝温暖。几只莺儿早已停在向阳的枝头,有的在享受阳光浴,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则在一展歌喉。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忙着衔春泥,要为自己建一个小屋。它轻捷的身影在田间与屋檐下来回穿梭。
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她们争奇斗艳,五彩缤纷, 让人眼花缭乱, 红的似火, 白的似雪, 黄的似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他们的个头儿还小,穿着嫩绿的衣裳, 刚刚才没过马蹄。
诗人本以为这里风景独好,偶一转头看向东面,那掩映在绿杨下的长长的白沙堤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西风”与“古道”相映,更显出苍凉;“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见幽静。
故选C。
2.【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内容,根据选项逐一分析。
【解答】
ABC正确;
D.本诗情景交融,情感真切,尾联在前三联描绘的壮丽景色基础上,集中表达了作者飘泊羁旅的思乡之情,而非D项所提及的“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所以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揣摩句子意思,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解答】
B项中“残夜”“旧年”不能读破,分别是一个意义单位。正确的朗读节奏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CD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大意,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解答】
ABC分析正确。
D项中“枯藤”“老树”“昏鸦”自下而上,“小桥”“流水”“人家”由近而远,“古道”“西风”“瘦马”从远方到眼前;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抒写了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的情感,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是全曲的曲眼。故D项理解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内容,根据选项逐一分析。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将明月拟人化,让明月富有同情心,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本题中,D从“左迁”可看出作者是被贬官,因此“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理解不正确。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7.【答案】(1)耸立 (2)达到极点 (3)指王昌龄 (4)旅人前行的路
【解析】略
8.【答案】(1)到达,登上
(2)来
(3)多么
(4)停宿
(5)达到极点
(6)边
【解析】【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确定诗歌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解答本题要注意“临”“何”“次”“至”的解释。
9.【答案】曹操 孟德 东汉末 政治 军事 曹丕 曹植
【解析】略
10.【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熟悉课本内容即可。这项内容在教材中出现过,属于应该识记的内容。学生还要注意在平时勤于背诵文学常识,分册整理归类,便于记忆。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四句的属于绝句,八句的属于律诗。然后根据每句的字数来看是五言还是七言。本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11.【答案】水波荡漾的样子
降职
旅人前行的路
耸立 耸立
【解析】【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确定诗歌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解答本题要注意“澹澹”“左迁”“客路”“竦峙”的解释。
12.【答案】(1)示例一:鸭血粉丝汤 千回百转,热血衷肠。
示例二:玉带糕 吃了玉带糕,生活步步高。
(2)[示例]妈妈,“白局”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白局白局,明白的是传统,打开的是格局。我也是去学习啊!
(3)加工金箔的哪些工序对人工要求比较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哪些工序可以用科技代替人工
(4)示例:辟邪台灯 以六朝石刻辟邪的造型设计灯座,上面安装宫灯式的节能灯。这个灯的好处是, 当灯光亮起时,仿佛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照到了眼前, 令人浮想联翩。
【解析】略
13.【答案】(1)《五猖会》记述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 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父亲是一个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 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为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解析】略
14.【答案】示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 即将归巢; 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看到炊烟缕缕,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有家难归,真令人心碎肠断, 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略
答案和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