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不久归、才思、惟”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不久归、才思、惟”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互动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 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 走近作者,小视频加深记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逝父,由兄嫂抚育成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为揭露了关中的旱灾,触怒了当时的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跟随裴度讨伐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上表劝谏宪宗迎佛骨之事,贬潮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享年五十七岁。韩愈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播放小视频。
3.了解背景
《晚春》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是韩愈《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时作者四十九岁,已年近半百,这首诗是他由所见暮春景象有感而发,表达珍惜年华之意。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草树:意喻生命。
[2] 春:意喻青春。
[3] 不久归:即将结束。
[4] 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思,才气、才情。
[5] 惟:只,仅仅。
[6] 解:能,会。
2.明确声韵。
[1] 韵: 这首诗首句入韵,韵字是“归”“菲”“飞”,押的是平声“微”韵,在古代,韵母读音接近于“ei”,有飘动之感。
[2]入声字:入声字“不”短读,有快速、短促之意。“百”字短读,有种轻快之意,言多种多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作雪”两个连续的入声字,读起来顿挫有力,有种坚定、决绝之感,给人一种虽然不能与百花争艳,但也要化作雪花漫天飞舞,绽放自己的生命光彩。
[3]格律:
第一句,“草树”读高,突出春天的生命;“春”字拖长,是一种感情的延展,给人一种草树希望春天再长一些的感觉;“不久”读高,强调春天很快就要结束了;“归”字拖长,给人一种希望春天归得慢些的感觉。
第二句,“百般”的“般”字拖长,有种颜色很多之感;“芳菲”拖长,极言花很多。
第三句,“花”字拖长,给人一种杨絮很多的感觉;“才”字拖长,与上文百花才思多种多样形成呼应。
第四句,“惟解”读高,有强调之意;“天”字拖长,极言天之宽广;“飞”字拖长,给人一种漫天飞舞之感。
四、明确主题,立德树人
1.明确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感悟天道、人生苦短、伤春”。
晚春时节,草树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结束,便各逞姿色、尽情地绽放生命的光彩,即使是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也在努力地加入留春的行列。韩愈从这一番春景中感受到了天道,认为人就应该像自然界的生命一样抓住时机尽情地绽放生命的光彩。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春之意,这与文人的常感人生苦短密切相关。加之时间的匆匆流逝和不可挽回,显得人生苦短之事更加悲哀。然而,人生苦短对于文人儒士来说,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激励他们积极进取、珍惜时间的动力。韩愈虽年近半百,但是他仍从自然界的生命中看到了这一点,抓住时光,让生命变得更加精彩。
2.立德树人。
“人生苦短”是中国古代文人儒士的一种非常独特而勇敢的人生观。自古以来,很多的思想观念都不敢面对生命永远的消亡,所以往往只能假说死后仍有意识、有来生来对待这一问题。而唯独中国的文人儒士却坚守“未知生,焉知死”的理念,认为人生只有一次,而这只有一次的人生值得加倍珍惜。所以,中国的文人诗中有大量对于人生苦短的慨叹,文人们对每分每秒的生命流逝都倍感痛惜,这也使得他们对任何可以用来求学悟道、行道天下的时间和机会都异常珍惜,并力争把每分每秒都活出生命最为精彩的样子。
时间往往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流逝了,正如朱自清《匆匆》中所言“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生命也在我们不经意间就老去了,而且是不可挽回的,如果我们能够珍惜时间,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尽的可能,那就如同为我们有限的人生增加了无限的生命长度。所以,请珍惜生命,活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