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精品课件)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精品课件)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6 21: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知识体系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
(第14课)
文化保护
(第15课)
最初载体
口头传说、史诗
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
书籍(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破坏因素
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文化遗产的保护
【单元导读】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载体: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
自然灾害,
频频的战争,
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选必三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01
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P80第一目,概括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
私学
先秦:“学在官府”
汉代: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国子监
⑴形式: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
|
私学
中央官学:太学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作用。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
私学
先秦:“学在官府”
汉代: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国子监
⑴形式: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春秋:孔子创办私学;
中国四大书院
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①程朱理学的推动;
②统治者崇文政策;
③印刷术的普及;
④科举制的发展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的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称为“学在官府”。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持“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学塾、村学、蒙学;
宋代:书院产生、发展
江西白鹿洞书院、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材料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阅读材料,概括书院制度的特点。
特点:
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
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 ⑤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
⑥发展平民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⑵意义:
材料2: 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
②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材料1: 太学教育为适应封建社会治国者的需要,对太学课程的设置做了严格的规范。西汉时期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以儒家经典“五经”和“三传”作为基本教材。“五经” 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 、《春秋》这五部经典。“三传”即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的合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周丽霞《传统太学私塾》
③有利于科举考试的推行。
⑴起源:
⑵发展: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81第3段梳理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2.西方学校教育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分科教育基础
近代大学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797年,拿破仑被选上法国科学院院士。拿破仑当时就说出一句流传至今的旷世名言: “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
1814年,当反法联军兵临城下,法国兵员短缺,有人提议调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参加战斗时,拿破仑说:“我不愿为取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这句名言后来被镌刻在巴黎理工学校梯型大教室的天花板上。
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即国民教育制度。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
1806年拿破仑创办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
⑴起源:
⑵发展: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2.西方学校教育
古希腊奠定分科教育基础
近代大学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③美国:逐渐倾向“商业化、世俗化”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柏林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
马克斯·普朗克: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赫兹: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埃尔温·薛定谔: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②德国:洪堡秉持“研教合一”精神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3.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开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事件是?
洋务运动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建:
演变:
特点:
地位: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1898)
①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②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是
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3.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创建:
演变:
特点:
地位: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1898)
①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②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建,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①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③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演变:
地位:
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
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P81“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观点:
影响:
①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②促进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学问的殿堂。
家国情怀
A
B
C
D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推动中日有好交流。
唐朝
1872-1875年清政府派遣了四期共120名留美幼童,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
洋务运动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俄为师”,掀起留苏学习热潮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
留美幼童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
日本遣唐使晁衡
1957年毛主席对留苏学生的讲话
P81【历史纵横】留学教育
时空观念
材料一: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①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外传与中外文化交流;
⑤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背景: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
(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项目 内容
举措
成就
1955年,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的扫盲班在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扫盲教学。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共同纲领》
②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重新走上正轨:
恢复高考
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
1977
1983
1995
1977年,考生们步入考场
1977年高考考场,考生认真作答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
(2)受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升造的机会。
…………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改革开放后
(3)重新走上正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
(2)受到破坏:
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改革开放后
①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①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 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③1995,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
举措:
成就:
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典例研析】 1.(2022·辽宁·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 2.(2021·山东·高考真题)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详解】根据“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
【模拟演练】
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官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谟。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
C.体现了齐国文化开放兼容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模拟演练】
2.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02
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出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书的诞生
世界:
中国:
公元前30世纪,埃及的纸草书卷——书籍的雏形
早期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纸草书卷
马王堆帛书
二.印刷书的诞生
⑴ 地位:
⑵各地的书籍: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书籍的出现:
2、印刷书的诞生:
①前2世纪,出现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
A.造纸业的发展
植物纤维纸
二.印刷书的诞生
⑴条件:
⑵过程:
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史料链接】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
主要原因:竹木简沉重,不便携带;缣帛昂贵,不利推广。
影响:使造纸的原料更加广泛,使纸的价格低廉,便于推广;
推动了我国造纸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播、发展。
促进了文化传播
2、印刷书的诞生: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
B.印刷术的发明
③15世纪: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推动报纸、 杂志的普及。
谷登堡
《谷登堡圣经》
二.印刷书的诞生
⑵过程:
②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是印刷技术质的飞跃(11世纪中期)
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
①技术层面: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②文化普及层面: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本p83“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2、印刷书的诞生:
二.印刷书的诞生
⑶意义:
材料一: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
材料二: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探究思考】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⑥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
⑤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
②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
③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
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
03
图书馆的成长
职能
发展历程
作用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
⑴国外图书馆
2、发展历程:
1、图书馆的起源:
三.图书馆的成长
收藏文字资料,保存人类文化典籍
A.古代:亚述图书馆
人首飞牛雕刻
①地位:
②建立: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
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而得名,他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开疆拓土、尊崇文化。
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
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私人图书馆兴起。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美第奇家族图书馆
B.中世纪:
2、发展历程:
三.图书馆的成长
C.近代: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⑴国外图书馆
①重视图书文献保存
②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
③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⑵中国图书馆
官藏:
盟府:周代及诸侯所置收藏盟约载书,封爵勋策的机构。
藏室:藏书和档案处所。
天禄阁、石渠阁:同为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
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①原因:
②代表:
私家
藏书:
2、发展历程:
三.图书馆的成长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古代记事用的木板)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
明朝的天一阁
古代:
⑵中国图书馆
近代:
现代:
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期间, 阅读许多共产主义书籍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发展历程:
三.图书馆的成长
③各级各类的图书馆逐渐建立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②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①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②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1909年所建,彼时,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3.作用:
思考:结合所学,概括图书馆的作用。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数字化。
3.公共教育: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4.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0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国外
中国
1.国外博物馆:
⑵近现代:
⑴古代: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18世纪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亚历山大博物馆
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缪斯宫)——最早的“博物馆”(托勒密·索托创立)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18 世纪建立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三大镇馆之宝: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像》
《蒙娜丽莎》。
卢浮宫是世界四大 博物馆之首,宫前 的金字塔形玻璃入 口,由贝聿铭设计。
胜利女神尼姬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传说她曾协助奥林匹斯众神战胜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有双翼,携带橄榄枝、月桂枝,手持竖琴吟唱颂诗的形象出现。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
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
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
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徐家汇博物院
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中国博物馆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12:筹备
1926:开馆
1933:倡议
1948:竣工
北京
南京
⑴晚清时期
⑵民国时期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1925.10.10成立
北京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①徐家汇博物院: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上海博物院: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时空:
目的:
珍藏:
地位:
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
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及接受私人捐赠;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件。
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2.中国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
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
1959年7月建成,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⑶现代时期
2.中国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 发展
晚清 时期
中华 民国
新中国
①徐家汇博物院: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上海博物院: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建立,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故宫博物院(1925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3.意义
5.1450 年左右,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 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 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6.18世纪的法国,各种图书机构和实践活动大量涌现,为公共阅读提供了方便。在阅览室和开办“文学陈列馆”的书店里,人们可以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咖啡馆也成为重要的信息沟通场所。这些现象
A.工业化的人才优势日益突出 B.政府的言论控制日益走向解体.
C.新思想有较通畅的传播渠道 D.理性主义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7. 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8. 中国纸流入欧洲市场后,“草纸”(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很快就被淘汰了,“羊皮纸”也因价值昂贵被淘汰了。中国纸的传入和普及解决了欧洲的读书问题,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教育的发展。这可以说明( )
A.古代中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新书写材料出现的历史影响最为深远
C.纸的传入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 D.纸的传入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古代
近代
现代
发展历程
印刷书的意义
图书馆的起源
发展历程:国外、中国
国外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
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服务公众
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