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你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着怎么的危机?
第二、粮食匮乏危机
第一、世界大战危机
第三、能源短缺危机
第四、政治对抗危机
第五、国际金融危机
第六、医疗健康危机
第七、国际贸易危机
第八、环境安全危机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每篇文言文的思想观点及其意义、价值。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
鉴赏《论语》风格特点,学会从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评价四子志向。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先秦儒家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孟浩然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
《易》《 春秋》
六经
《诗》《书》《礼》
《易》《乐》《春秋》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仲由
曾点
冉求
公西赤
陪长者坐
字
名
孔子与弟子年龄对照表
姓名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孔子
年龄 51 39 31 18 60
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曾点,喜欢弹琴唱歌。父子同师孔子,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冉求,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
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善于言辞交际。
解密称呼之谜:
为什么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而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求,尔何如?”
……
“赤,尔何如?”
……“点,尔何如?”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字,也叫表字,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由父亲或尊长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号,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可由自己取定,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时代:礼崩乐坏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段时间共发生133场战争,分别有:宋与郑52场,齐与晋25场,晋与楚22场,楚与吴24场,吴与越10场;发生弑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别有:在齐国,换国君39位,弑君12次;在鲁国,换国君36位,弑君5次;在卫国,换国君43位,弑君5次;在宋国,换国君34位,弑君6次;在晋国,换国君39位,弑君11次。
从政:
51岁—55岁,在鲁任中都宰,后任司空、大司寇,后与鲁国执政者季氏发生矛盾,弃官离鲁;55岁—68岁,凡十四年周游列国,历卫、陈、曹、宋、郑、陈、蔡、楚等7国,虽多受礼遇,但并不重用,最后回到鲁国,著书讲学。
孟浩然
孔子的一生起起落落(“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之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孔子的尊号“大成至圣先师”:集大成之最的圣人先师。
大成:集中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1)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仁,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是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在治国方略:
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施行仁政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3)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
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孔子的经济思想: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5)孔子的治史思想:
“直”,实事求是。
(6)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尊号“大成至圣先师”:集大成之最的圣人先师。
大成:集中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6)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不应贵贱贤愚,一视同仁
——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培养从政的君子。
孔子的尊号“大成至圣先师”:集大成之最的圣人先师。
大成:集中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①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②,故进③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
①行动 ②退缩 ③激励 ④(勇气等)超过别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孔子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哥白尼 、牛顿
达尔文 、培根、阿奎纳、伏尔泰 、康德
“影响世界100个名人” (《纽约时报》):
穆罕默德、牛顿、耶稣、释迦牟尼、孔子
孔子雕像姿态:
身躯微微前倾,双掌叠放,双手交叉于胸前,掌心朝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不露大拇指,四指并拢,腋窝下还夹着一根木杖。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第一,反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爻,表示的是阴阳交织,意为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
双手合十,十指相交,寓意五行阴阳在天地间纵横交错,以求天地万物和谐。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探究自然的规律传授于世人。
孔子雕像姿态:
身躯微微前倾,双掌叠放,双手交叉于胸前,掌心朝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不露大拇指,四指并拢,腋窝下还夹着一根木杖。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第二,身体微微鞠躬,双手交叉于胸前,不露大拇指表示虔诚谦恭,是当时“礼”的具化。孔子认为人必须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第三,四指并拢代表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孔子雕像姿态:
身躯微微前倾,双掌叠放,双手交叉于胸前,掌心朝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不露大拇指,四指并拢,腋窝下还夹着一根木杖。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日就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学不可以已。(《劝学》)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日就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探究:
1、课堂氛围怎么样?
——亲切、融洽
2、我们能够看到一群怎样的学生形象?
——怀才不遇、心里苦闷、爱发牢骚
3、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是一位怎样的教师?
——平易近人: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
——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言志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军队来攻打他,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利益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加之以师旅:把侵略的军队加到它身上
饥馑:泛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子路的志向是什么?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言志
你会怎样评价子路言志?(从志向内容看人物形象)
——有抱负、担重任、有自信,却有点鲁莽轻率
孔子对子路言志是怎样评价的?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说:“用礼治理国家,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①愆:过失
孔子说:“侍奉君子要注意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时却说叫做浮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脸色就轻易说叫做不长眼。”
孔子评子路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礼乐教化,只好来等待君子了。”
冉有言志
你会怎样评价冉有言志?(从志向内容看人物形象)
——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礼乐教化,只好来等待君子了。”
冉有言志
孔子对冉有言志是怎样评价的?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
公西华言志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两个“愿”,一个“学”,一个“小”: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你会怎样评价公西华言志?(从志向内容看人物形象)
公西华的志向是什么?
公西华言志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孔子对公西华言志是怎样评价的?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你怎么样啊?”
这时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言志
你会怎样评价曾皙的言志?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曾皙的志向是什么?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孔子为何赞赏肯定曾皙的志向?
孔子对曾皙言志是怎样评价的?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老少同乐的春游图: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礼乐治国之下的太平盛世
2、“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受到聘用就出任,不受聘用就隐居。
孔子的“叹” 是赞叹,还是叹息?
时代:礼崩乐坏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段时间共发生133场战争,分别有:宋与郑52场,齐与晋25场,晋与楚22场,楚与吴24场,吴与越10场;发生弑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别有:在齐国,换国君39位,弑君12次;在鲁国,换国君36位,弑君5次;在卫国,换国君43位,弑君5次;在宋国,换国君34位,弑君6次;在晋国,换国君39位,弑君11次。
从政:
51岁—55岁,在鲁任中都宰,后任司空、大司寇,后与鲁国执政者季氏发生矛盾,弃官离鲁;第三段,55岁—68岁,凡十四年,历卫、陈、曹、宋、郑、陈、蔡、楚等7国,虽多受礼遇,但并不重用,形如“丧家犬”,最后回到鲁国,著书讲学。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你更欣赏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中的哪一个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