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枣核》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8.《枣核》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6 15: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8* 枣核
学习目标:
1.认识“核、妻"等8 个生字,读准“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课文共有13个自然段。第-部分(第一自然段)讲述了“枣核”名字的由来,“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讲述了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三部分(第四至十三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一年大旱,县衙门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牵回了村子。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1. 学习“核”字,导人新课。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核”。 (2)出示枣核实物,引导学生理解“核”的意思。 点拨:枣子的核叫“枣核”,大家还知道哪些水果有核 预设:桃、梨等。 (3)观察:枣核有什么特点 预设: 枣核很小。 (4)导人: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个名叫“枣核”的小人儿。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梳理内容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学生自由读课文 第二步:互学要求 (1)提问:怎么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组织学生随文学习生字。 折腾 骨折 折断(读准多音字) 脸涨得通红 涨潮 水涨船高(读准多音字) 夫妻 爹娘(结合生活举例) 衙门 衙役 官府 县官(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钱褡 扶犁 牲口 第三步:展学要求 指名学生读词语,火车读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各种方式识记词语,有助于学生对字词掌握。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出叙述顺序,文章写了关于枣核的哪些内容,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做了哪些事? 第二步:互学要求 1.交流反馈。 2.小组讨论梳理 第三步:展学要求 小组反馈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作者描写荷花的句子,反复巩固练习,让学生习得方法,并且拓展迁移到写自己喜欢的植物。 主问题2预设答案 枣核很小,只有枣核那么大。 他总也长不大。板书:出生(名字由来)长不大。 枣核会许多本领,能扶犁,能赶驴,柴也比别人打得多。板书:能干活 为救牲口,枣核半夜用计折腾衙役们,还机智地惩治恶官。板书:救牲口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板书:勤快聪明 ⑥课文先讲了枣核出生,总也长不大;再讲了他很勤快学会了很多本领;最后讲了他救出牲口的事情。课文是按时间顺序。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迁移运用,复述全文。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 组织回顾:刚才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叙述的顺序,现在我们来试着复述课文。回顾一下,前面几课我们用到了哪些复述的方法 预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中,我们借助表格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学习《漏》--课,我们根据图片和文字的提示,按照地点转换复述故事。(出示相关图片) 第二步:互学要求 2.指导学生复述:枣核救牲口。 (1)明确任务:练习复述枣核救出牲口、智斗衙役的内容。 (2)组织学生回顾、交流前面学习的复述方法。 (3)同桌讨论本课复述方法。 第三步:展学要求 全班交流。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理清文章脉络后,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复述。 主问题3预设答案 预设1,以地点变化为顺序 地点衙役、县官的表现枣核的表现村子衙役牵走牲口枣核说有办法县衙门衙役被捉弄,疲于应付枣核用计赶着牲口回到村子村子县官带衙役去捉人枣核被衙役塞进钱褡里带走大堂县官派衙役打枣核枣核不但没被打,还惩治了县官,大摇大摆地走了
预设2,以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在此基础上找关键句。
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4.完成复述提纲,练习复述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选择喜欢的方式,完成复述提纲。 2练习复述枣核救牲口的内容,突出枣核的聪明勇敢。 3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不遗漏重要情节,语句连贯。 第二步:互学要求 指名交流,师生评价。出示复述评价标准: ①按照一定顺序讲故事,重要情节不遗漏。 ②内容前后连贯,表现枣核的聪明勇敢。 ③态度大方,语言流畅。 组织同桌练习,生生互评。 第三步:展学要求 学生上台复述 主问题4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让学生选自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完整地复述故事
三、教学总结 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闹腾了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一群衙役被枣核捉弄, 疲于应对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小小的枣核机智灵活的模样、县官狼狈不堪的样子跃然纸上。课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配有插图。 一对夫妻高兴地站在田间,父亲手中托着小小的枣核,母亲满是喜爱地望着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枣核的小巧与可爱。