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11、南极科考记事新闻链接“雪龙”号第27次南极科考满载而归 2011年4月1日,历经142天的南极考察,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考察队在严酷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安全、圆满、顺利地完成各项科考任务,获取数据及样品1.1万余件。南极概览 南极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约98%的地方被冰雪覆盖,四周完全被大洋环绕,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研究价值。 12级以上的风暴在南极是家常便饭。科考队员曾在南极测得100米/秒的大风,其破坏力约是12级台风的10倍。因此,南极又被称为“风级”。 南极冰盖不停地向大陆边缘移动,在岸边断裂坠落入海时,便会形成一座座冰山。 南极海域充满生机,生活着许多富有特点的动物。企鹅海豹海洋微生物我们来数数南极之最吧。南极之最1、最寒冷的大陆。世界上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零下89.2°C,就是在南极测得的。
2、平均降水量最小的大陆。南极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0多毫米。3.冰雪量最多的大陆,南极洲的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为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南极大陆上的大冰盖及其岛屿上的冰雪量约为24×106立方千米,大于全世界冰雪总量的95%。如果这些冰雪量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升高60米,世界的陆地面积将有2200万平方千米被海水淹没。 4.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陆 ,众所周知,世界五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依次是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非洲650米,南美洲600米,欧洲300米。而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是2350米。那是因为南极大陆上巨大而厚的大冰盖所致。冰盖的平均厚度为2200米,最大厚度达4800米,使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350米,居世界之首。
南极科考巨大的研究价值 南极有着丰富的资源,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相关信息,是人类研究地球的重要基地。南极被称为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天然实验室”。南极有丰富的资源。科学家说南极调节着整个地球的气候,是进行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南极是人类探索超高大气层、洞察宇宙的“窗口”。我听说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必须以南极地区的环境为基准点。丰富的资源 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存储量尤其巨大。磷虾南极地区有大量的水产资源,素有“世界蛋白质仓库”之称。中国南极科考进程中国南极科考成就 南极奇特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研究价值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去一探究竟,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功开展了近30次考察活动,形成了“一船”“三站”的南极科考格局。中国同世界有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科学考察,成为举世瞩目的极地科考大国。科考队员的“家”——“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拥有先进的导航、自动驾驶、自动采水和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系统。先进的船载飞机用于探测冰清、运送队员及物资。船上建有海洋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 “雪龙”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长167米,载重量达10225吨,最大航速为17.9节,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大洋调查仪器设备,承担着赴南极、北极科学考察和补给运输的任务。从长城到昆仑——中国人的南极足迹。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南极考察站在乔治王岛建成,改写了中国在南极洲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中山站1989年2月,中国在拉斯曼丘陵建成中山科考站,为系统、深入地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昆仑站南极科考有四大“必争之点”:极点、寒点、磁点、高点。美国、俄罗斯、法国已分别在极点、寒点、磁点建立了科学考察站。2009年1月27日,中国在南极内陆的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昆仑站,实现了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抢占了科学研究先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从这里可以查到很多关于极地科考的资料。我们国家的科技真了不起呀!盘点中国南极科研成果中国已在南极回收了4480块陨石,科学家可以从中探知宇宙奥秘。 科考队员钻取南极冰芯,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寻找证据。1、在南极地区安装了月光闪烁仪等新的天文观测设备。
2、独立建成南极永久性验潮站。
3、建成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
4、在南极海域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潜标系统。
5、“冰盖之巅”再创浅冰芯钻探新纪录
南极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此次考察中,考察队员经过近20天的不懈努力,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钻取了一支超过130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A地区浅冰芯钻探的新纪录。通过研究这支冰芯,可以追溯(su)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变化。
“南极人”生活极地大营救 2008年7月11日,南极正处于极夜。澳大利亚戴维斯站8名队员在距离中国中山站100千米的地区考察时遇到意外,中国科考队员立即冒着生命危险投入营救工作。 当时是暴风雪天气,气温在零下30°C以下,风速相当于12级飓风,能见度很低。中国科考队员冒着被暴风雪吞没的危险,在整整53个小时的努力之后,终于将澳大利亚队员安全护送回站。经过40多个小时的跋涉,队员们返回中山站。在营救过程中,队员们的手腕、脸部、脖子多处被冻伤。
澳大利亚南极局为此事专门发函向中国中山站的国际援助表示了感谢。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南极科考故事会南极到处隐藏着冰裂缝。科考队员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我来讲讲科考队员冰上踢足球,企鹅来助阵的故事。我还知道考察队员把垃圾运回国的故事。我要讲讲······无论是作为人类生存的资源库,还是作为揭示全球环境变化的天然实验室,南极都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探索南极、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是全人类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