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
2.初读诗歌,了解“组诗”。
3.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
4.背诵《溪边》。
5.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学习重点: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
学习难点: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 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 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 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水墨画吗?谁能说说水墨画有什么特点? 大家读了这个题目,能不能猜猜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呢?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课文,来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对不对吧。(相机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认读词语:扑腾 蘑菇 水葫芦 扇动 拨动 你拨我溅 水墨画 染绿 碎了 清清爽爽 第二步:互学要求 同桌互读。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学会归类学习生字。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了解组诗,把握大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思考:本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互学要求 这三首小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整体感知诗歌,抓住诗中所写之事,训练概括能力。 主问题2预设答案 预设1:它们都是以某个地点来命名的。 预设2:每一首小诗都只有短短六行。 预设3:每一-首小诗里都藏着童年的趣事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想象画面,感受诗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细读《溪边》,体会垂钓之乐。 如果让你把《溪边》画下来,你会画什么?你会涂上什么颜色? 第二步:互学要求 学习《江上》,感受戏水之欢。 “水葫芦”指的是?“两排银牙”指的是? 第三步:展学要求 演一演:演出小朋友戏水的欢乐情景。 读一读:读出欢乐之情。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学习《溪边》和《江上》,从整体感知开始,以“作画”激发学生兴趣,为理解语言搭桥,实现“赏画面一品语言一悟情感”的教学目标。
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4. 指导书写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课件出示“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等8个字。 (2)学生观察,交流怎样书写才美观。 第二步:互学要求 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主问题4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生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非常关键。在学习《溪边》这首儿童诗时,要教会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让学生先观察生字结构和挂念笔画,再进行重点讲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主问题4预设答案 腾:左窄右宽,右下是“马”字。 拨:左右结构,右边是“发”,不是“皮”。
三、教学总结 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价值。在学习《溪边》这首儿童诗时,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江上》这首诗歌,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和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林中的画面。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学习重点: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学习难点: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林中的画面。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 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 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 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检查背诵,引出下文。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场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想象画面,感受诗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读《林中》,思考:漫步林中,你又发现了乡村孩子的什么趣事? 第二步:互学要求 在林中,孩子们的快乐表现在哪里? 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指名朗读,读出节奏感和童趣。 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之事,再感悟诗中之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语言。及时总结方法,突出语文要素。 主问题1预设答案 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上下文、结合插图。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拓展阅读,感受趣味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拓展阅读《街头》《花前》《树下》 第二步:互学要求 这三首小诗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事呢?请给每首小诗拟个小标题,写在小诗旁边。 指名读诗。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歌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的特点,感受作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欢乐画卷,以及其带给人的无穷回味。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指导书写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主观察“爽、蘑、菇”,交流写法。 第二步:互学要求 教师范写,指导“爽”字。 “爽”字的笔顺规则是“先两边再中间”,最后写“人”。 第三步:展学要求 学生练写,展示优秀写字作品。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调动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审美意识,通过学生自己练写、与同学交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的成就之乐。最后教师范写难写的字,学生再次练习,展示优秀写字作品,让书写的快乐流泻于笔端。
三、教学总结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